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档案揭秘历史第一现场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696339
  • 作      者:
    李涵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为什么打了胜仗,却反倒割让给沙俄几十万平方公里土地?
*人常说袁世凯是个做着皇帝梦的卖国贼,但他却为何能顶住沙俄威逼,成功阻止外蒙独立?
*世人的记忆中,美国和加拿大一直是好邻居、好伙伴,但两国的边界却为何不是通过谈判而是用鲜血划定的?
*我们的东亚邻居日本也曾跟中国一样闭关锁国,国门同样是被洋人用大炮轰开的,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却为何能华丽转身成为列强之一,而中国却成为了东亚病夫?
*自古以来,我国就不断出兵帮助朝鲜抵御外侮,1950年的朝鲜半岛上,一支志愿军部队在零下30摄氏度的寒冬中被冻成了雕像,而我们一直以来的援朝的意义何在?
这部由我国军事理论家张召忠友情作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档案揭秘》栏目联合出版的通俗历史读物,是一部结合了大量历史珍贵照片和最权威史实,以及全方位探究还原历史第一现场的历史揭秘类图书。书中不仅仅讲诉了一段段惊心动魄和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历史真相后的深度思考。历史需要恢复,但不能颠覆,有些事,不曾了解,无法想象……
展开
作者简介
李涵,本名李伟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专题节目部副主任、主持人、策划人。曾先后策划主持了《第一资讯》《档案揭秘》《军史解密》《环球军事报道》等节目,并高居环球资讯广播收听榜前三名。作为一位评论型主持人,作者凭借对历史的喜爱和多年来的研究与分析,加之丰富的广播、电视主持经验,为听众和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听觉盛宴。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我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金牌节目《档案揭秘》首次出版的纸质图书。书中主要围绕自明朝起,国家及西方列强的一些历史事件进行讲述和还原。本书秉承节目的宗旨,以全球各机构的档案资料为依托,用现代的视角解读历史,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重现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例如书中提到的《尼布楚条约》背后的大清“内鬼”、“辛酉政变”的幕后阴谋、慈禧与亲王奕䜣之间的关系、纳粹无法抹掉的捷克小村庄、希特勒的接班人是谁,等等,这些无法从历史老师,或教科书上得知的第一手材料。与历史深度对话,为读者呈现最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使之对历史有着科学地、完整地认知,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展开
精彩书评
《档案揭秘》这个栏目不仅仅揭秘的是那些扣人心悬的经典案例,更多是集历史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新闻性于一身的真人真事,让听者驻足、流连、回味。但声音稍纵即逝,把精彩瞬间留存于文字将以飨更多读者,并让金牌栏目赢得更多掌声。相信李涵老师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到的!
——军事评论员  宋忠平
作为大陆广播电台中最早开办的讲述式纪实类栏目——《档案揭秘》自开播以来,便融悬疑性、知识性、情感性于一炉,更注重用现代的视角解读历史,用深沉睿智的声音讲述传奇,用多种表现形式挖掘真相。
——著名军事专家、全军外宣常备专家  李杰 
展开
精彩书摘
厂卫诞生记:皇帝该依靠谁

“厂卫”是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的合称,是明代最具特色也最臭名昭著的政治创设。作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这些机构大多数时间掌控在宦官手里,和“特务政治”、“宦官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明末学者沈起堂曾说:“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这样总结明代灭亡的原因虽然流于简单化,但厂卫横行、宦官专权却也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像一把双刃剑一样,厂卫在维护专制皇权的同时却不断损害着大明王朝的肌体,成为后世引以为戒的镜鉴。而这把双刃剑的铸成,还要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儿子朱棣。那么,厂卫因何而生?他们又在明朝初年的政治浪潮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锦衣卫在洪武朝被管得很严

公元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明朝立国之初,形势并不乐观,在北方,元朝还拥有相当强大的军事实力;在明朝的实际控制区,许多新归附的百姓并不认可这个出身卑贱的皇帝。有一次,朱元璋行走在京城中,忽然听到一名老妇人私底下称呼他为“老头儿”,这让他龙颜大怒,说:“张士诚曾短暂占据过江东,吴中百姓至今称呼他为‘张王’,今天朕贵为天子,老百姓称呼朕为‘老头儿’,这是为何?”还有一次,他在上元节微服私访,看到一张画,画的是一名赤脚妇人怀揣西瓜,看过的人都哗然而笑。不明就里的朱元璋打问之下得知,这幅画的含义是“淮(怀)西妇人好大脚”,嘲讽皇后马氏,这又让他极为记恨。 
朱元璋常常说“朕本淮右布衣”,这一点他自己说得,别人却提不得,对寒微的身世其实极度自卑。这种不自信再加上对建立皇权绝对权威的迫切渴望,让他对臣下的举动非常敏感。
称帝之初,他曾经用了很多亲信为“检校”,专门负责对臣下的特务侦缉。比方说,功臣华高和胡大海的妻子在女僧人的诱导下信奉西僧,检校报告给朱元璋,朱元璋把两家的妇人和女僧人扔进了河里。曾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喜欢在家和客人喝酒,检校在旁窥伺。第二天朱元璋问宋濂:“昨天喝酒了吗?客人都是谁?酒桌上摆的什么菜?”宋濂据实回答,朱元璋很满意,说道:“诚然,卿不欺朕。”礼部尚书吴琳告老回乡,朱元璋也要派检校去调查近况。 
检校在肃清吏治方面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浙江绍兴、金华秋旱,农民颗粒无收,地方政府却向中央隐瞒灾情,检校查访得知后汇报给朱元璋,当地官员于是被拿问。朱元璋这样评价手下的检校:“有此数人,譬如恶犬则人怕。”然而,检校们大多属于临时抽调,互相之间也没有统属关系,为了高效地向最高决策者提供信息,并且对官僚群体实施有效的监控,特务的正规化、制度化、系统化逐渐被提上日程。于是,锦衣卫应运而生。
朱元璋手里有一支亲军,是皇帝的私人卫队。洪武十五年四月,朱元璋撤掉亲军中的都尉府和仪鸾司,改置锦衣卫。锦衣卫的职责有明暗两项,明的就是皇帝最贴身的卫队和仪仗队,穿飞鱼服、配绣春刀,随侍皇帝左右;暗的就是秘密侦缉调查,主要由锦衣卫北镇抚司承担,这一机构可以不经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大国家司法机关,直接根据皇帝的旨意,执行侦察、逮捕、关押、审理,等于独立于三法司之外的另一套司法部门,也就是后来让人闻之胆寒的“诏狱”。 
如此一个暴力机器怎能没有监督?实际上,监督锦衣卫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朱元璋重典吏治、驭下极严。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得知诏狱凌虐犯人,大怒之下烧掉了诏狱的刑具,并把囚徒移送刑部大牢。然而,仅仅凭借人治而缺乏监督机制的锦衣卫故态复萌。于是,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下诏,大小罪案不得再经锦衣卫,审理全部通过正常的司法机构,锦衣卫只有侦查立案权。可以看出,朱元璋对锦衣卫的掌控还是非常有效的,洪武朝的锦衣卫还不至于只手遮天。 
在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将、惩治贪官污吏、清除豪强地主的明初四大案中,锦衣卫真正起作用的是“蓝玉案”。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开国名将蓝玉谋反,朱元璋借此诛杀过万人。其实,蓝玉最多也就是跋扈和自专,蒋瓛的报告只是给了朱元璋鸟尽弓藏的一个由头。 

对于宦官,朱元璋爱恨交加

与此同时,还有一支政治势力在洪武朝更为隐秘地积蓄着力量,那就是宦官。从朱元璋的一些言行看,他对历代宦寺之祸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洪武元年三月,朱元璋见史书所载汉、唐之末宦官乱政的情况,深为之前的君主们所叹息。《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的朱元璋严禁宦官预政的训诫即达七次之多。洪武十年五月,有一久事内廷的宦官谈及政事,朱元璋当天就把他斥还乡里。洪武十七年,他铸铁牌置宫门中,文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此外,他还不准宦官识字。表面上看,朱元璋的举措是对宦官乱政建立了一个严密的防火墙。因此,后世诸如《明史》等著作都认为明代的宦官之祸源于明成祖朱棣。 
朱棣泉下如有知一定大呼冤枉,他其实是当了老爹的替罪羊。事实上,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早在洪武元年,朱元璋就派遣宦官到北平犒赏北征将士,这为以后宦官监军、分镇开了先例。洪武元年十一月,也就是1368年,一个叫马仲良的宦官就奉旨前往广西招抚当地的土司,这是明代内官参与政治活动最早的记载。第二年四月,宦官金丽渊出使高丽——这是内臣奉旨出使外国的开始。此外,宦官参与茶马贸易、监督商税、插手刑狱,在洪武朝都有事例。 
而派遣宦官监视臣下则更早,在朱元璋称帝前,有一次赐傅友德酒宴,命叶国珍陪酒,并拨付妓女十几人,然后派宦官窥伺。叶国珍命令妓女们穿上华丽的服装,自己与妓女混坐在一处。宦官回来汇报,朱元璋命令士兵把叶国珍和妓女锁在马棚里,并削去了妓女的鼻子,叶国珍也挨了几十鞭子,因为叶国珍的行为触犯了朱元璋等级贵贱的思想。 
洪武十二年十二月,占城国派遣使节向明朝进贡,擅权已久的丞相胡惟庸没有把这件事上报朱元璋。一名宦官见到了占城国使者,给朱元璋打了小报告。受到蒙蔽的朱元璋大怒,两名丞相胡惟庸和汪广洋顿首谢罪,这件事可以说是胡惟庸案的缘起。第二年,胡惟庸因谋反的罪名被诛九族,朱元璋从此不再设丞相,直接领导六部,强化了皇权。据野史记载,当时还有一名叫云奇的宦官曾经揭发胡惟庸意图行刺的罪状,在权力中心发生大洗牌的重要关头,宦官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为了子孙后代永坐江山,朱元璋对于可能威胁到皇权的“祸因”全部排除,功臣殆尽、文吏束手、后妃外戚不干政。然而,权力集中于一身,而一人又不可能治天下,他身边的帮手就只有那些出身低贱、身体残疾、知根知底儿又没有宗族势力的宦官了。尽管深知宦官必然误国,心口不一的朱元璋还是抬高宦官的品级,扩大他们的规模。到洪武末年,宦官机构已有21个,为后来管理宦官的庞大机构“二十四衙门”打下了基础。
对待宦官,他可以说是又爱又恨,一个叫冯坚的小吏上疏要求控制宦官人数,他破格提拔冯坚为左佥都御史;他的外甥曹国公李文忠提出裁省内臣,他又勃然大怒,说:“欲弱吾羽翼,何意?此必其门客教之。”意思是,你要削弱我的权利,是何用意?这一定是你的门客教你的。于是他把李文忠的门客全部杀掉,李文忠也惊惧而死。 
一手任用一手又严防,在朱元璋这里并不矛盾,但是,他高超的统治艺术和勤奋的治国实践却无法遗传给他的子孙。到了后代子孙那里,宦官不仅干政,而且政治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宦官的情报让朱棣夺得皇位

在建文帝朱允炆和燕王朱棣争夺皇权的靖难之役中,宦官则成为明廷易主的关键人物。从朱允炆这边来看,他曾派遣宦官监视诸王;朱棣这边,有自己的宦官参战,内臣狗儿更是一员骁将,据说郑和也上过战场。
朱棣起兵三年,胜败参半,一度只控制着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这使他非常沮丧。就在他于江北看不到希望的当口,被朱允炆罢免的宦官跑来投奔他,透露了京师防御空虚的重大机密。朱棣率兵南下,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不到半年,兵逼南京。而此时朱允炆身边也有宦官散布失败情绪,劝朱允炆退位。到了朱棣当上皇帝论功行赏的时候,宦官们纷纷邀功,让朱棣为此头疼不已。 
宦官们最终没有失望。永乐元年二月,也就是1403年,宦官侯显出使西域,开始了宦官垄断外交使节的日子。他们以朱明王朝正式代表的身份外出,耀兵、通好、受贡、封王,不可一世。永乐三年,武域侯王聪北出边塞,宦官山寿率兵监视,到永乐八年以后,宦官出镇更是常事,特别是新成立的京师三大营,均由宦官提督,而郑和七下西洋,率兵多到两万七千人,也被认为是明代宦官统兵之始。 
更让宦官们倍儿有面子的是,朱棣还给了他们更高的名分。历史上宦官的职务,秦有中车府令,汉唐时沿袭不变,至于中谒者、中常侍、中尉之类,都是以中字命名宦官。洪武时期,宦官最高职务为监正,朱棣改监正为“太监”,宦官从“中”字辈一下升为“太”字辈,而“太”字过去只在与天子极为亲近的人身上使用,比如皇帝的亲爹亲妈亲儿子——太上皇、太后、太子,再比如外臣品秩的极致、皇帝名义上的师长——太师、太傅、太保。一字之改,已暗含朱棣对宦官的心理认同。 
其实朱棣也有他的苦衷,比起朱元璋,靠篡位坐上龙椅的他又多了一种不能信任的人——朱姓藩王。而建文帝朱允炆的旧臣,对他即位的合法性也发出了挑战。 
方孝孺是朱允炆最亲近的大臣,视建文帝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南京城破后,方孝孺闭门不出,日日为朱允炆穿丧服啼哭。朱棣招方孝孺来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号啕大哭,声彻殿宇。朱棣走下殿来安慰:“先生不要再痛苦了,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方反问:“成王安在?”朱棣答:“已自焚。”方再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答:“国赖长君。”方逼问:“何不立成王之弟?”被戳到命门的朱棣只好撒泼“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方孝孺投笔于地,哭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气急败坏的朱棣凌迟了方孝孺,并将方孝孺的朋友、门生也列为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除此之外,发配充军的无数。 
方孝孺殉难之时,他的朋友景清因为与朱棣有旧交,不但活了下来还官复原职,虚与委蛇,等待机会。一天,景清身穿红衣,暗藏利剑入朝,奋跃而前准备刺杀朱棣,被左右拿下。景清行刺失败,遂大骂朱棣,朱棣命卫士敲落景清的牙齿,景清以血口喷龙袍。朱棣命令处死景清,并将景清剥了皮,在腹中装进茅草,悬挂在长安门示众。接着朱棣又诛灭景清九族,大肆株连,凡景姓的族人几乎斩尽杀绝。景清的故居也被付之一炬,村庄成了瓦砾遍地、满目疮痍的废墟。这种妄引株连式的残酷诛戮像瓜蔓般延伸,因此得名为“瓜蔓抄”。“诛十族”、“瓜蔓抄”的具体执行者,正是沉寂了一段时间的锦衣卫和其下重新开张的诏狱。 
此时,锦衣卫又重新活跃在了政治舞台上。

锦衣卫帅谋反,东厂应运而生

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是历史上第一个颇有“作为”的锦衣卫领导人。靖难之役时,纪纲冒死扣住燕王坐骑,请求跟随朱棣效命。朱棣喜欢纪纲胆略过人,弓马娴熟,当即将他收为帐下亲兵。朱棣即位后,纪纲被任命为锦衣卫指挥使,典亲军、掌诏狱,在屠戮建文帝旧臣的过程中大开杀戒,颇受朱棣宠信。 
纪纲极其善于逢迎朱棣的旨意。《永乐大典》的总编、名臣解缙因为劝阻朱棣更换太子,得罪了汉王朱高煦,成祖北征时,解缙私谒太子,被汉王检举揭发,解缙被囚禁诏狱中。永乐十三年正月十三日,纪纲拿着诏狱囚犯名单给朱棣,成祖看到有解缙的名字问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话:“缙犹在耶?”纪纲心领神会,赶回狱中,假意置酒祝贺,将解缙灌醉,活埋于雪中而死。 
主动投靠叛军的纪纲其实明摆着是冲着功名利禄来的投机分子,成为权臣的他逐渐开始不轨起来。 
他得到藩王的冠服后穿在身上,命令手下喊他万岁。朱棣下诏全国选美,各地送来的美人到达京师后,纪纲挑出绝色美人藏于自己家中私纳,还在家中私养了大批亡命之徒,暗中修建隧道制造了数以万计的刀枪、盔甲和弓箭。 
永乐十三年端午节,朱棣与纪纲诸大臣到湖边比赛射柳,即看谁的弓箭能将吐芽的柳条射断。纪纲玩了一次“指鹿为马”明朝版,他嘱咐镇抚庞英:“我故意射不中,你折柳条,站在旁边举柳喊‘射中了!射中了!’我要考验考验朝中人心。”庞英按纪纲的吩咐去做,旁边的大臣跟着庞英一齐呐喊,没有人敢说“不中”,纪纲很得意,满心以为:“这下没有人能为难我了!”维护皇权的工具第一次直接威胁皇权,这一点朱棣不是不知道,他需要纪纲镇压异己势力。 
血雨腥风之后,大概朱棣觉得纪纲的使命已近完成,永乐十四年,一名和纪纲有仇的宦官适时地揭露纪纲的罪状,纪纲被凌迟。关键时刻,宦官们没有辜负朱棣对他们的信任。 
朱棣在倚重宦官前,他曾使用过宦官监视自己的儿子朱高炽,那么,现在再用宦官牵制一下锦衣卫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迁都北京后的永乐十八年,一个由宦官提督控制的侦缉机构在东安门北侧创立,被命名为东厂。 
东厂,全称东缉事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二号人物。而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
由于东厂厂公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所以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锦衣卫向皇帝报告要具疏上奏,而东厂可以口头直达;皇帝还赋予东厂督主以监督锦衣卫人员的权力。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常合称为“厂卫”。由此,明朝宦官干政逐渐达到极致。
展开
目录
序一:现实与历史的对话 
序二:再说甲午 

厂卫诞生记:皇帝该依靠谁 
皇太极两征朝鲜之役 
最文艺与最猖狂的太监 
《尼布楚条约》背后的大清“内鬼” 
奠定现代北美大陆国家版图的美加战争 
“庸才”曾国藩的励志路 
清朝辛酉政变的幕后阴谋 
穿越历史时空的利顺德饭店 
洋人给幕府将军出了道难题 
清末两对政商组合的暗战 
操控甲午战争风向的日本宣传战 
民国北平第一社交舞台:六国饭店 
宋教仁被刺真相调查 
莫理循:局内人还是局外人? 
从袁世凯的粉丝到反帝斗士 
曹锟:贿选总统遭兵变成囚徒 
无法救赎自己的“希望女神”魏特琳 
希特勒的“世界构想”
纳粹无法抹掉的捷克小村庄:利迪策 
希特勒的接班人 
日本在南京投降纪实 
朝鲜战场上的中美空战 
零下30度,血战长津湖 
美国情报界两虎相争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