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溶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七律的前四句。曹魏咸熙二年(265),司马炎废掉魏主曹奂,即皇帝位,是为晋武帝,建立了历史上的西晋王朝。晋太康元年(280),益州刺史、龙骧将军王溶奉晋武帝之命,造楼舰干艘,自成都出发征伐孙吴,一路顺流东下,直取吴都建康(今江苏南京),进入石头城,吴王孙皓备亡国之礼投降,自此结束了分割的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刘禹锡诗中歌咏的就是这一事件。王溶伐吴胜利后,舟师由长江入淮河,经泗水、汴水,自黄河向西,抵达都城洛阳。广陵位于由江入淮的通道口上,当时浩浩荡荡的船舰通过邗沟,可谓气势如虹。
西晋虽然结束了三国鼎立的状态,但它是个腐朽的政权,它的存在是短暂的,统一也是暂时的,仅仅维持了二十年的时间。晋惠帝司马衷时,八王之乱,兵祸连年,崛起于北方的匈奴刘氏王朝进逼中原,到怀帝司马炽时洛阳已难以自保。永嘉之乱,五马南渡,洛阳为匈奴刘曜所破。怀帝死,太子司马邺在长安即皇帝位,是为愍帝,他勉强在长安支撑了四年,结果于316年仍为刘曜所破,司马邺被虏,西晋王朝宣告结束。第二年司马邺被杀于平阳,琅邪王司马睿在江南即位,是为晋元帝,定都建康,建立了东晋政权。
晋元帝定都建康后,收拢人心,安定江左,使得南方的荆、扬、江、湘、交、广之地,赖以保全,虽是偏安,在汉人心目中仍是“正统”所在。而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却陷于异族的统治之下,为了摆脱和逃避异族重压,便在北方通往江南的封锁线上打开缺口,纷纷越淮渡江,奔向南方。这是历史上汉人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已故史学家谭其骧教授据有关史料统计,西晋太康初北方诸州及徐州之淮北共有户百四十万,以一户五口计,共有口七百余万;而自东晋永嘉以还,南渡人日有九十万,占了北方人口的八分之一强,即八人中有一人南渡。在东晋、南朝辖境的人口中,有六分之一是北来侨民。
在北来的侨民中,有不少是中原地区的士族门第,他们在统率族姓、扶持东晋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南渡的民户以侨寓江苏的为最多,有二十六万人,大多为青州、兖州、徐州一带的移民。东晋和后来的南朝政权为了安抚和安置移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面让名门望族和移民领袖参加中央或地方的政权机构,一面在移民较多的地方设立原籍地区的行政机构——侨州郡县,以对移民进行管理。凡是在侨州郡的户籍上注册的,可以享受不承担赋役的特权。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在广陵界内侨立南青州。元嘉八年(431),又将侨立在京口(今江苏镇江)的南兖州迁往广陵,并领有其他侨郡县。南朝时期,广陵一直为南兖州治所所在,故扬州旧名中又有“南兖州”之称。
北人的南下,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南方的开发。自东晋至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相对来说,淮南一带比较稳定,为广陵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的广陵比不上建业以及江陵、襄阳等城市,却也是淮南江北的一个大城市、一个军事重镇,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洗礼。
东晋永嘉七年(313),以“闻鸡起舞”而闻名于后世的祖逖,率宗族部曲南渡,居于京口。他有志北伐,曾在渡江时击楫发誓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但晋元帝只给他一些粮食、布匹,而未给予武器装备的支持,要他自己去筹备兵马,这说明元帝对他的北伐未抱任何期望。祖逖渡江入邗沟,经广陵屯驻淮阴,自铸武器,招募兵众二干余人,在北方汉族坞堡武装的支持下,319年至320年,大破石勒军,于汴(今河南开封)进兵封丘(今属河南),收复了黄河中下游以南的许多失地,使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但东晋王朝怕祖逖势大难以控制,施以种种牵制,祖逖忧愤而死,收复的失地又为石勒所占领。
祖逖之后,与广陵有关的北伐者为桓温。桓温北伐有三次。第一次是在晋穆帝永和十年(354),北伐的对象是前秦,一路进军关中,人民夹道劳军,老人感泣地说:“不图今日复见官军。”但后来仍退出关中。第二次是晋穆帝永和十二年(356),大败姚襄,攻入洛阳,徙洛阳三干余家于江汉,班师建康。第三次是在晋废帝太和四年(369),当时桓温是大司马兼南徐州剌史,率步骑五万,经广陵出发,北伐前燕慕容讳。桓温沿途凿渠三百里,引洛水(今大汶水)会于清水,舟师数百里自清水入黄河,一度取得很大的胜利。后燕兵求救于苻秦。桓军粮食不继,连战不利,又闻苻坚援军将至,于是焚烧舟船,丢弃辎重,慌忙后撤。在燕、秦军追击下,桓军死以万计,桓温只好收散卒退兵。这次北伐的惨败,除了种种客观因素外,东晋安于江南的逸乐而无意进取,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战败后的桓温徙镇广陵,发动徐州、兖州二州移民修筑广陵城。
不久桓温病死,病危时,桓温把他的部众交由弟弟桓冲率领。
当时,孝武帝年幼,才过十岁,以谢安为相,谢安建议皇太后听政。皇太后是谢安的堂兄谢尚的外甥女,谢安是他的从舅,当然更被倚重。桓冲没有桓温那样的野心,谢安又是贤相,彼此相安无事,东晋出现了较为安定团结的局面。孝武帝宁康二年(374),委王坦之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复兼徐、兖二州刺史,出镇广陵。谢安总中书之职,在朝辅佐幼主,肩起军国重任。
谢安出身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士族世家。唐诗中“朱雀桥边”“乌衣巷口”写的就是“旧时王谢”的风流遗韵。谢家人才辈出,绵延数世,与谢安同辈少年得志者颇不乏人。而谢安年轻时无意仕途,只是与一班名士往来,隐居东山作逍遥之游。四十多岁才入仕途,但仍是游山玩水。桓温当国,他既避其锋,又抑其横,表现了一定的胆略与风度。掌权以后,对内“不存小察,宏以大纲”,对外“镇以和靖,御以长算”,显示了他不凡的韬略。
东晋几次北伐,或无功而返,或半途而废,这助长了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苻秦的气焰。氐族前秦的首领苻坚,在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后,欲进而攻灭东晋统一全国。东晋也积极加强防卫。孝武帝太元二年(377),朝廷要选派一名良将镇守广陵,谢安竭力向朝廷推荐他的侄子谢玄,于是谢玄被任命为兖州刺史、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谢安则以中书监录尚书事的身份加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