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民国:最后的士》
A. “民国”成为了文化产品的一个品牌,
真正的民国究竟是怎样的?民国那些人,那些事,真相是怎样的?表现在市场上,就是以整体介绍民国风貌、群体印象、断代史等“群貌”标签的书籍的热卖。
B. 大师系列。
这是一个盛产大师的黄金时代。也是文化史上一次大变革时期,其人其事都极具看点,极具现实启发意义。
C、个性化的人物,多角度展示,给读者展现活生生的人物。
动荡民国,英雄辈出,军阀翻云覆雨,政客朝秦暮楚,土匪占山为王,帮会大行其肆……加上新旧文化冲突,中外思想碰撞,破坏与建设并行,规划与解构同有,旧权威被颠覆,新偶像又产生,谁都有机会开宗立派,人人都被卷入到“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在这混乱的年代里,偏偏出现了一批特立独行的人,犹如暗黑苍穹里的群星,努力使自己不被淹没,固执地为世人指引着方向。胡适、陈独秀等人顶住压力做出尝试,徐志摩、闻一多另开新风,让白话诗一度辉煌;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大师致力于兼容并包、有教无类的教育改革,真正让出身寒门的学子们理解了“人之生来平等”的含义;陈寅恪、吴宓等学贯中西的大师,坚持苦读精进,引来西学方法整理国故,以延续五千年文明之传承……
如胡适、蔡元培、陈寅恪这种才能优秀、品格高尚的人物,在中华历史上有个词,叫做“士”。始之春秋,终于近代,“士”一般特指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他们重品行风骨、学识才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无论顺境逆境,均保持着独立的人格,
在温和而平庸的年代里,我们再次回望民国,正因为有这么一群人,才让冰冷的历史,还能泛出几分暖意,让痛苦而绝望的年代里平生几许希望。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黄冈浠水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国学大师、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毕业于清华大学,1922年赴美学习美术、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期间写下了著名的《七子之歌》等,并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先后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执教。1932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并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抗战爆发后随校迁往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抗战胜利后,闻一多坚持反蒋介石政权内战独裁,遭到特务警告。1946年7月11日,著名社会教育家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当即通电全国,控诉反动派的罪行。7月15日,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当天下午遭伏击,中弹身亡。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我的自述:
我爱中国固因它是我的祖国,而尤因它是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诗人与斗士
闻一多是诗人,其诗发展了屈原、杜甫、辛弃疾等人爱国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的性质。他的代表作《红烛》《死水》《七子之歌》等,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迄今传唱不衰;他又是学者,提出了一套创造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新诗应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为世界诗界称道;他还是国学大师,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多年研磨,自成一派,其《古典新义》被郭沫若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学过美术,精通篆刻,困顿时以此养家,羡煞同仁;他最为人钦佩的却是其胆识,一生追求民主自由,凛然面对敌人的冷枪!
本质是书生
闻一多少年才俊,刚13岁就考入清华留美学堂,当时该学堂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创建。别以为洋人多么好心,美国佬这样做也是为了培养坚定的亲美派。有趣的是,正常情况8年就毕业了,要么考上公费留洋继续深造,要么自谋生路,但闻一多因英文跟不上而留了一级,后又因闹学潮再留一级,前后一共10年。1922年,他考上美术公费生,按规矩应该学满五年,起码弄个本硕连读。可他待了不到三年就回来了,原因是觉得受气。
虽然没拿到绘画文凭,闻一多却学到了过硬的诗歌本事。他诗从意象派诗人佛莱契和桑德堡,“情绪激昂,浓墨重彩,以画为诗”,写下《七子之歌》气势恢宏,语言狂放。第一本诗集《红烛》凝练苍劲,更是轰动国内诗坛。当时有人评价他的诗“犹如重彩的油画,想象大胆、比喻新奇,变幻的情调、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使他的诗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
1925年,闻一多归国,先后受邀到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国立吴淞政治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执教。1928年,其代表作《死水》出版,更是风靡一时,新月派胡适、徐志摩等诗人邀其入盟,气势大涨——当时以胡适为首的“京派”与以鲁迅为首的“海派”正论战,京派注重唯美和艺术,海派强调战斗和磨砺。是年,闻一多被聘为武汉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长。在武大期间,他潜心研究中国古诗,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话而史前文学,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下了惊人的功夫,其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让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可武大国学派觉得闻一多并无师从,走的是野路子,对其出任文学院院长颇为不满。闻书生意气,辞职赴山东,出任青岛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长、中文系主任。
1932年,闻一多厌烦于校内人事倾轧,到母校清华执教。在青岛大学,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得了一位好弟子——诗人臧克家。
臧克家报考青岛大学,国文试卷出了两道题:一、你为什么报考青岛大学,二、作一篇杂感。两题任一个。臧两道题都做了,杂感只有三句:“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无底的苦海。”数学不懂,交了白卷。
一个月以后,他意外收到通知书。注册报到时,某老师告诉他:“你的国文卷子得了九十八分,头一名!闻一多先生看卷子极严格,五分十分的很多,得个六十分就不容易了。”臧心想,数学吃鸭蛋还被录取,一定是我那三句杂感打动了闻先生的心!
臧克家最初报考的是英文系,后想转读中文,于是就去找系主任闻一多先生自报姓名。闻从写字台上仰起脸看他一眼,说:“是你啊,好,来吧。”从此,臧克家成为闻一多门下“学徒”,臧日夜苦吟,一有所得就便跑去向闻请教,闻总是拿起“红锡包”香烟,二人一边吸烟喝茶,一边谈诗。闻离开青岛的时候,写信给臧克家:“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
闻一多执教二十多年,门人弟子无数。许多人都记得他上课的两大癖好:一是将早上的课调到下午黄昏时候上,认为这样有气氛,容易讲得精彩。二是要先抽烟。他往往抱着一大沓自己写的稿本,昂首阔步走进课堂,学生起立致敬坐下后,他也在讲台上坐下,然后慢慢掏出一包烟,打开来,对着学生笑一笑,绅士般地问:“哪位吸?”学生一阵笑,当然没人吸。他点上一支,吐口烟圈,用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
……
前言
第一卷 思想
梁启超: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梁漱溟: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
马寅初:中国人口学第一人
熊十力: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
金岳霖:中国哲学界第一人
傅斯年: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
蒋百里:中国是有办法的
第二卷 国学
辜鸿铭: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王国维:人生只似风前絮
刘文典:养生未羡嵇中散 疾恶真推祢正平
钱穆:故国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
赵元任:文艺复兴式的智者
陈寅恪: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章太炎:民国之狂士
第三卷 文学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俞平伯:到了地老天荒,赤条条的我,何苍茫?
朱自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第四卷 教育
蔡元培: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蒋梦麟:被刻意忽视了的北大校长
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
吴宓:真学识、真性情的希腊悲剧英雄
闻一多:诗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16岁时,读到了《新民说》,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不仅时常模仿梁氏文风,还取名“子任”,意为做梁启超(任公)的学生,后来干脆发起成立了一个“新民学会”。
——毛泽东
★梁漱溟先生之形与神,犹若中国之甘地。
——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
★熊十力是中国的国宝。
——陈毅1956年在上海高校教师会上说
★金岳霖是中国哲学界第一人。
——张申府
★傅斯年论政之作,篇篇都好像集合了四千年的历史经验。
——蒋廷黻
★拿破仑说过,若干年后东方将出现伟大的将才,这个人估计就是你!
——德国陆大校长兴登堡评价蒋百里
★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
——1916年,《春秋大义》(《中国人的精神》)德译本出版,在德国掀起一股“辜鸿铭热”,丹麦著名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评价。
★刘文典的“狂”是真的。所谓“狂”无非是把自己这门学科看成“天下第一”,自己在学科中的地位看得很重:我不在,这门学科就没了!这种“舍我其谁”的狂傲、气概,其实是显示了学术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觉的学术承担意识的。
——钱理群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傅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