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学礼要在当今大学中延续与转型,首先需要审视仪式与信仰的关系。教育礼仪是由仪式和信仰组成的,分别代表了外在的程式化活动与内在的教育理念或教育宗旨。第一,如果不能秉承传统书院学礼的核心理念(如重道、尚贤、尊师等),仅仅是恢复释奠礼等礼仪的外在形式是没有意义的,只能提供一定的视觉冲击。正如简·爱伦·哈里森指出,“仪式的精神是蕴含其中的信仰,这种信仰死亡了”,仪式即使存在,对今天来说只是“陌生”却“很有冲击力的”。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果仅仅通过模仿古代书院学礼中使用的器物、服饰等要素,在大学中演习释奠礼、会讲礼,而不追求其背后的核心价值理念,则有“仪”无“礼”,只能成为一种表演,甚至会出现滑稽的效果。第二,要在当代大学中推行某种教育理念,仪式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形式。因为它的行动性、表演性、观赏性强,能够将学校所倡导的理念具体化,正如谢维和指出,仪式的教育功能之一是“把某些抽象的道德要求和思想教育进一步具体化,通过这些仪式让青少年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尊重长辈、尊重社会秩序等,进而得到必要的道德规训。”②郭于华认为,“崇高理想的灌输、意识形态说教和重大理论的解释,都比不上实践来得重要,而最为有效的恐怕是仪式化的行动这一权力实践的方式”③,也同样指出了仪式实践的重要性。因此,仪式实践是培养学生确立某种理念的有效方式。第三,虽然古代书院学礼背后儒家信仰的崩塌导致书院学礼的衰微,但只要符合当今的时代精神与大学教育目标,书院学礼中的一些元素可以在当代大学中得到保存与延续,如祭祀先圣先贤礼仪转化成对本专业学术传统与学术大师的崇敬(可以通过在校园内、校史馆、教学楼显著位置为其设立塑像、悬挂照片等实现),会讲礼仪转化成重视学术交流的研讨班,束脩礼转化为敬师礼仪,射礼转化成追求道德品质与体育精神的活动等。总之,仪式与信仰相互支撑,缺一不可。不同的仪式可能实现相同的教育理念(如古代书院中祭祀礼仪、会讲礼仪都是为了实现儒家成圣教育),相同的仪式则可能实现不同的教育理念(同样举行释奠礼,古代书院是为了实现成圣教育,当代大学是为了缅怀或恢复古代学礼)。但仪式的背后一定要有某种理念作为支撑,否则就只有形式而缺乏精神实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