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帝王教科书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104577
  • 作      者:
    姜鹏著
  • 出 版 社 :
    西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p>  《姜鹏品读&lt;资治通鉴&gt;:帝王教科书》内容特色如下:<br />  1. 这是一部政治教科书,成功是这样炼成的!<br />  2. 历史绝不是休闲读物,是工作、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经世哲学!<br />  3. 央视《百家讲坛》2014年7月16日首播,本书同步发售。比电视节目多4万字精彩内容,随书附赠讲座节选DVD!<br />  4. 总结政治经验,提炼管理智慧,提升领导力。<br />  5. 康熙帝精读《资治通鉴》详批107条;<br />  梁启超称《资治通鉴》是一部皇帝教科书;<br />  曾国藩称《资治通鉴》是中国经世哲学巅峰之作。<br />  政府官员、公务员、所有职场人,文史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收藏,既可以汲取丰富的管理智慧,还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br />  6. 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姜鹏,继《汉武帝的三张面孔》和《三国前史:一个傀儡的力量》之后,再登《百家讲坛》。</p>
展开
作者简介
  姜鹏,汉族。浙江宁海人。2000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专门史方向,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br>  研究领域:思想文化史、中国传统史学、《资治通鉴》研究。<br>  2012年和2013年在央视《百家讲坛》分别主讲大型系列节目《汉武帝的三张面孔》和《三国前史:一个傀儡的力量》。<br>  著有《汉武帝的三张面孔》《三国前史:一个傀儡的力量》《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等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姜鹏品读<资治通鉴>:帝王教科书》是一本历史通俗读物,为《百家讲坛》栏目结集作品。<br>  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里称《资治通鉴》是一部“皇帝教科书”。作者从应用历史学角度讲述了《资治通鉴》作为一部全面总结了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历史典籍,虽然它全面总结了宋代之前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规律和经验,是中国自宋代以后帝王们了解中国传统政治法则、提高治理国家能力的首选教科书,但它的影响力在今天不仅超出了史学研究范畴,还为当下的管理者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展开
精彩书评
  ★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br>  ——曾国藩<br>  <br>  ★例如《资治通鉴》,其著书本意,专以供帝王之读。故凡帝王应有之史的智识无不备,非彼所需,则从摈阙。此诚绝好之“皇帝教科书”。而亦士大夫之怀才竭忠以事其上者,所宜必读也。<br>  ——梁启超
展开
精彩书摘
<p>  第一章&nbsp; 皇帝的教科书<br />  一、特殊的读者<br />  中国传统史学的发达,堪称世界之最。流传到今天的史学典籍中,影响最大的两种是《史记》和《资治通鉴》。一般学者都会赞同这个观点。但我个人认为,《资治通鉴》的影响力要比《史记》更大。为什么?因为《史记》的影响力,主要还是局限在史学领域内;而《资治通鉴》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史学领域。<br />  何以见得?著名学者梁启超在畅谈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时,曾讲过这么一番话:写作一部书,首先必须要考虑清楚的问题是,这部书是写给谁看的。根据这一点再去思考,该如何选择题材,如何针对这些读者设计编写。这是著作成功的前提。梁启超所举的成功典范就是《资治通鉴》,而《资治通鉴》预设的读者群非常特殊。梁启超说:“例如《资治通鉴》,其著书本意,专以供帝王之读。故凡帝王应有之史的智识无不备,非彼所需,则从摈阙。此诚绝好之‘皇帝教科书’。而亦士大夫之怀才竭忠以事其上者,所宜必读也。”(《中国历史研究法》)<br />  梁启超的这段评论非常到位。《资治通鉴》由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也是大学者司马光“领衔”主编。司马光在编写之前,就已经预设这部书是写给皇帝看的。所以它的选材,必然是围绕着一个皇帝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国家大政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这些问题展开的。<br />  《资治通鉴》如何谈皇帝的基本素质?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三国时代的刘备是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资治通鉴》在介绍刘备时,说这个人“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资治通鉴》卷六十)。胸有大志,但平时话不多,喜怒也不会表现在脸色上,说明城府很深。这句话说明刘备具备一名创业型政治领袖的基本素质,首先有远大志向,其次是性格稳重、深沉。《资治通鉴》这样介绍刘备的依据,来自于记载三国历史最权威的著作《三国志》。但我们仔细对比《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会发现这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我们把《三国志》里介绍刘备个性的话读全,它是这么说的:“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三国志》卷三十二)这里的先主指的就是刘备。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资治通鉴》对刘备的介绍,是取了《三国志》的后半句,“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并且加上了“有大志”这一点;《三国志》介绍刘备性格中的另外一面,“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这句话,被《资治通鉴》删除了。<br />  司马光为什么这么处理?历史上的成功人物,性格各异,既有常人所不及的优点,同时也都有些瑕疵或缺点。刘备因为有超常的个人能力,即便爱好声色犬马,不喜欢读书,最后也能取得很可观的成绩。但司马光编《资治通鉴》不是单纯地复述历史,而是要把历史作为兴衰成败的借鉴,供后来的皇帝参考。有很多年轻皇帝,继承了祖辈的事业,却不知创业艰难。斗鸡遛狗,奢华艳丽,不用教,天生就会。缺乏的正是胸怀大志、沉稳处事这些对于皇帝来说更为重要的素质。所以司马光认为,刘备这个人物,值得突出的是“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这一点,而不是喜爱声色犬马。这正体现了《资治通鉴》最重要的预设读者群是以后的皇帝们,它编写、处理历史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皇帝们应该从历史中学到什么。<br />  关于刘备的介绍只是很小的一个侧例,《资治通鉴》中有更多更为重要、更为深入的政治参考意见。因为有帮助提高治理国家的能力这样一个特殊目的,所以《资治通鉴》的取材也是非常讲究的,并不是所有历史主题都会出现在这部书里。用司马光自己的话来说,是“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进资治通鉴表》)。司马光只选择那些关乎国家兴衰成败、老百姓幸福指数的重大历史事件予以记录。其中有值得后世借鉴的善政,也有可以起到警示作用的恶政。《资治通鉴》这一书名,是由司马光编书时的皇帝宋神宗起的。为什么叫《资治通鉴》?宋神宗说,要“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借鉴以往的历史经验,以帮助当前人寻找治理国家的方法。《资治通鉴》的目的要落在这里。<br />  从这个目的出发,《资治通鉴》在总结中国传统政治智慧方面,可以说是所有历史典籍中最全面也是最成功的,所以能成为后世帝王了解中国传统政治法则、提高治理能力的首选教科书。这也是它的影响力远远超出史学领域的原因,它在政治领域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力。<br />  二、成功帝王的类型<br />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春秋战国之际直到北宋建立之前,一千四百年左右的历史,其中牵涉很多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各种人物和政权的成功与失败,在这幅历史长卷中一一展现,这当然是一个丰富的政治经验资料库。如何归纳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智慧,如何利用这个资料库,角度有很多。既然在中国传统政治中,皇帝是最重要的角色,《资治通鉴》又是名副其实的“帝王教科书”,那么解读《资治通鉴》,也可以从分析皇帝开始。<br />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起,直到宋代建立之前,出现过二百五十多名皇帝或重要的割据政权领袖,如果再算上战国时代的重要诸侯,还不止这个数。我们可以把历史上的皇帝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开创了某一个王朝的开国型君主;通过血缘关系继承父祖皇位的继承型君主。在这两种基本类型下面,还可以再细分。比如开国君主,在完成创业之后,他的主要职责必然转向国家治理和社会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有转型成功的,有转型失败的。针对不同的成败案例,《资治通鉴》都会采取独特的视角予以述评,我们可以各举一例。<br />  先说转型成功的开国君主,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其中的代表。《资治通鉴》从第三十八卷开始记载刘秀的事迹。自公元15年起,刘秀召集兵马,打出旗帜反对当时称帝的王莽,从此开始了创业过程。期间,刘秀有很多可圈可点的表现,最脍炙人口的当属昆阳大战。这场战役中,刘秀以八千非正规军,击破王莽派来围剿的十万大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案例。在整个消灭王莽、平定割据、建立东汉的过程中,刘秀在用人、谋略以及他自身的为人上,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如果写一本普通的刘秀传记,一定会突出他的这段历史。但《资治通鉴》对刘秀的关注却不在这里。<br />  《资治通鉴》的关注点在哪里呢?公元25年夏天,刘秀开始称帝。秋天,刘秀就求访到一位名叫卓茂的长者。卓茂早年曾担任过县令一类级别不高的官职。但这个人有一大优点:为人朴实忠厚,待人宽厚仁爱,做事从不和人争抢,口中也从无恶言恶语。他每到一个地方任职,都以这套行为方式来感化大家。古人程颐有云:“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当地百姓看到父母官是如此赤诚的一个人,都不好意思在他面前撒谎。所以卓茂任职的地方,社会风化都很好。刘秀听说这个人之后,就找到他,任命他为太傅,并且封他为“褒德侯”。太傅是当时官僚的最高荣誉头衔,属于“上公”,只有德望非常高的人才能担任。<br />  我们来分析一下卓茂这个人物。卓茂虽然有很值得人们敬重的品格,但从影响力来说,并不算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物,因为他早年只是县令一类的低级别官员。他的直接影响力只能波及对他有所接触、有所了解的人,间接影响力可以扩散至他曾经管理过的地方。无论卓茂个人品行如何高尚,治理地方如何有成绩,但和刘秀消灭王莽、建立东汉比起来,只能算小人物、小事件。比他重要的人物、事件多得是。况且刘秀登基的时候,卓茂已年逾七十,修养在家,更不是一个能起很强历史作用的人。但卓茂的品行一旦被刘秀得知后,马上受到了朝廷的礼遇。从中我们固然可以看出刘秀对于道德风化的重视,然而一般人看这段历史,不会把它作为刘秀最值得注意的事件对待。<br />  显然司马光不是一般人。司马光不仅认为这是刘秀一生中最值得关注的重大事件,并且把它拔高到影响整个东汉王朝命运的高度。在讲述完刘秀任命卓茂之后,司马光有这样一段评论:“光武即位之初,群雄竞逐,四海鼎沸。彼摧坚陷敌之人,权略诡辩之士,方见重于世。而独能取忠厚之臣,旌循良之吏,拔于草莱之中,置诸群公之首。宜其光复旧物,享祚久长,盖由知所先务,而得其本原故也。”(《资治通鉴》卷四十)诚如司马光在评论中所说,刘秀刚登基的时候,天下并不太平,国家也还没有统一,仍然有不少对皇位虎视眈眈的割据势力存在。在这种形势下,见重于世的必然是那些敢于冲锋陷阵的猛将和懂得机诈权略的谋士。卓茂显然既不是猛将也不是谋士,他的忠厚在残酷的战争中体现不出价值。但战争总是要结束的,国家必然要慢慢走向治理。如果能看到这一点,就能看到卓茂的价值。卓茂的长处正是能用温和有效的方式把老百姓管理好。因此,即便战争仍然如火如荼,刘秀还是抽出时间寻访卓茂这样的忠厚长者,并对他高度表彰,为国家从战争状态向治理状态过渡而未雨绸缪,这是刘秀的眼光。但一般人对刘秀提拔卓茂这件事并不是十分重视。把刘秀的这一见识和行为拔高到东汉之所以能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是司马光的眼光。司马光从这件事中看到,刘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就能认准进入和平建设年代之后最重要的是什么,并能提前做好准备。如果一个开国皇帝要成功转型,这是必备的素质。<br />  请大家注意,对提拔卓茂这件事的评论,是刘秀出现在《资治通鉴》中以来,司马光第一次对他的行为作出正面评论。刘秀创业过程中的基本事迹,《资治通鉴》当然也详略有度地记载了,期间名将数十辈,大小百余战。但对这些普通人看来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司马光不赞一词,等闲看过。司马光真正开始评论刘秀,试图从他身上找到一些值得后世皇帝学习的素质,恰恰是以提拔卓茂这件一般人认为不重要的事件作为切入点的。<br />  三、失败帝王的类型<br />  转型失败的开国君主,可以以梁武帝为例。梁武帝萧衍的前半生非常精彩,也非常成功。壮年时代的萧衍,有谋略,有胆识,有很强的政治领导能力,也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无论政治见识还是军事才能,当时天下都罕有对手,所以他能建立梁朝,成为一代雄主。但他的晚年却非常凄惨,这样一位不可一世的大英雄,居然是活活饿死的。这种死法,让人觉得和他早年的光辉形象很不匹配。分析梁武帝为什么失败,可以找到的原因有很多,《资治通鉴》特别强调过一件事例,值得我们注意。<br />  公元545年,这是梁武帝称帝之后的第四十四年。经过这些年的治理,国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一位叫贺琛的大臣向梁武帝指出,存在四种不利于国家治理的不良现象:第一,朝廷的税收赋役已经使百姓负担沉重,地方官员和各种使者又在征收过程中贪暴聚敛,迫使百姓不能安居本土而流亡迁徙。第二,贵族们的生活奢侈淫逸,并且竞相夸耀豪富,既造成了不良社会风气,也是促使官员贪残、热衷横征暴敛的重要原因,因为他们需要大量财富支撑奢华的生活。贺琛形容当时官僚宴会的奢侈浪费:“积果如丘陵,列肴同绮绣。露台之产,不周一燕之资。而宾主之间,裁取满腹。<br />  ……</p>
展开
目录
第一章&nbsp;皇帝的教科书<br>一、特殊的读者<br>二、成功帝王的类型<br>三、失败帝王的类型<br>四、我们的视角<br><br>第二章&nbsp;意蕴深远的开篇<br>一、“无头”的开篇<br>二、司法必先守法<br>三、法的价值<br><br>第三章&nbsp;用人的学问<br>一、关于继承人的争论<br>二、荀瑶的表现<br>三、智赵斗法<br>四、人才的“才”与“德”<br><br>第四章&nbsp;魏文侯的领导素质<br>一、礼贤下士<br>二、诚信与担当<br>三、听取不同声音<br>四、各司其职<br><br>第五章&nbsp;无用乃大用<br>一、以人才为宝<br>二、魏文侯选相<br>三、翟璜的疑问<br>四、“有”与“无”的辩证<br><br>第六章&nbsp;商鞅的得与失<br>一、人才与国运<br>二、商鞅去魏<br>三、诚信与立国<br>四、法本与人本<br><br>第七章&nbsp;“听”的政治<br>一、“听”的层次<br>二、孟尝君听谏<br>三、赵王听谗<br>四、齐威王明听<br><br>第八章&nbsp;虚己任人的刘邦<br>一、司马光“三大法宝”论<br>二、任官:刘邦与陈平<br>三、刘邦善用人的奥秘<br><br>第九章&nbsp;信赏与必罚<br>一、信赏:刘项差别<br>二、刘邦本色<br>三、信赏与“懂”赏<br>四、必罚:刘邦诛丁公<br><br>第十章&nbsp;自责与自悟<br>一、项羽的用人术<br>二、一个比较<br>三、霸王的最后一战<br>四、至死不悟<br><br>第十一章&nbsp;继承人稳定法则<br>一、赵武灵王的悲剧<br>二、燕王哙的荒谬禅让<br>三、刘邦立嗣风波<br><br>第十二章&nbsp;克己守法的汉文帝<br>一、不以私意扰法<br>二、魏文帝的反例<br>三、冯唐的唐突<br><br>第十三章&nbsp;扰民与享乐主义<br>一、君主的五种类型<br>二、露台之金<br>三、汉文帝的墓葬<br>四、秦朝的反面经验<br><br>第十四章&nbsp;用时间消化矛盾<br>一、吴太子之死<br>二、文、景的不同策略<br>三、七国之乱的平定<br>四、文、景比较<br><br>第十五章&nbsp;名将们的生死恨<br>一、“真将军”周亚夫<br>二、周亚夫之死<br>三、李绩与唐太宗父子<br>四、“雄猜”失策<br><br>第十六章&nbsp;黄河治理与民生问题<br>一、汉武帝时代的黄河泛滥<br>二、国计与民生<br>三、司马光的批判<br>四、历史判断的两难<br><br>第十七章&nbsp;文武张弛之道<br>一、汉武帝的成绩与不足<br>二、汉武帝的反省与托孤<br>三、霍光对汉武帝的纠正<br>四、汉武帝的遗产<br>五、历史环境与历史目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