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觉醒时代:论中国文化之再创造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22980
  • 作      者:
    成中英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新觉醒时代:论中国文化之再创造》是成中英先生近年来关于中华文明自觉与道德觉醒的最新思考。作为华夏民族传统中儒道两大基干的初典,《周易》以其丰厚的人文精神和创生精神而成为中华文明本体的形上学原点;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中西文明多元融合会通的语境下,当代学人只有发扬兼具本体意识与日常存在意识的易学本体论和知识论,有效地将卷帙浩繁的历史文本的沉默转化为富于鲜活生命力的现代话语,重新诠释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择善固执以及仁爱、忠恕、诚信等传统命题、规约中所蕴含的深厚的生命意义与价值理念,方能救治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伦理失落,从而为古老的中华文明开辟一条整合过去、回应当下、启迪未来的现代化之路。
展开
作者简介
  成中英,国际知名华裔哲学家、新易学创始人,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美国夏威夷大学终身哲学教授,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创会会长。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哲学讲座教授等。
  成中英先生早年就教于方东美先生,后游学美国哈佛大学,师从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分析哲学大师W.O.蒯因,于196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为华人中第一位全面、深入研习西方现代哲学的学者。成氏哲学的主要建树是在方东美先生“哲学三慧”、“文明四象”的基础上引入蒯因分析哲学及伽达默尔阐释学方法,创立以易学本体论、知识论为核心的本体诠释学与新易学,为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寻求一个形上学的本体原点。 成先生的另一重要贡献,是1973年创办并主编英文版《中国哲学季刊》(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1975年创立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在西方主流学术界大力推进有关中国哲学的研究及探讨儒学现代化的进路。成中英先生长期受聘于牛津大学、巴黎大学、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耶鲁大学等国际一流学府,与杜维明、刘述先、余英时等同为当今最知名的汉学家。
  成中英先生以其主编的洋洋八卷本的《本体与诠释》开启对中西哲学根源及体系的探究,因而成为当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其他主要著作有:《知识与价值》,《儒家哲学论》,《易学本体论》、《原道易经哲学》、《易经哲学与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以及《成中英文集》、《成中英自选集》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新觉醒时代:论中国文化之再创造》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传统文明的现代价值以及中西文明之间的对话;第二部分进一步梳理儒道两家思想资源中所潜涵的生命哲学与价值体系,从而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系列化开辟道路;第三部分系统地论述具有中华文明本体论意义的易学本体论诠释以及儒学精神的创化;第四部分讨论儒家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施为与展开;第五部分是有关管理哲学与政治哲学的探索。
  成中英先生在治学上既得力于方东美先生全球文化的大局观与整体观,又颇具文化自省与民族兴亡意识,力主复苏儒道两家健康饱满的生命精神,阐扬以人为本、诚信、中庸、仁者爱人等核心价值观念,关注儒家本体的求知、笃行,在当今世界多元互通的背景下构建与西方文明平等对话的平台。在对待中西古今的问题上,成先生强调当今的学人应采取开放的心态,积极向古代的文明传统开拓资源和向西方的先进文明汲取新知,力求建立一个崭新的具有全球普世价值的天人合一的本体宇宙观和生命发展观,并由此创立民族自身完备的知识论系统,发展出一整套适应现代社会的明体致用的方法论、决策论和现代管理哲学。
展开
精彩书评
  ★成中英先生既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又是华人世界中少数几位最具活力和开拓精神的哲学家之一。成先生治学颇具文化自省与民族兴亡的意识,力主复苏儒道两家健康饱满的生命精神,阐扬诚信、中庸、仁爱等核心价值观念,关注宋明理学求知、行的精神,在当今世界多元互通的背景下构建与西方文明平等对话的平台。由此可见,他的思想和学术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是明体致用的。
  ——汤一介(北京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儒学研究院院长)
  
  ★在当代国际知名的新儒家中,成中英先生积极向中华传统文明开拓资源和向西方现代文明新知,力求建立一整套颇具东方特色的本体宇宙观和生命发展观,并由此创立民族自身的知识论体系,具有完整的理性结构和全球意识。可以说,成先生的这部文集记录了作者对于中华文明自身价值的最新思考与探索,可喜可贺。
  ——李学勤(著名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
  
  ★成先生早年得力于方东美先生的大局观及文明自觉的意识,后至哈佛大学系统地钻研西方古典哲学,尤其在现代分析哲学和解释学的基础上追本溯源,开创看易学本体论和知识论,既为生生不己的中华文明寻找到一个形而上的原点,又使传统的易学走出象数、义理研究的老路,在学界产生良好的反响.
  ——余敦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
展开
精彩书摘
  《新觉醒时代:论中国文化之再创造》:
  从思想与精神状态来说,现代的西方是上帝已宣告死亡的西方,因之是历史意识逐渐复苏的西方,是赤裸裸的权力意志蠢蠢欲动的西方,是科学工具理性力求作主称王的西方,是在无解脱中仍盼解脱的西方,是同时追求安顿及新奇的西方。因此现代的西方是在极端的保守和自持中怀抱着极端的空虚与空洞,也是在极端热情的历史回顾中极端热情地张望未来:从这个了解来看,现代西方一方面有诸神复活的多元杂陈带来的新活力,另方面却有百病发生与水火不相容的混乱与矛盾。这正是一个需要重整思想秩序的时代,这也正是一个需要重新学习文化价值的时代。胡塞尔喊说:“回到事物的本质!”但什么才是事物的本质呢?事物有没有本质呢?中国哲学以其深厚的对人的内在根源的了解以及对其转化潜力的理解,不正好提供一个纯真的人性的完整形象以作为事物的本质吗?中国文化以其优容自在的易学体系与变化意识,不正好在思想方式上提供一个含容多端而统会成章的思维模型以作为思想自我创造提升的本质吗?中国哲学原始的整体变化思维可以补助甚至拯救西方的灵魂与内在生命正在于此。基于此,我们可以理解何以我们能把“以通变合和为典范的《周易》创新思维,看作可以解救西方内在精神与思想矛盾纠结的万案与对症剂。
  5.以通变合和为典范的创新思维:《周易》的思维方式是把任何分歧看成属于一个整体,然后在这个整体中找寻并穷尽所有的关联,并对这些关联作深度的透视以了解其可能具有的相反相成、相生互制等动态关系,最后在时间过程中掌握其历史源流及追溯其本源,又在其现在存有的结构中透视其发展未来。这样的思维方式并不是抽象与先验的:它是自长远的广泛的宏观与微观经验中积累成认知的,因而它象征也直接呈献了时间本质的过程结构和结构过程。时间是非本质的,但其自然的结构就是其本质而其过程就是其非本质。结构与过程为一体之两面,彼此相依而又彼此互换;这即表示了本质与非本质(如各种功能)也就是可以互换的。西方传统的本质主义只看到本质而排除非本质,而当代的解构主义则又只看到非本质而否定了本质。在《周易》思维哲学中本质与非本质是同时存在的且又相互依存与互换的。由此了解,《周易》思维显然可以为西方提供两种作用:一是合和当代西方的四种思维;二是在合和的基础上导向新典范新系统的创立,而此新典范新系统应正是新的一代人类所需要的生产与发展凭借。这里所谓合和(来自《易经·乾卦》彖传”保合太和“之句)是指物之相依或相反是可以在一个太和的基础上合为一整体而逐渐消除其矛盾并进一步形成和谐的有机一体,创生和创造出新美与新好的事物与世界。这也就是一个从现实转向理想、从现在转向未来思想、未来文化的转化过程。
  如果我们把这通变合和的《周易》思维用在七述四种思维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完全可以调和,不是不相反对,而是因其反对合和为一整体作为彼此相生的生活与思想内涵。历史内省与理性外观可以互补相成,因而相互推进并达到不同的人的生活与认知目标。这也正如主体与客体在开放的本体的系统中的关系。同样,绝对精神的上帝与绝对不可本质化的空无是相反而又相成的,只有在一个更深沉的层面上才可看到两者的互化。这也一如太极与无极、有与无之能相互转化一样。在这一整体太和的基础上,显然我们看到西方思维方式的发展与中国《周易》思维方式的结合(eonjugation)与融合(fusion)的可能性。它代表的是中国思维的深入西方,提供了一个”后设思维“(meta-thinking)的框架;同样,这也是西方思维的投人中国,把中国的思维内涵推向现代化了。前者是西方思维的中国化而后者则是中国思维的现代化(以西方的思维内涵界定现代性)。合和两者而可称之为中国思维的世界化,构成中国文化的世界化的根本基础。
  ……
展开
目录
自序
一 中西文化与文明对话
当代人类的危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成中英先生访谈录
全球化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交融
文化自觉与文明挑战
21世纪:中西文化的融合与中国文化的世界化
21世纪的新探索:天道、人性与文明

二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
近三十年中国哲学的发展与中国哲学智慧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哲学
关于中国传统与现代化问题的对话——成中英教授访谈录
新论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中西融合之道
回忆、怀旧和未来——乐黛云与成中英对话
寻求保留差异的中西马哲学会通之路
发扬中国哲学的融合力量与中国文化、哲学的现代化、世界化——东学西渐的途径探讨之一
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发展——现代化与后现代化
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诠释、整合与创新

三 儒学精神与儒学现代化
儒家和谐论的六个层次
儒家的精神性——终极本源性、内在创造性、整体实现目的性
当代新儒家与新儒家的自我超越——一个致广大与尽精微的追求
第五阶段儒学的发展与新新儒学的定位
港台与海外新儒家学术特征比较探微——成中英先生访谈录
儒学与现代性的整合:探索与重建
儒学复兴与现代国家建设
儒家哲学的理论重建及其五项实践

四 儒家伦理与全球伦理
儒家哲学中的宇宙学、生态学与伦理学三位一体论
中国伦理体系及其现代化
现代化的儒家伦理和儒家伦理的现代化
后现代语境中的儒家本体伦理学发展
走向模糊的普遍性——论跨文化传统与生活理念的价值包含
发展全球价值伦理——中西价值体系的层次及其整合体现孔子与儒家仁爱伦理与忠恕之道
全球伦理与21世纪儒学的发展

五  政治哲学
中国历史与哲学中的人权意识
转化品德为人权:研讨儒家伦理学中的人的动力与潜能
儒家潜含的宪法与宪政思想
面对文明社会:伦理、管理和治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