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身体与笔:18世纪中国作为文本/表演的大祀:grand sacrifice as text/performance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38738
  • 作      者:
    (美)司徒安(Angela Zito)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身体与笔:18世纪中国作为文本/表演的大祀》国外清史研究中运用人类学方法的成功之作。作者对18世纪中国(乾隆朝)的王朝礼仪加以深入分析,揭示了礼仪对于王权的宣示和强化作用。本书是融中国史、人类学、宗教、文化研究等多学科方法于一炉的一种成功的尝试。
展开
作者简介
  司徒安,纽约大学人类学与宗教研究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类学、中国文化史及宗教研究。拍摄纪录片《水书》(2012)。合编Body, Subject and Power in China, DV-Made China: Digital Subjects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after Independent Film。
展开
内容介绍
  乾隆皇帝在1736年到1795年间统治着中国,他位居典礼活动构成的网络中心。这些帝国礼仪旨在通过身体实践,以有形的方式呈现支撑帝国社会的形而上学。《身体与笔:18世纪中国作为文本/表演的大祀》是第一步完整论述乾隆皇帝和文人官员共同生产的“仪式化权力”的著作。作者打破传统范畴,巧妙地结合了人类学、后结构主义分析、表演理论、历史学和宗教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通过一种批判性的文化史研究,阐释了18世纪中国的权力生产和现代史学家借以研究中国的概念范畴。
展开
精彩书摘
  丝绸与皮肤:两仪之间的身体
  作为天子,皇帝需要主持每年冬至的祭天仪式——这时的北京寒冷而萧索。祭天场所设在京城南郊,那里有一座巨型的三层汉白玉石坛。祭天所在的“郊”,在英语译作“suburban”(郊区),但是它的实际含义为“boundary”(边界)。因此,祭祀地点被安排在城市与乡村的交界,正如祭祀活动调和“在上的天”和“在下的地”。
  每年的大多数时候,圜丘素颜以待,毫无陈设。只有在仪式期间,人们才铺上地毯,点起火把,布置好帐篷、香案和供牲用的器皿。但是与宏伟永恒的祭坛和周遭的空旷相比,这些器物显得如此渺小。祭坛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身着龙袍的皇帝和头戴貂皮镶宝官帽的百官。
  为了从绘画过渡到礼仪表演,我想首先讨论另一种丝制的平面,即印有花纹的服饰平面。然后,我将探讨典礼中盛装以待的身体为何可以比作祭祀用的“器”。
  满族服饰的设计充分考虑了马背民族的灵活性,它由几个组件构成:上衣是齐裤的短款袍褂、下裳是前后开襟的下摆。礼仪用的朝服(图11)遵循这一形制。每逢科举考试,进士们会由皇帝亲自授予朝服(宫崎市定,1981:87)。朝服由丝绸制成,印有或绣有各种纹饰。朝服纹饰与更为常见的旗服和龙袍相似,它们不易损坏的特点有利于我们研究清代服饰的象征主义。
  袍服表面绣满了宇宙符号,比如大地、海洋和天空。衣服的下摆是水脚,绣有波涛翻滚的水纹。袍服的四条轴线(即东、南、西、北四个主要方向)是高耸的山峰,它们的上方是云空纹,内藏升起的龙纹和其他象征帝王和宇宙的符号(坎曼,1952:81)。在穿戴袍服时,穿戴者的头部从镶有祥云的衣领探出,这个动作从动态的微观层面呈现了18世纪中国人眼里的宇宙。毫无意外,帝国官员全都身着此种袍服。
  在上述基本型制之外,皇帝的龙袍绣有古代的“十二章纹”(恽敬,1883),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象征裁断的权力)、黻(惩罚的力量)、宗彝、藻、火、粉米(坎曼,1952:87—88)。在清朝,只有在1759年乾隆皇帝颁布《皇朝礼器图式》后,十二章纹才得到使用。它们与祭礼关系密切。在18世纪,人们认为这些符号不但能够指代人世之上的宇宙(四种主要祭祀、生动的自然、五行),而且可以指代君主的品质(包括临照、镇、变、孝、洁等)(坎曼,1952:90—91)。这一对外在宇宙和内在人格的双重指涉,显示出承载这些纹饰的皇帝是礼仪表演的核心。
  l759年的《皇朝礼器图式》规定,上朝时的服饰需要另有一层区分皇帝和百官的装饰。官员们需要用一种黑色短褂罩住袍服,在胸前、背后和肩部缝上体现官员品级的长方形补子,按照文禽武兽的方式标定九个品级。只有皇帝能够露出袍服上的符号。这样,乾隆皇帝肯定了君主在宇宙层面表述意义和恢复这种力量的能力。
  ……
展开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前言:服饰、承载与典籍的编纂
导论
第一部分 统治的边界
第一章 赋予帝王以意义:画像与贝勒
第二章 方法、君权与礼仪

第二部分 文本:编纂礼仪典籍
第三章 礼的分类:时间与能动性
第四章 撰写仪式主义玄学:自我与边界

第三部分 表演:仪式主义身体的刻写
第五章 祭祀空间:情境化城市
第六章 宇宙的筹备:知识的秩序
第七章 孝的典礼:“中”的进程
第八章 边界的政治:刻写与体化
参考书目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