《叶剑英交往纪实》:
“吕端大事不糊涂”——叶剑英和毛泽东 毛泽东的大名,叶剑英是在大革命时期听说的。
但两人真正相识,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广州起义失败后,叶剑英到苏联留学,1930年初回国后,到上海工作了一段时间。叶剑英向往毛泽东在江西创建的中央苏区,便主动要求到那里去搞军事工作,经周恩来同意于1931年4月到达瑞金。
当时,中央苏区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刚刚取得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中共中央根据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在江西省宁都县的小布成立了中共苏区中央局,并指定周恩来、项英、毛泽东、朱德等人为委员,周恩来任书记。在周恩来到职以前,由中央派来的项英代理书记,同时撤销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成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项英任主席,毛泽东任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和红一方面军政治委员。叶剑英到达苏区之后,被委派负责军委参谋部的工作。
蒋介石不甘心第一次“围剿”的失败,于2月又调集20万军队,以何应钦为“陆海空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开始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大规模“ 围剿”。在这种形势下,苏区中央局召集紧急会议,讨论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叶剑英也参加了这一讨论。讨论中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一是主张“分兵退敌”,到根据地外面去打。理由是,敌军步步为营,严密包围,红军相对弱小,只有分散到苏区外面去打游击,把敌人引出苏区去,才能保存红军和苏区。二是主张大撤退,大转移,退出中央苏区.到云、贵、川去建立新的苏区,摆脱敌人。有人还搬出斯大林的话证明“四川是中国革命的理想根据地”。这两种意见,实际上代表了项英等人的观点;与这两种意见截然相反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些同志的意见,主张仍然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在苏区里面迎击敌人。
会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由于项英是中央局代理书记,又打着坚决执行中央四中全会指示的旗号,因而其主张得到了许多人的赞成。叶剑英刚到苏区不了解情况,未明确表态,但倾向于项英的意见。毛泽东始终不同意项英的意见,他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主张采用后一种打法。
由于几种意见的争论相持不下,无法统一,苏区中央局决定召开由各军军长、政委参加的扩大会议。
会上,毛泽东分析敌我形势:敌军数量虽多,但都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他们内部矛盾重重,各自为了保存实力以邻为壑,且地形不熟,情况不明,给养困难,士气低落。而我军有三个有利条件:第一红军好,士气旺盛,上下团结,军民一家,求战情绪高,且有丰富的作战经验;第二群众好,苏区人民翻身得解放,分了田地,拥护红军,仇恨敌人;第三地形好,红军熟悉地形,可以把敌人引到我们预想的战场去消灭。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到底敢不敢打?毛泽东引而不发地提出这一问题后,许多军长、政委踊跃发言,主张坚决回击敌人的进攻,保卫红色政权。叶剑英在毛泽东发言时,边听边记,认真思考。他是第一次听毛泽东作这样精辟的发言,心中顿时豁然开朗,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于是,他在会上发言,拥护毛泽东的意见。会议经过充分讨论,终于肯定了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人的战略方针,在苏区内迎击和歼灭敌人。
打不打的问题解决之后,接下来讨论如何打的问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