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青铜器和后代之仿制
夏商周三代铜器乃我国青铜器时代的产物,它显示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若从传说中禹铸九鼎时计算,远在公元前2200年,我们的祖先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16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我国处于高度发达的青铜器时代。此时,我国已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有了相当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并有了文字。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末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使用铁器,历史进入了早期铁器时代。这时的青铜器仍在发展。
三代铸造铜器“盖选铜之精者,绝无砂颗,一也;良工精妙,二也;不吝工夫,非一朝夕所为,三也”(皞皞子《国民宝库》鉴录第二十二),故而铸造出的青铜器铜质优良,绝无砂砾杂质,做工精细,式样美观,尺寸合度,花纹秀丽,文字匀净,确是鬼斧神工,佳妙至极。历代鉴赏收藏家、古董家皆以三代青铜器为至宝,秦汉铜器次之,汉代以后的铜器,被鉴赏家称之为“新铜器”。
中国人以尊古为美德,尊重古代先贤,乃中华民族之优良传统。而仿制和保存前人之遗物,自古有之,今又盛行矣。以三代铜器而言,商仿夏、周仿夏皆有之,其仿制精者与真器有同等价值。
唐代以来,不断仿制三代铜器。唐玄宗李隆基在唐代经济文化发展高峰、史称“开元之治”之时,于江苏省西南部的句容县,设置官场,专事仿铸三代青铜器。
唐代仿铸三代铜器延续近230年,至南唐后主李煜死后,官场仿铸三代铜器才停止。唐代仿铸器物上留有标记,多刻监官花押。
宋徽宗赵佶嗜古成癖,精于书画,书称“瘦金体”,长于画花鸟,对古代名器无不仿制。宋政和、宣和年代仿铸三代铜器最多。《宣和博古图》著录当时皇家在宣和殿收藏之三代铜器,共20类839件,集宋代所出土青铜器之大成。书中所定器名至今多沿用,三代铜器全部被仿铸。古董家讲:“清末时琉璃厂古玩铺里的三代铜器,除新出土之外,不少熟坑铜器是宋宣和时仿的。”
明代宣德年间,可谓太平盛世,承永乐之后,纲纪修明,仓廪充羡,闾阎乐业。宣宗朱瞻基做了十年太平皇帝,他喜好铸铜仿古,宣德炉早为世人所称道,宣德年间仿铸的商周铜器,堪称精妙佳品。老古董商讲,清乾隆年间也有仿铸商周铜器,但质量、做工都不如宣德的好。然而乾隆官窑的瓷仿铜仿得十分逼真相像,用碧玉仿制三代鼎炉彝埙,玲珑剔透,也十分相像。
除历代皇帝仿铸三代铜器,民间也有仿造者。在书中有记载的,有宋代“台州铸”,元代“杭州铸”“平江铸”。“台州铸”多小雷纹,“杭州铸”和“平江铸”的花纹较粗。传说“杭州铸”是名匠姜娘子所铸,“平江铸”乃王吉之作。古董商们认为姜娘子的技艺胜于王吉。
清乾隆以来,民间仿铸铜器者,逐渐增多。清末民初,鉴赏收藏家、古董家将仿铸之铜器,分地区称之为“苏州造”“潍坊造”“西安造”“北京造”。到这一时期,仿古之意已不在尊古,而在谋利了。
金石学在我国再度兴起的道光、咸丰年间,翰林院的金石学者收集青铜器注重铭文。而有的不识金文的官僚,选购铜器也要有铭文的。传说西安有位知府姓刘,他买铜器没字的不要,有字的多加钱,西安古董商便设法在无铭文的真器上錾刻文字,以投其所好。
1852年,卖给老翰林、金石学家陈介祺“毛公鼎”的西安古董商苏亿年,拓下“毛公鼎”上的铭文进行摹仿錾刻,成为西安錾字作伪的巧匠。
“西安造”的仿铸三代铜器,以錾刻伪铭见长,真器上的伪铭大部分出自西安。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西安錾刻名匠是“凤眼张”“苏兆年”“苏亿年”等人。
苏州仿造三代铜器较早。乾隆中叶出土的散氏盘,乃乾隆进士,道光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的阮伯元定的名。散氏盘出土后曾在苏州用翻砂法复造,极其成功,复制的散氏盘同真品几乎完全一样。光绪末年,古董商听说散氏盘已流往国外,到民国十三年(1924),溥仪出宫,查点文物时,发现散氏盘仍在养心殿收藏。可见苏州造的铜器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矣。
……
展开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张文彬
★如果读者通过看我的书,能够有点收获,那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那都是老一辈琉璃厂人智慧的结晶。我只不过还算勤奋,用了20多年坚持把它记录下来。能给后人留下点东西,我觉得我这辈子就值了。
——陈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