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外交视角下的战前美国
美国位于地球上的北美洲,北面与加拿大接壤,南边与墨西哥毗连。加拿大与墨西哥人口数量都不如美国多,其中加拿大虽然领土面积比美国大,但是人口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而墨西哥人口则大约是美国的七分之一。同时,美国在自然资源上与两国相比更是极为多样和丰富。因此在北美洲,美国的实力是最强的,换句话说,二战前的美国在陆地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威胁到他的安全。此外,美国东西两边都是大洋,与欧洲列强相比,拥有更大的领土安全,而且还占尽了地利—能够从领土两边进入通往欧洲、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的贸易主航道。对美国来说,更为特殊的是拉丁美洲—因其国家众多,而且大多数属于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地,不仅没有实力威胁到美国,相反在1823年美国制定的门罗主义就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新世界政治利益范围。并在1898年打败了挡住他们进入南美的西班牙势力,从而把南美纳入自己的囊中。
时间很快到了1939年,西半球的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无忧无虑的国家,民众也过着和平而宁静的生活。但是到了1940年的夏天,美国人才开始意识到他们安详的生活就要暂时中止了。而且突然发现自己的国家此时面对一个非常严峻的局面,整个欧洲大陆甚至包括资源已经被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控制在手里,一路高歌猛进的德国与根本就没有任何准备的美国形成了鲜明对比,此时也只有英国依然顽强地在和德国战斗。从地缘政治上来说,美国人还没有意识到,人类技术已经能够把彼此间的空间距离甚至是来往之间的时间给大大缩小了,这就使得美国的天然屏障大西洋成为了内湖,而非洲和巴西的凸出部更像是内湖的灯塔。但是美国人从情绪上来说还沉浸在往日的想法里,他们依然认为大西洋还是那么的大,依然可以为美国安全继续做出距离和空间上的贡献。不过岌岌可危的欧洲局势从现实上则是让美国已经深处危险的境地了。
美国推行睦邻政策的主要动力尽管有一些理想主义,但是更多的是开明的利己导向主义。而且也一直让人认为强权政治并非是美国想要做的,不过这种观点更多的是美国人的自我安慰,实际上是把自己置身于一种道德制高点来推行,更关键的是美国的实力还没能够做到放手施展强权政治。就拉丁美洲民众而言,他们非常反感美国的金元外交,虽然这样的意愿不利于美国在拉丁美洲实现其利益,但是民众没有做出更多的实际反对行动。于是乎,拉丁美洲的国家也在碰撞和磨合中逐渐找到了彼此的利益,并呈现出各取所需的合作新景象。到了1933年后,德国人来了,他们与意大利人在1936年组成了柏林—罗马轴心,两个极权国家走到了一起。就这样,侵略了欧洲的阴影开始投向以巴西为代表的南美洲。而从神圣同盟开始企图通过武装干涉打算阴谋恢复西班牙政府对西印度群岛的统治(当时被英国制止了,美国非常满意),到现在为止,这百年的时间里拉丁美洲都没有遇到过这样严重的威胁。1939年,纳粹德国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和美国走两招了,打算看看能否取代美国成为拉丁美洲的霸主。德国的自信来源于自身的实力。
第一,经济上,加勒比地区由于是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所以物产丰富,美国对加勒比地区的丰富物产,需求量并不是很大。比如说加勒比地区盛产石油,但美国自己的石油产量也比较大,所以对加勒比地区的石油并不是太需要,最多只是起拾遗补阙的作用。另外对于巴西盛产的咖啡,美国也不是太有兴趣,倒是西欧对巴西的咖啡非常欢迎,而且西欧地区自己咖啡产量本来也很有限。因为美国本身也生产这样的产品,因此总的来说美国对整个拉丁美洲的产品需求暂时不会太大。但是这些产品却在西欧找到了市场,特别是工业国家英国和德国。而美国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生产能力都非常强劲,足够满足了国内需要。于是,市场空隙出现了,拉丁美洲的大量农产品能够与英国和德国的大量工业产品能够进行交换,而且规模巨大。不过因为英国的政策规定了英联邦的国家和地区可以优先向英国市场供应产品,因此德国成为了拉丁美洲农产品的最大需求方。加上纳粹德国实行的战前储备经济政策,这些产品对德国来说更是多多益善。此外,德国港口与英国和美国等港口到巴西和阿根廷等国相比,距离上也差不了多少。这就为双方的经济交往奠定了航运基础。因此德国在与拉丁美洲的贸易竞争上,比英国和美国有着更为有利的条件,而且德国在这种易货的交易上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他们在东欧也是使用同样手法,实现了国与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并成功地把东欧纳入自己的利益范围。另外,德国商业能如此熟悉南美洲市场这和他们在那里建立的大量商行分不开。当时的德国商人非常喜欢在南美洲定居,而且各个城市都有德国商人,他们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并娶当地女子为妻组建自己的家庭。英国当时的重心是在非洲,与德国在南美洲的商业开发相比落后了许多。尽管有少数英国商人也在南美洲进行商业活动,但是他们更多的是捞一票就走,没有长期的打算,而且所谓的“大英帝国的荣光”让他们在交往中所显露出来的“绅士”一般的冷漠和傲慢颇让当地人愤怒。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在拉丁美洲的贸易量大幅超过英国,并且与英国相比,更多的是销售而不是进口。这说明德国在拉丁美洲的策略非常成功。一战的时候,英国曾经对德国进行经济封锁,这样德国与拉丁美洲的贸易暂时停顿了下来,到了1938年后,贸易才大幅攀升,其中拉丁美洲16.2%的进口来自德国,而美国则是33.9%,英国为11.7%。而从拉丁美洲进口,德国为10.5%,美国是30.2%,英国是16.8%。从数字上看,美国与拉丁美洲的经济来往依然规模巨大,但是已经开始面临德国的挑战,其中德国对巴西和智利的贸易取得很大的成功,因为从一战开始美国就是这两个国家商品的主要需求方。但是到了1936年后,德国把美国给挤了下来。这些都充分说明二战爆发前,美国在拉丁美洲的主要经济地位开始面临德国的决定性挑战。而且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拉丁美洲的许多产品都是农产品。原本美国可以尽占优势不断巩固自己在拉丁美洲的利益,但是受其国内农产品保护政策的影响,其必须照顾大量的农产品生产者。当然德国也有这一因素,但是没有美国这么严重。
第二,移民影响,阿根廷、巴西和智利有很多德国移民。柏林—罗马轴心在扩大到柏林—罗马—东京铁三角后,实力大升,而他们的关系顿时在拉丁美洲显得举足轻重。因为这三个国家不仅德国,还有意大利和日本都在拉丁美洲有移民和后裔,不仅分布在如巴西、阿根廷这些大国,还有其他小国。他们打算通过贸易并借助本国在拉丁美洲的后裔实现政治影响。不过德国的黄粱美梦做得并不是很久,其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交往和其在东欧实施的经济做法一样很快就烟飞云散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德国的做法是建立在侵略基础上的,如果说东欧是德国称霸整个欧洲的跳板的话,那么侵略拉丁美洲则是想试探美国是否容忍在其后院进行布局的态度。另外,从政治上来说,拉丁美洲各国自从独立以来尽管没有实施西式民主,但是他们对纳粹德国还有意大利所采用的极权统治一点都不感兴趣。以宪政的视角来看,拉丁美洲国家的政治生活属于宪政期之前的散漫个人主义,并不是后期组织严密的集体主义,当然这与他们之前受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有关,特别是西班牙历史上的无政府主义的烙印可以在各国政府中体现。拉丁美洲的独裁统治与纳粹的极权存在质的区别。
因此尽管德国与其轴心伙伴在拉丁美洲有着一定的优势,但是从1939年开始,德国就有力不从心的迹象显现出来了。不仅仅经济上要输,而且就连政治影响也逐渐被削弱。不过美国依然暴露出了他的弱点,尤其是在南美洲凸出部以南地区。当然,从美国宣扬的门罗主义来看,南美洲凸出部以南地区根本就算不上美国的弱点,应该说整个拉丁美洲都是美国的后院,也就是美国的利益范围,美国为此进行抵抗是迟早的事情,别说德国,就是欧洲各大国,美国都会发出警告:别说你想到我后院溜达溜达,就看一眼我都会跟你急—“对于现存的任何欧洲国家的殖民地或属地我们未曾干涉过而且将来也不干涉,在已经获得并维持自由独立情况下的美洲大陆各国,今后不得被任何欧洲列强当作将来的殖民对象,任何欧洲列强凡以压迫它们或以任何方式控制它们的命运而进行的干涉,我国只能认为是对合众国不友好的态度的表现。”
门罗主义宣告了美国为了其利益将采取单方面的行动,而且这也不是拉丁美洲国家集体安排的谋求对抗欧洲列强的共同安全,也不是为了各自的安全。门罗主义在1823年12月2日宣布,拉丁美洲各国此时都在为之间的领土争议发生了冲突,并一直持续到1939年。这进一步说明拉丁美洲被美国划入自己的利益范围后并不保证他们自己不被美国侵略。门罗主义宣布后到二战爆发前,美国对维护自己在拉丁美洲的利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与墨西哥交战的侵略阶段: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原本就属于墨西哥,后来因为当地的美国移民和脱离主义分子一起联合起来反抗墨西哥政府的统治,造成门罗主义宣布后不到三年,墨西哥与美国在1846年爆发战争并使得克萨斯州被美国成功吞并。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美国为自己侵略拉丁美洲打开了大门,还凸显拉丁美洲国家领土开始遭到自他们独立以来未尝见的易手他人情况。不过,美国国内还是出现了反对这种因维护美国利益而对别的国家进行干涉的政策,但这种反对也颇为暧昧—“为维持并恢复秩序而负起干涉拉美国家事务的责任”,其只是搭建了个道德帐篷后,再进帐篷干勾当。
第二个阶段就是干涉了,除了墨西哥之外,还包括了其他岛国。这就是“金元外交”的展开。其中一个特征就是与欧洲维护自己利益的次数相比,美国维护自己公民利益而对加勒比海国家进行政治军事双重干涉明显多很多。其拉美政策是从1927年开始转变的,也就是说逐渐放弃了赤裸裸的“金元外交”干涉转变为新的“睦邻政策”。1938年12月的利马会议上确定了这一政策,并在随后取得了成功。新政策让美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在短时期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原因就是美国民众与政府放弃了为维护他们在拉美国家的利益而进行的武装干涉。这在一定程度上让美国在拉美的投资蒙受损失,前景也突然暗淡了下来。而且,拉美国家政府也制定了一些本国的贸易保护措施,这对美国的商业投资极为不利。但是,这依然没有阻挡美国“睦邻政策”的推动和执行,国内也没有出现激烈的反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