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礼记》摭论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37995
  • 作      者:
    杨雅丽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杨雅丽,1956年生。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长江师范学院教授,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训诂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古代典籍的文字训诂与文化阐释。曾参加陕西师大辞书编纂研究所《十三经辞典》的编写,代表性专著:《礼记研究》。发表《“礼器”的文化阐释》《从(辞源)看古汉语辞书编纂应注意的问题》《“桃茹”考辨》《释“佴之蚕室”——兼释“饮”与“次”》《“月令”语义文化溯源》等论文40篇。
展开
内容介绍
  《<礼记>摭论》从文字训诂出发研究《礼记》,借助郑玄、孔颖达、陈澔、王聘珍、孙希旦等经学家、训诂学家的古注及当代学者注、译《礼记》的著述,并参阅语言学、哲学、史学、文学、宗教、人类学研究的成果,设若干专题研究《礼记》文本语言及其负载的历史文化与学术思想,解读《礼记》的语言结构与文化意蕴。《<礼记>摭论》设专题研究《礼记》文字书写与词汇系统的若干问题,概括其特点,寻找其规律,为汉语史、汉字学研究及《礼记》研究提供了新成果。《<礼记>摭论》从历史文化角度对《礼记》的考察,拓宽了《礼记》、礼学与传统文化研究的学术空间。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以“仁”释礼——儒学核心思想在礼学中的呈现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提炼出一个包括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乃至宇宙伦理的成熟而完备的伦理道德体系,而“仁”即是中华道德体系之核心。“仁”既指“仁者,爱人”这一德目,还是中华美德之总和;如果将中华道德体系比喻为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仁”即是树之根系与主干,而“孝”、“悌”、“忠”、“义”、“信”、“恭”、“敬”、“慎”、“忍”、“谦”、“勤”、“俭”、“让”等德目则是“仁德”之树的枝叶和花朵。
  “仁”既是儒家伦理哲学与政治哲学的核心,也是儒家构建礼学体系之理论基石。儒家将“仁”作为最高道德准则,而“礼”则是引领人实现“仁德”境界之路径;儒家将“仁”作为“礼”之精神,赋予“礼”全新的含义。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在贵族中已蜕变为庸俗、形式主义的繁文缛节,与内在的道德情感相脱离。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礼记》以“仁”释礼,在对礼的阐释中倾注了丰富的道德情感;在“仁者,爱人”之人性光辉照耀下,对原本显得刻板凝滞的礼仪条文进行了富有新意的解读;将以“仁”为核心的美善之德看作是礼之精神,而礼则是人内心“仁德”的外在文饰。
  儒家认为,礼应该与人内心的道德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和水乳交融。《礼器》曰:“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并用贴切的比喻来说明“忠信”之德对于礼是多么重要:“君子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忠信之人,则礼不虚道,是以得其人之为贵也。”“忠信”之德是礼的灵魂和礼的生命之所在。
  儒家以“仁”释礼,将“不下庶人”的“礼”扩展到社会各阶层;认为“礼”不应仅为贵族所有,而应该下及庶人,成为普及于社会各阶层的行为规范。《曲礼上》曰:“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人的价值不是由地位高下和财富多寡决定的,一个人即使身为“贫贱”、为“负贩者”,但他“知而好礼”,就可以“志不慑”,从而拥有人性之尊严。
  儒家论葬礼,针对当时用活人殉葬的丑恶习俗和用俑人殉葬之风气,站立于“仁者,爱人”之立场对丧葬礼俗进行了严厉的拷问。《檀弓下》记载:“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定而后陈子亢至,以告曰:‘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得已,则吾欲已;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之也。’于是弗果用。”陈子亢是孔门弟子,儒家仁学思想的文化洗礼使他能够在丧礼中力排众议,以“非礼也”否定用活人殉葬之陋习。
  人的生命在儒家的文化诉求中获得了极高的价值,儒家不仅反对用活人殉葬,甚至反对用俑人殉葬。《檀弓下》记孔子曰:“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孟子·梁惠王上》曰:“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用俑人殉葬与“人殉”相比,是丧葬礼俗的发展和历史的文明进步,但儒家以“仁”观照之,用中国语境中最激烈的措辞诅咒“始作俑者”,认为这是对生命尊严的亵渎!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孔子对当时的礼,独有许多精邃细密的研究”,他能够发明出礼之“内心”,探寻出礼之“真意”①。孔子及其后学释礼,从中发明出的礼之“内心”与“真意”之一,即是礼所蕴涵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精神。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礼记》概述
一、《礼记》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列入经书的时间
二、《礼记》的内容与篇目分类
三、《礼记》的学术思想与文化精神

第二章 《礼记》古今字研究
一、古今字的定义
二、《礼记》中的古字及其今字研究
三、从《礼记》看古今字现象的特点与规律

第三章 《礼记》通假字研究
一、通假字的定义
二、《礼记》通假字及其本字研究
三、从《礼记》看古汉语通假现象的特点

第四章 《礼记》异体字释例
一、异体字的定义
二、《礼记》异体字释例

第五章 《礼记》对举反义词研究
一、《礼记》对举反义词调查分析
二、《礼记》对举反义词综合研究

第六章 从《礼记》训诂看古汉语辞书编纂之要则
一、应积极、审慎地利用古注
二、注意相关词语之间的联系,对其释义应准确、一致
三、应当在准确理解文献语言的基础上合理地设置词目

第七章 从礼学视域看农耕时代狩猎风俗之嬗变
——田猎之礼的生态伦理意义
一、从礼学视域看周代农业社会的特点
二、从殷商到西周,狩猎风俗在农业社会的文化转型
三、田猎之礼的生态伦理意义

第八章 礼乐文化从神圣到世俗
——从礼学视域解读关中祈雨仪式歌
一、神话性、宗教性——从祈雨仪式歌回望逝去的历史
二、祈雨仪式歌——农耕民族在与旱灾抗争中谱写的悲壮乐歌
三、现实性、实用性——祈雨仪式歌折射的人文传统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古今字研究的相关著作及论文
附录2 通假字研究的相关著作及论文
附录3 异体字研究的相关著作及论文
附录4 反义词研究的相关论文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