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镇芳沉浮官场多年,在人情世故上十分精通。他早就看出,袁世凯胆大心细,颇有西楚霸王遗风,必有一番作为。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儿子身上的他,非常注重儿子与袁家的关系。在张伯驹结束家塾教育之后,张镇芳煞费苦心地将他安排到天津新学书院就读,因为袁世凯的四子袁克端、五子袁克权、六子袁克桓、七子袁克齐、八子袁克轸均就读于此。
张伯驹并不明白父亲的苦心孤诣。自从进入贵族子弟云集的新学书院念书之后,他从来不攀龙附风,与袁家诸子的关系也仅限于同窗之谊,反而把大部分精力都花费在研读《楚辞》、《宋元名家词》、《枫香词》、《苏堂诗拾》、《清声阁词四种》等古书上。张伯驹看人论事直率自然,喜欢便是喜欢,不喜欢绝不迁就。这样的性格让他结识了几位当时有名的大家宿儒,如民国“联圣”方地山、博学多识的严范孙都对张伯驹大加赞赏。少年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也为张伯驹今后倾尽一生心血保护中国文物埋下了伏笔。
张伯驹在诗词文章中乐得自在,张镇芳却十分苦恼。他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望子成龙,希望儿子能走上继承父业、大展宏图之路。显然,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时期,光靠读书是不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张镇芳决定把温文尔雅、甚至有些弱不禁风的儿子送进军营历练历练。
辛亥革命的枪声惊醒了国人禁锢千年的反抗意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彻底推翻。手握北洋军阀实权的袁世凯轻而易举地就窃取了革命果实,当上了民国第一任大总统。素来与袁世凯交好的张镇芳也因此发迹,被提升为河南都督。再次意识到军权重要性的张镇芳更加坚定了把儿子送去军营的决心。袁世凯凭借军权就任大总统之后,对军事更是丝毫不敢松懈。他越来越感觉北洋军内略有气候的旧部如段祺瑞、冯国璋等人已经不愿听其指挥,在北洋军之外再建立一支嫡系部队十分必要。经过近一年的筹备,袁世凯在长子袁克定的建议下,决定建立一个陆军混成模范团,由袁世凯自任团长,陈光远为团副。模范团旨在培养高级军官,通过控制军官来长期控制军队。模范团的军官皆从北洋各师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生中抽调精选,而士兵则需要22岁至26岁之间的精壮战士,并且必须是忠诚可靠、当过正职军官、有过战争经验者。
此时,张伯驹刚刚年满17岁,养尊处优的贵胄生活让他略显文弱,读书出身让他连枪支都没有见过,显然,张伯驹根本不符合模范团的选拔标准。但是,张镇芳铁了心要送张伯驹进军营,一番后琐碎的打点之后,张伯驹竟然被破格招入混成模范团的骑科。
1914年的仲秋季节,张伯驹告别了家中以诗书为伴的惬意生活,第一次穿上军营的蓝呢制服。这意味着张镇芳助子成龙的计划跨出了胜利的一大步,也意味着未来的张伯驹将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军官。
军营中的骑科训练十分严酷。张伯驹并不是行伍出身,高强度的训练让他十分吃不消。而且,军营的生活又是刻板枯燥。每天军号一响,立即起床;晚灯一闭,必须人寝。这让过惯闲散生活的张伯驹很难适应。但是,毕竟年轻气盛,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驱使张伯驹决心克服万难去练就一身真本领、硬功夫。
一年的军旅生涯,张伯驹已经不再是温文尔雅的书生,而成为一名目光炯炯、拥有坚毅神态的军人。为了让张伯驹能够早日得到袁世凯的重用,张镇芳创造各种机会让张伯驹接触袁世凯。张伯驹进入军营一年后的元旦,张镇芳看到儿子已经略有军人风范,决定让他到袁家面前探探口风。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