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江南乡试如约在南京秦淮河畔的贡院开考了。内阁学士王兰生、翰林院检讨吴大受担任正副考官,省地方官任同考官。郑板桥和其他考生一道八月初八进入考场,初九开始第一场考试,又至十二考第二场,十五考第三场才结束。考完乡试后,郑板桥顺道游览了金陵古迹。南京是著名的六朝古都,古称白下,又称石头城,地势险要,抱山临江,素有“钟山龙蟠,石头虎踞”之名,古迹名胜遍布。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南京颇有感情,留下了无数慷慨悲欢的名篇佳作,更增添了古城南京的独特魅力。
郑板桥对南京也是如此,他曾多次游历古城,并留下了大量诗篇。但这次前往,心境已有所不同。四十岁的他,年月渐长,涉事已深,对于人生世事的感悟也更为深刻了。而且,郑板桥对这次乡试的感觉十分良好,大考完毕如同长吁一口闷气,此次南京之行对于一名久考不中的读书人来说,不失为一个好的消遣去处。
郑板桥此行留下了颇多佳作,《念奴娇·金陵怀占》十二首便写于此时。念奴娇是著名词牌名之一,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歌伎,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作品。郑板桥此行写下的十二首词分别是石头城、周瑜宅、桃叶渡、劳劳亭、莫愁湖、长千里、台城、胭脂井、高座寺、孝陵等。这些名字都是南京的历史古迹,历来都是诗人喜欢歌咏凭吊的题材。郑板桥的这十二首词作也不例外,自家填词,独抒板桥幽愤之情。
如《劳劳亭》一词就是郑板桥触景生情,抚今追昔的感慨之作。劳劳亭畔,被西风一吹,逼成衰柳。如线如丝无限恨,和风和烟。江上征帆,尊前别泪,眼底多情友。寸言不尽,斜阳脉脉凄瘦。半生图利图名,闲中细算,十件常输九。跳尽胡孙妆尽戏,总被他家哄诱。马上旌笳,街头乞叫,一样归乌有。达将何乐?穷更不如株守。劳劳亭建于三国吴国时期,位于南京南面,是古时的送别之所。唐代诗人李白曾留下了“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的名句。劳劳亭畔干娇百媚的柳枝,被一夜西风也逼得容颜尽失,衰黄的枯枝中带着无限的愁思和恨意,在烟雨中无奈地抖动着,牵动着游子的离情别绪。回想到自己的前半生,郑板桥慷慨万千,半生为求功名而立,十有九却是失意曲折的,世间险恶,板桥愚笨,看不破人间陷阱。可是“马上”达官也好,街边乞丐也罢,最终都一样化为乌有,又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在这首词当中,不难看出郑板桥的人生感悟和超脱精神,这样的体会在他的诗作中屡见不鲜,但与此同时,他又是血性的,入世的,他像追求功名的普天下的读书人一样,有着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在游览三国名将周瑜宅时,他写道: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舻云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成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在郑板桥的《周瑜宅》中,不免想到苏东坡《赤壁怀古》笔下“雄姿英发”的周公瑾在这里重现。“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俨然一副才华横溢、文韬武略的儒将风采。周瑜是一名文武并举的全才英雄,据《三国志》记载,公瑾颇懂音律,甚至在醉酒中还能听出乐师从旁鼓乐犯下的小错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