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地方感是环境心理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新领域。《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旅游地地方感研究》系统阐述了旅游地地方感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并以四川九寨沟、皖南古村落和南京夫子庙为案例,探讨了旅游地地方感的特征、影响及其形成机制,从地方感的视角丰富了旅游地规划与管理理论。《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旅游地地方感研究》是国内第一本系统梳理旅游地地方感理论与方法并提供研究示例的著作。
近些年来,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不断涌现,如旅游者在使用和消费旅游地的过程中对旅游地的构建、旅游开发对旅游地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等地方情感的影响、旅游开发导致的地方性变迁、旅游节事活动对旅游地的地方建构、旅游者的符号消费、旅游地和旅游景观的符号化和象征性以及中国特殊文化符号景观(如旅游地的书法景观)特征、城市化与全球化对旅游地地方性的影响与重构,等等。对于这些涉及旅游地人―地关系的现象和问题,需要有新的研究视角。在这一学术背景下,旅游地地方感问题的研究,成为南京大学旅游研究团队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此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得到了国内旅游研究者的积极响应。本书作者唐文跃博士当时作为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是这一团队中地方感研究的主要践行者之一,也是国内最早进行旅游地地方感实证研究的年轻学者。
地方感涉及环境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研究,也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人文地理学仍处在复兴阶段,着重对人文地理的科学性进行学科建设,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还没有深入到人―地关系的人的主观世界的层面和人文社会属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时的地方感研究。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学科的成熟,人和文化的因素在实际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理学研究从“经济人”的视角更多地转向“社会人”“文化人”的视角,地理空间也从客观的自然物质空间转向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空间和人文空间,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深入到主观世界的层面,人的态度、目的、价值观、情感等在实际发展中的作用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些变化为我国的地方感研究创造了条件。在现实发展中也涌现了许多地方感现象和问题,为地方感研究提供了研究对象和素材,研究者可以从中提炼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科学问题。唐文跃博士在读博期间就对地方感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确定以此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此后,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多次进行实地调研,开始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在读博期间就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现在这本《旅游地地方感研究》是他毕业后在这一领域进行深入思考和系统研究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较之以前的研究,本书主要在旅游地地方感的理论体系构建和系统研究方面尝试学术创新。书中不少观点源自于他对地方感理论问题的长期关注和深入思考。
……
前言
上篇 旅游地地方感基础理论
第一章 地方感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生活中的地方感
第二节 空间、地方与地方感
第二章 旅游地地方感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相关理论
第二节 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
第三节 象征人类学相关理论
第三章 旅游地地方感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旅游地地方感研究的方法论
第二节 定性研究方法
第三节 定量研究方法
第四章 旅游地地方感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国外研究进展
第二节 国内研究概况
第五章 旅游地地方感的挑战与研究视角
第一节 旅游地地方感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旅游地地方感的研究视角
下篇 旅游地地方感案例研究
第六章 案例选取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案例的选取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七章 自然观光地旅游者地方感——以四川九寨沟为例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第二节 九寨沟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分析
第三节 旅游者地方感对其资源保护态度的影响
第八章 文化观光地居民地方依恋——以皖南古村落为例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第二节 皖南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恋特征
第三节 居民地方依恋对其资源保护态度的影响
第四节 居民地方依恋与迁居意愿的关系
第九章 城市游憩地游憩者地方感——以南京夫子庙为例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第二节 南京居民夫子庙游憩地方依恋特征
第三节 南京夫子庙游憩者地方感特征
第十章 旅游地地方感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旅游地地方感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旅游地地方感的形成机制
第十一章 旅游地地方性特征及地方营造
第一节 旅游地的地方性特征
第二节 旅游地地方营造的途径
第十二章 案例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展望
第一节 案例研究的结论
第二节 案例研究的学术价值
第三节 旅游地地方感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附录A 九寨沟旅游者调查问卷
附录B 皖南古村落居民调查问卷
附录C 南京夫子庙游憩者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