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商代社会的文化与观念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0044023
  • 作      者:
    朱彦民著
  • 出 版 社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思想与社会文丛(第1辑):商代社会的文化与观念》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讨论了几种足以代表商代社会文化特征的文化形式,诸如文字、青铜器、占卜文化、车马文化等,追溯这些文化形式的来源与发展过程,并详细描述了这些文化形式在商代尤其是在商代晚期的存在状况与演变模式,从而反映了商代文化发展的概貌;下编则是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商代社会存在的习尚观念,其中有反映商代色彩观念的“殷人尚白”,有反映商代方位观念的“殷人尚右”,有反映商代饮食观念的“殷人尚酒”等等,并从考古学和文字学材料考论这些社会观念的确然存在状态,深入剖析这些习尚观念存在的社会因素和历史背景……凡此种种,就足以反映商代社会深层的时代特征和人文样态。
  《中国思想与社会文丛(第1辑):商代社会的文化与观念》在研究方法方面,遵循了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即将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以及甲骨文材料,直至一些青铜器金文材料结合在一起,印证发覆,勾稽发明,史论结合,所以该书相关问题的论证比较充分,观点令人信服。而在梳理与辨证前贤成果的基础上,又能自出机杼,新见迭出,发人深省。诸如占卜文化的起源模式、甲骨文字的符号化进程、商代青铜器饕餮纹的文化释义、商族对车马文化的特殊贡献,以及甲骨文“酋”字的别样考论,等等等等,都是论点新颖,论证有力,使人得到启示并能受益。
展开
精彩书摘
  再次,中外古代车子的车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各具特色,互不关涉的。商周时期的中国古代马车的独辕基本上为后部平直、前端稍微上翘的形式。这是因为商周马车的车轮直径较大,因此就可以不必迁就车马的高度而使车辕上扬特甚。这应当是商代造车工匠的匠心独运。而在以美索不达米亚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各地,车辕的形态与此有较大的差异:有的是斜出于舆下的较直的形式,如乌尔王陵战车图和底比斯出土战车模型所见;有的中部上曲,如同弓的形状,如海法吉陶器绘画和希萨尔遗址圆筒印雕刻中所见的车辕形状;有的则是辕身下曲而前端上翘的形式,如迈锡尼陶器绘画所见的形式。尽管这些形式形态各异,但可以看出,这些形式都是为了解决连衡之后使辕前端与马(牛)颈平齐的难题而做出的探索。商周时代的马车是用不着作如此调整的。至于迈锡尼、克里特、亚述等地的那种为适应车舆前移而增设的附辕,则根本不见于商周时代的马车之上。
  中外古代车子除了形制不同之外,两者驾车之马的系驾方法和御马方法等也大相径庭、自成一统。从浚县辛村和北京琉璃河发掘的西周马车以及秦始皇陵的铜车形制来看,中国古代车马的系驾方法是轭轭法:车辕两边的服马主要通过靷绳驾车,靷的前端系在轭靠辕一侧的鞠上,后端系在当兔之下的轴的中心点上;骖马则通过靳驾车,靳分别沿两骖内侧向后通过前轸左右之吊环,而系于舆下后轸处的吊环上。靳和靷的系接呈三点分布,合于力学原理,保证了车子运行的平稳。为了不使马曳引时过分压迫马的肩胛,两服马肋下有革带,两端系于轭两端的衡上。两骖马的腹部则有冁,以控制靷、辔。从马具的设置看,马通过靷拉车,承力点主要在马肩胛两侧近轭处,因此系于两轭间的鞅只起防止马脱轭的作用,无需系得很紧。轭与颈之间还有着轭鞯之类的装置,这就可以防止木或铜质的轭具与马的皮肤直接接触而产生的磨伤,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畜力的利用率。而古代西亚车子的总体形制的差异,决定了其不可能产生与商周时期中国车马同样的系驾方法,而是采用了套颈法。美索不达米亚的车子独辕较长,前端系衡,无轭,使用时将驴、牛(或马)的颈部以颈带直接连于衡上,通过衡来牵引车子前行。这种方法极其原始,因为有勒紧畜颈、使之难以呼吸的缺点。此种方法与该地区较早时期以牛架橇的习俗有关。因为牛的颈部有强固的肌肉,颈后的脊椎棘状凸起也较高。但马的髻甲及其后的斧痕极低,使用这种方法驾车就极不适宜。西方马颈之上有轭的做法大约产生于公元前2000年后半叶的埃及,此后地中海沿岸地区马车的系驾方式有些改进,但此后即停滞下来。迈锡尼和罗马时代的系驾方式基本上循此而行,无大发展。这种方式的严重缺点是不能充分发挥马的动力作用。当然,这种系驾方式是与地中海沿岸车轮直径较小、靠前的舆、高翘的辕相对应的。在御马方法上,两地也极不相同。公元前20世纪的赫梯人是采用了与苏美尔人驾牛车或骞驴车的方法,在马鼻上装设鼻环,从鼻环上接引出缰绳到御者手中来控制马的行动。而我国商代后期殷墟马车的御马缰绳,是固结在横贯马嘴的衔两端,再穿过马镳而延伸到御马人的手中,以此来控制马的行动。这种通过衔镳引出缰绳的马嘴御马法,显然要比国外的马鼻御马法更富实效,更为可取。
  在马具的组合与形制方面,中国商周时期的车马也与地中海沿岸地区的车子有很大的不同。从马衔与马镳而言,由于两河流域的马车系脱胎于当地的牛车,所以在马具的组合上还带有相当大的牛车用具的特征。如在美索不达米亚,青铜衔镳出现以前,自公元前第3000年初至前第2000年初,是鼻环和鼻勒的发达时期,这种现象实际是从牛车承袭下来的。公元前2000年后,两河流域开始出现棒形骨镳,但无马衔。青铜衔镳产生较晚,约在前1600年至前1400年产生于美索不达米亚及埃及。
  ……
展开
目录
序言
上编 商代社会的文化
第一章 商代占卜文化的渊源和流变
第一节 商族骨卜习俗的来源与发展
一、商族骨卜技术的渐进
一、商族骨卜习俗的来源
第二节 龟甲占卜的起源与商族龟甲占卜
一、商族龟卜习俗的可能来源
一、古代龟卜的起源与龟卜传统的形成
三、商族文化中较早出现的龟卜材料形态
第三节 商代晚期占卜文化的鼎盛
一、占卜甲骨所用的材料
一、甲骨整治的过程
三、甲骨占卜的程序

第二章 商代文字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与契刻文字的形成
一、关于汉字起源的几种说法
一、汉字起源于陶器刻划符号
二、汉字起源的社会背景和时代
第二节 早期契刻资料与甲骨文的形成
一、夏代究竟有无文字的争论
二、“仓颉造字”的旧说新解
三、殷墟甲骨文的前身祖型追索
第三节 甲骨文字的刻写工具与程序
一、甲骨文字的刻写工具
二、甲骨文字的刻写程序和刻写方法
第四节 甲骨文字形特征及演变规律
一、甲骨文字的笔法特点
二、甲骨文不同期别的风格变化
三、甲骨文字的符号化进程
四、甲骨文字体的繁复现象
第五节 以“六书”理论分析甲骨文字
一、甲骨文符合“六书”字例分析
二、甲骨文中不符合“六书”字例分析
第六节 商代其他类型的文字
一、商代陶文
二、商代金文
三、商代玉石文字
四、竹木简策文字

第三章 商代青铜文化的引进和兴盛
第一节 商族青铜冶铸技术的来源
一、二里头文化青铜器已初具规模
一、由原始铜器雏形推测中国青铜文化的来源
第二节 商族早期青铜的发现与发展脉络
一、商源文化(雪山类型)青铜器
一、先商文化保北类型青铜器
三、先商文化漳河类型青铜器
四、先商文化辉卫类型青铜器
五、先商文化南关外类型青铜器
……
下编 商代社会的观念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