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政坛大风:王安石传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377898
  • 作      者:
    毕宝魁著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两宋近三百年天下,最富足、最有活力、最有战斗力的阶段便是王安石变法以及新法推行时期。我们在历史的空间、在史书的字里行间仔细搜寻,便可以看到王安石当年的风采,以及其不爱财、不爱色、不爱官、不爱权、“在朝不蓄势,在野不蓄钱”的高洁品格。《政坛大风:王安石传》对王安石生平大事以及人际交往,都仔细考证推敲。如元丰七年(1084)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原先以为是王安石病前,后来仔细考证推敲,确定为王安石大病后二人相见。类似细节都进行了详细的考索。为更加接近历史,在一些读者基本可以明白的地方引用了一些当时历史人物的原话或者原文,这样会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而这些原话都进入到情节的叙述中。当然这样的引用只在非常关键的事件和问题上,把握一个适度的原则。《政坛大风:王安石传》在追求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尽量追求叙事的简明和描写的生动,追求可信性和可读性的统一。尽量把王安石的人物性格凸现出来,写出一个立体的、鲜活可感的王安石来。写完全书,掩卷深思,王安石的形象和性格在我的心中是鲜活的,似乎可以感受到王安石的喜怒哀乐和脉搏的跳动,但愿给予读者诸君的也是这种感觉。
展开
作者简介
  毕宝魁,男,汉族,1952年3月生,辽宁铁岭人。1980年毕业于铁岭师专中文系。1987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王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韩愈研究会理事、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理事、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专著《东北古代文学概览》、《新注花间集》、《唐诗三百首译注评》、《宋词三百首译注评》、《王维传》、《李商隐传》、《李清照》、《韩孟诗派研究》、《论语精评真解》、《国学基础二十四讲》等32本,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共发表1000多万字。中国国家图书馆存收藏其著作22本,美国哈佛大学东方学院燕京图书馆收藏其著作11本。
展开
内容介绍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卓有成就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政坛大风:王安石传》主要分三个部分来表现其人生。第一部分写其执政之前的社会局势和王安石的成长过程,为王安石执政以及变法描绘广阔的背景。第二部分写王安石走上政治舞台,和神宗共同开始全面而深刻的变法,前后近八年时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文化等领域都进行了深刻的空前的变革。与强大的保守派阵营进行了极其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出极大的魄力和智慧。几乎都取得了预想的效果,变法是成功的。第三部分是王安石辞相隐居后的生活状况,“在朝不蓄势,在野不蓄钱”。最后还写了王安石在当代经学、易学、诗文等方面的地位和贡献。尤其是与契丹、西夏的斗争中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突出贡献,表现出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风范。是《政坛大风:王安石传》的一个亮点。
  王安石是历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改革家、文学家,人们常常因其政治成绩而忽略了文学成就。《政坛大风:王安石传》较全面的写了传主一生,尤其对其政治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
展开
精彩书评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经学家和文学家,他以天下为己任,品行高洁,力主变法,振兴宋朝。本传系统记述了传主生平,突出其人品,也分析其经学、文学成就,文笔也较为清丽。
  ——文史专家 王曾瑜
  
  ★作者治学严谨,数易其稿,生动地刻画出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家形象;同时表现了这位大诗人“在朝不蓄势,在野不蓄钱”的高风亮节与执拗个性。
  ——文学专家 张水舟
展开
精彩书摘
  《政坛大风:王安石传》:
  第五节 开悟后的烦恼 通常,丁忧期满的官吏到吏部报到后,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得到新的职务。因一般情况下,只要是一出缺马上就优先安排这类官吏。古代各部门的官吏也是有一定数量的,没有特殊情况和特殊的批准不准超编。这样,总是有一部分官吏处在闲职的地位上,要等出现空位才能把某种相应品级的官吏补上去。
  当时接近年末,吏部正是年终重新考核调动官吏的时候,机会最好。王益也不着急,借机可以在京师里多逗留一段时间,也让随自己进京的三儿子安石见一见世面。
  在京师中,为了获得一个比较适合于自己的职务,而且离家又不太远,王益自然要去拜访一些朋友,有时也带安石去。在王益与朋友的交谈中,在街头的茶房酒肆里,安石听到了一些朝廷要员或是当代大文豪的名字,最多的是欧阳修、吕夷简、范仲淹等。
  人们纷纷说,朝廷里明争暗斗很厉害。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尹范仲淹对仁宗皇帝直言上谏,得到言官欧阳修的坚决支持,被宰相吕夷简所厌恶,就指责他们搞朋党。欧阳修专门针对这种说法写了一篇义正词严的《朋党论》,朝野传诵,都佩服他的胆识和犀利的语言。
  范仲淹的直言当然要揭露朝廷政治的一些弊端,这无意当中就等于批评了宰相。身居宰相之职的吕夷简本来就没有什么实际的政治才能,宰相工作又确实有许多失误,对于这种直言当然要有反感。斗争的结果是吕夷简胜利了,范仲淹被贬知饶州(今江西鄱阳),欧阳修也受牵连而被贬往夷陵。
  两个忠正耿直而又颇有时望的人物却被一个平庸之辈排挤出朝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范仲淹是个难得的军政兼长的人才,欧阳修是一名难得的忠正敢言的正人君子,而吕夷简在文武大臣及京师百姓的心目中,形象实在一般。可这两位颇得人心的名臣为何还斗不过一个平庸的吕夷简呢?年仅十六岁的王安石开始琢磨这个问题。当他把这个问题琢磨明白后,小王安石如同佛教徒的开悟一样,他的心一下子明亮了许多,但他却没有因为自己的开悟而高兴,反而觉到一丝丝的悲凉。
  原来,吕夷简之所以平庸而居高位,而且又谁也扳不倒,是有很深的社会原因的。当今天子仁宗皇帝赵祯虽然生在帝王之家,却是不幸之人,他遇到了极为棘手的问题。他的父亲真宗皇帝子嗣稀少,只有他这么一根独苗。
  他本是一位姓李的嫔妃即《宋史·后妃传》中的李宸妃所生,生后就被送到当时刚刚受宠的刘皇后宫中,由刘皇后抚养。刘皇后又传下懿旨,命令仅有的那几个知情人要严守秘密,不准让小皇子知道他的生身母亲是谁。李妃受到冷落,没有任何发言权,其他人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谁愿意来参与这样的闲事。
  于是,小皇子赵祯当然也就不知道自己的生身母亲原来是李妃,一直把刘皇后作为自己的亲娘。 到了真宗乾兴元年(1022),五十五岁的真宗皇帝归天,唯一的儿子并且早已顺理成章被立为太子的赵祯当然又顺理成章地登上皇帝的宝座,这就是几十年太平天子仁宗皇帝。可是,仁宗当时只有十三岁,还不能独立处理军国大政,就由那位由皇后顺理成章地升为太后的刘太后垂帘听政。
  刘皇后变成了太后,掌握了全国的军国大政,一呼百诺。仁宗皇帝是个孝顺厚道之人,对这位太后百依百顺,早晚前去请安,母子关系十分融洽。在这种形势下,仁宗生母李妃更不敢说什么,也没有机会说什么,她知道即使是自己向皇帝说明此事,皇帝也不会相信,还一定以为她是疯子,何况她根本没有见亲生儿子面的机会。她只好自怨自艾,在冷清清的冷宫里苦度岁月。
  日落星出,寒来暑往,李妃盼望着有出头露面的这一天。在宫中多年的经验告诉她,这一天不是没有可能,但却需要有一个先决条件,这就是刘太后死去,自己的儿子仁宗皇帝亲政。如果自己要能熬到刘太后死,或许还有一线希望。因为她知道,仁宗是她所生这件事除她本人之外,还有几个人知道,而且那位颇有地位的八大王也知道,只是碍于刘太后的面子暂时不好说破罢了。一旦时机成熟,这件事还是要大白于天下的。
  可是,她的生活条件太差,心情又一直郁闷。眼看着自己亲生的儿子当皇帝,有时可以远远地看一看儿子的身影,却连说一句话的机会也没有,作为一个母亲,她的心情又将是怎样呢?肉体与心理的双重折磨使她未老先衰,过早地离开了这多苦多难的人间。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少年高志
第二章 名噪京华
第三章 治鄞干吏
第四章 上万言书
第五章 多事之秋
第六章 锐意变法
第七章 坚韧不拔
第八章 百折不挠
第九章 河湟之捷
第十章 辞去相位
第十一章 东山再起
第十二章 营造半山园
第十三章 晚师瞿聃
第十四章 夕阳不太好
第十五章 最后的岁月
第十六章 荆公新学和诗文
附录一 王安石年表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