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上海求学时期考入中华职业学校
1931年夏,石珵兄弟俩在上海准备升学考试。石璜从小热爱音乐,会拉二胡、吹口琴,爱唱京剧和歌曲,就是和尚为亡灵做道场时唱的哀歌,他也能很快学会,所以他很想考音乐专科学校。但石理说:“音专的学费很贵,贺绿汀是在家乡教了两年书,积攒了学费,来上海后又在歌舞厅演奏小提琴才有钱读音专的。”于是,他放弃了音专而考入美国文生氏英文专科学校。
石珵在童年目睹了大革命的失败和父母的逃亡,他感到搞政治是危险的。他还认为中国之所以受列强的欺凌是科技不发达所致,所以他立志科技救国;另外,父母流亡四年,无钱供他上高中。为了节省学费和容易就业,他考入教育家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高级土木工程科。
早在1917年,黄炎培等教育家就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翌年9月,职业教育社在上海南市陆家浜附近租了一块七亩半的荒地,创建了中华职业学校。该校既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又强调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学生有“金的人格,铁的纪律”,提出“劳工神圣”、“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口号。在教学中,采取半工半读、工读结合的学制。石珵在这里受到刻苦耐劳精神的熏陶,勤奋学习三年,为以后同时考上北洋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8年11月12日,他回国重访母校,在中华职业学校附近拍了下面两张照片。
石珵兄弟俩考上学校一年后,父母去了安徽寿州。他俩租了一间亭子间,骑自行车上学。父母每月从安徽寄钱来,石珵总是省吃俭用,把钱省下来给哥哥花。他哥哥有买书的嗜好,买了很多英文小说,梦想将来搞文学翻译,每买来一本新书,就在扉页上写上自己的笔名:“寒灰,某年某月于上海。”后来他将这批英文书带回武冈,在中学教英文,吸引了众多爱好英文的学生来借读。他俩从孩提时代起,就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当时两人在上海相依为命、互相照顾、情同手足。他父亲在晚年回忆道:“我们在安徽工作时,他两兄弟在上海读书,骑自行车去学校,我们总是提心吊胆,深怕他俩出车祸。”1933年夏,石珵的哥哥石璜在文生氏英文专科学校毕业时,学校在《申报》上刊登的《毕业生通告》中说:“我校石璜等三十名毕业生即将走向社会,希需要英文人才之公司和机构与我校联系……,,石璜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本可在上海找一个洋行职员的工作,但他对弟弟说:“我不喜欢上海的商业气息,我想回湖南教书,走教育救国的道路。”于是他像《早春二月》中的肖涧秋那样,离开十里洋场上海,来到偏僻的小城教书育人,想过一辈子与世无争的清高生活。
1933年底,石璜与表妹谢友云(石埕的表姐)在鸿雪寄庐结婚。她是他二舅谢成鸿的长女,从武冈初级师范学校毕业后,待字闺中。他俩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可谓亲上加亲。翌年阴历九月得一子,名德明,小名乐乐。他是鸿雪寄庐四世同堂的长孙,曾外祖母和祖父母都视他如掌上明珠。他三岁时,算命先生说:“德明命太大,如不过继给人,则难以带大。”石珵很喜欢德明,将他过继为子。此后德明喊石璜为“伯伯”,称石珵为“呀呀”(湖南话“爸爸,,)。德明念小学时贪玩不用功读书,石珵回家探亲时,花很多时间抓他的学习,他不用功就罚跪。抗战时期,石珵隐身军事科研机构,德明很少与他见面。
但善于教育晚辈的祖父母,经常向德明灌输“呀呀,,如何勤奋好学,刻苦锻炼身体,在美国每学期平均成绩在95分以上,靠奖学金读研究生等。这样,石珵就成了德明崇拜的偶像。解放后,为了减轻海外关系的影响,他在外从不提过继的事。但他内心却处处以叔叔为榜样。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唐山煤炭科学研究院工作,1989年11月20日,应国际著名的选矿教授Spottiswood和采矿教授王逢旦的邀请,来到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做访问学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