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分期:1931年到1949年
一、“九一八”至“七七”是前期
二、“七七”至抗战胜利是中期
三、抗战胜利1949至年全国文代会的召开是后期
第二章 基本特征
一、以政治为基础
二、以群众为对象
三、以批判为武器
四、随时变而涌动
第三章 西北战地服务团
一、在山西
二、在西安
三、通讯与《战地》
四、在晋察冀
五、“作出了很大贡献”
第四章 郭沫若领导的第三厅
一、出任厅长
二、宣传周
三、献金、战地服务处与宣传队的整编
第五章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一、轰轰烈烈
二、扎实进取
三、在逆风中前进
四、功垂史册
第六章 文化工作委员会
一、圈子之内
二、圈子之外
三、时局进言
第七章 文化运动委员会
一、文化统一
二、为三民主义张目
三、奖助与刊物
第八章 作家战地访问团
一、访问团的组成
二、繁忙的战区之行
三、瞩目的成果
第九章 孩子剧团和新安旅行团
一、孩子剧团
二、新安旅行团
第十章 “划时代的文献”
一、“文艺科学与文艺政策最好的读本”
二、《新华日报》大力宣传
三、《讲话》激起的热浪
四、沿《讲话》指引之路前进
第十一章 “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
一、关于“文艺政策”的讨论
二、必然的结果
三、左翼的批评
第十二章 保障作家权益与生活
一、文艺奖助金管理委员会
二、“文协”给以实际帮助
三、积极的作用
第十三章 鲁迅逝世纪念
一、民族魂
二、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三、纪念的意义
第十四章 广泛的纪念活动
一、纪念郭沫若、洪深、老舍、茅盾
二、纪念屈原
三、外国作家的纪念
四、历史作用
第十五章 文化大众化
一、既要全军抗战,也要全民抗战
二、文艺创作大众化
三、文艺活动大众化
四、教育部门的文化普及
五、在延安和晋察冀
第十六章 民族文化的复兴
一、本位文化问题
二、“民族文化的结晶”给现实以力量
三、三大书院
四、官方的推动
第十七章 关于“月亮与臭虫”之论辩
一、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
二、仗义执言杀其威
三、“月亮”“臭虫”及其他
第十八章 中外文化交流与“拿来”
一、和西方的文化交流与“拿来”
二、与苏联的文化交流与“拿来”
三、文化外交使者胡适
第十九章 在华日本友人的文艺反战
一、戏剧
二、诗歌
三、散文与小说
四、文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