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变革月社会转型》:
(一)小文化、大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高端美食类纪录片,它不同于推荐烹饪大师精湛厨艺的一般饮食类节目,而是从食材采集、主食差异、加工演变等方面人手,用《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七集故事体现广阔国土上饮食文化的差异和共存。这也正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那种质朴、淡然的乡土情怀。一道道淳朴的食物的背后,是一个个寻常人家的故事。而在这返璞归真、平静如水的画面中,又浸透着浅淡的乡愁,不由得让你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舌尖上的中国》看似“平淡如菊”,却又志在高远。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宗旨——让世界了解中国。
在《舌尖上的中国》呈现的各色美食之外,展示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比如浙江慈城的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是儿孙从宁波回来,为他们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围坐一起,吃年糕唠家常,其乐融融。然而,短暂的团聚之后,儿孙们各自开车离去,家里又剩下这对老人。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大家族也在发生变化。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舌尖上的中国》因此有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感。又比如一群香港老人,他们总是聚在一起,做最拿手的饭菜,聊年轻时的故事。他们彼此搀扶,彼此取暖,彼此分享生命中的温馨和苦痛。美食在这里,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美食,实际上在纪录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纪录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向往。
(二)回归乡土
《舌尖上的中国》从食材人手,其实就是回归乡土,回归每个人记忆深处的故乡。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数亿中国人背井离乡在都市讨生活,故乡的面目无论在现实还是回忆中都日渐模糊,故土和亲人正成为人们心中遥不可及的梦。“让我想念妈妈做的饭了……”同为“吃货”,一位网友在微博上的这番感言引来无数转发,不少人纷纷表示,《舌尖上的中国》带来的不仅是美食,“那种儿时的味道、家乡的味道”更能冲击心灵。
与以往常常邀请美食名家来单纯介绍各地菜系流派的节目相比,《舌尖上的中国》另辟蹊径,以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气息成功突围。它打破了一般电视纪录片高大全的手法,从小故事、小细节着手,表现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食物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它由食材说到食物,追溯食物之本,由食物串起人物故事,然后再投射到饮食文化,看似轻描淡写,却是远离故土、远离亲人的现代都市人所不可承受之重。追本溯源,还原食物与人本真的状态,从民族文化的根处寻找传承的接续点,既是这部纪录片的出发点,也是它成功打动每个观众心灵的触动点。
(三)现代化的制作工艺
《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首推以社会合作激发活力的创新制度安排。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创立后.对纪录片的需求,特别是对关注现实、贴近生活的纪实类纪录片的需求大大增加。为了激发民间机构活力,增加优质片源,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于2012年3月5日宣布推出“活力中国”项目,招募民间机构参与节目制作,这是央视首次面向社会民营机构招标制作纪录片。
……
展开
作为年轻的理论探索者和谙熟媒介实践的媒体人,作者既敢于在重大理论问题中跋涉、穿行,又力求将缜密、严谨的实证分析建立在新媒体事件、媒介热点的梳理之上,这在信息过载、快速消费的时代,是非常难得的。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 段永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