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破除经济学学习障碍。系统学习经济学对很多人来说容易有畏惧心理,经常会被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上的各种公式和图表吓退。但实际上,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更准确地是语言表述逻辑而不是数学模型。
2.理论与生活实际结合。本书既依托经济学理论,又联系当下社会热点来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可读性强,读者共鸣性高。
3.配套经济学音频课程。附赠50节音频讲解,作者亲自解读。讲解有深有浅,既有严谨深刻的经济学逻辑和理论,也有浅显易懂的案例分析。
4.众多学者作序、推荐。朱海就(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倾情作序,张维迎(北京大学教授)、管清友(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韦森(复旦大学教授)、冯兴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傅蔚冈(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邓新华(资深财经媒体主编)等推荐。
经济学未必能够改变世界,却能够改变世界观;经济学未必能够让你发财,却能够避免你犯错;经济学的力量未必是外在的,却是内化的。本书将着力梳理一条正确的经济学学习入门路线,并穿插对比介绍不同学派之间的观点差异,比如长期占据院校和政策位置的芝加哥学派和凯恩斯学派,还有经常表示质疑和提出反对声音的公共选择学派和奥地利学派。学派之间观点不同,我们到底该如何判断和取舍?
作者一向主张,零基础无数学,你也可以学好经济学。书中不像传统经济学那样用数学图表建模来呈现经济学,而是着重以语言逻辑的方式来展现经济学的力与美。
2020年2月1日凌晨,号称“民族之光”的瑞幸咖啡遭到了浑水公司的狙击。浑水公司投入1 400名兼职员工及92名全职员工潜伏店长营业微信群,监控时长达11 260小时,最终发布了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指出瑞幸咖啡在经营数据上存在作假和欺诈行为。
报告一经发布,瑞幸咖啡股价应声暴跌超过24%,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也因此受到牵连,股价普遍下跌。2020年6月29日,瑞幸咖啡在纳斯达克正式停牌并进行退市备案,标志着这场一波三折的瑞幸退市风波至此正式告一段落,瑞幸咖啡终于放弃了“抵抗”,进入强制退市程序。
浑水公司是一家美国著名的调查机构,主要针对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发布质疑调查报告,由于成功“猎杀”数家中国公司,在资本市场名声大噪。浑水公司创始人卡尔森·布洛克是一个精通中国文化并且熟知美国法律和商业规则的人,他说公司名字源自中国成语“浑水摸鱼”,意寓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大多有各种问题。
2010年11月10日,浑水公司突然向在美国上市的绿诺科技发难。在一份长达30页的研究报告中,浑水公司列举系列证据,直指绿诺科技欺诈。同年12月3日,纳斯达克向绿诺科技发出退市通知,批评其未能回应市场质疑。同年12月9日,绿诺科技遭到摘牌,浑水公司一战成名。后来,浑水公司先后出手中国高速频道、东方纸业等上市公司,都引发了这些公司股价的大跌,被称为“中概股猎手”。
2017年3月24日,在香港上市的辉山乳业股价暴跌近91%,创下港交所史上最大跌幅,董事长杨凯承认公司资金链断裂。辉山乳业股价暴跌的导火索是,2016年12月16日浑水公司发布了一份长达47页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辉山乳业至少从2014年开始,便发布虚假财务报告,称辉山乳业是一家骗子公司,公司价值接近于零。浑水公司再次得手。
浑水公司自2010年创立以来共做空超过16家中概股,遭到做空的公司结果大致有三种:一是摘牌退市,二是股价遭受重创,三是短暂波动后重回升势。遭到浑水公司做空的公司包括分众传媒、新东方、辉山乳业、安踏体育以及芝华仕沙发的母公司敏华控股等,其中绿诺科技、分众传媒等9家遭到退市,如表32-1所示。
当然,浑水公司也有失手的时候,比如新东方、好未来和敏华控股在遭遇到浑水公司的做空之后,虽然短期内公司股价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很快就因为浑水公司做空证据不够充分,公司再次获得市场和资本的认可,股价也重新回到正常价值轨道上。基本上,遭遇浑水公司做空并退市的,都是那些自身确实存在问题的公司。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浑水公司只不过是利用市场机制把这些“有缝的蛋”找了出来。
浑水公司的调查逻辑很清晰,因为造假是一个系统工程,上市公司要造假就需要对整个信息链进行造假,基本上不可能做到完全自圆其说。所以,往往通过公开信息,浑水公司就能发现造假公司逻辑上的矛盾,然后再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做深入细致的解剖。这套先逻辑后调研的打法,保证了浑水公司基本弹无虚发。公司只要造假并且留下那么一点点“缝隙”,就很容易被浑水公司盯上。
在具体调研过程中,浑水公司除了会调研上市公司本身之外,还会把同样的方法用于公司的关联方、供应商、客户,同时会找竞争对手和行业专家详细了解情况。公司关联方包括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兄弟公司、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其他公司等,供应商包括上市公司的上游供货商以及为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法律服务的律师事务所。主要客户的采购量能说明一家公司的真实出货量,客户和竞争对手的评价往往最能反映一家公司的行业地位,行业专家则会帮助调查人理解行业的正常毛利和运转情况。
浑水公司的调研在方法论上并没有什么重大创新,它很少运用复杂的估值模型去判断一家公司的价值。然而,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最后的收获都是在调研细节上下功夫。当然,无利不起早,没有实质性的利益,浑水公司当然是不会去趟这个得罪人的“浑水”的,正是美国股市的做空机制给了浑水公司“摸鱼”的机会。
众所周知,中国股市是不允许做空的。简单理解做空的办法就是,你手里没有股票,但是你也可以先卖再买。没有股票怎么还能卖出股票呢?这是因为你可以从证券公司那里借股票卖出,然后等股价跌了之后再把股票买回来,把股票还给证券公司,你赚的就是这中间的差价。
假设瑞幸咖啡没有被做空前的股价是100元/股,而浑水公司事先做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发现瑞幸咖啡存在巨大的财务问题,于是从证券公司借来1万股瑞幸咖啡的股票,并把这1万股卖出去,然后得到了100万元。这个时候,浑水公司再对外披露瑞幸咖啡存在的问题,做空瑞幸咖啡,当瑞幸咖啡股价大幅下跌之后,比如发布报告之后股价跌至10元/股。然后,浑水公司再用原来卖出股票赚到的100万元现金其中的10万元就可以买回1万股瑞幸咖啡的股票,最后把这1万股股票还给证券公司。这一出一进,浑水公司净赚90万元。
上述模式是一个极简的推理,实际操作当然会更复杂。浑水公司一般会选择与对冲基金合作,在发布质疑报告之前,对冲基金便已入场做好“捕食”的准备。浑水公司的赢利模式并非一家独创,在美国等国外资本市场,类似浑水公司这样的机构数不胜数。这些机构的“套路”都是一样的:寻找问题公司,卖出该公司股票,建立仓位,然后发布做空报告,在公司的股价下跌中获得盈利。整个过程同样存在着一条脉络清晰的利益链,包括律师事务所、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研究机构和对冲基金等。
公司上市的目的本来就是更健康、透明地募集公司的发展资金,并不是圈钱,更不是骗钱。股民购买公司股票,实际上成为公司的股东。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抱着给股东创造利益的信念上市的,跑到股市以圈钱为主要目的的公司不在少数。面对复杂的公司财报以及蓄意的欺骗信息,普通股民的信息研判能力不足以防范这些风险。
做空机制以及浑水公司的出现,恰恰起到了这样的风险防范作用,使得虚假信息的深度挖掘和披露成为真正有利可图甚至可以赚大钱的事。有了浑水公司这样的“清道夫”存在,这些公司的造假者都会掂量掂量自己的造假能力,看看能不能逃过浑水公司的法眼,这正是资本市场上的制衡所在。
推荐序/朱海就
前 言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_XIII
第1部分 经济学方法论_1
第01讲 方法论问题为什么重要_3
第02讲 什么是科学_11
第03讲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吗_23
第04讲 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和经济学有什么关系_30
第05讲 来自芝加哥学派内部的方法论争议_41
第06讲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方法论_49
第07讲 实证经济学的局限_60
第08讲 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_67
第09讲 经济学到底需不需要假设人是理性的_73
第10讲 奥地利学派的哲学基础_78
第2部分 经济学基本原理_93
第11讲 经济学的分析起点是什么_95
第12讲 一个人的经济学_101
第13讲 两个人就有了市场、社会_110
第14讲 有社会就有规则_116
第15讲 边际价值递减定理_121
第16讲 价格的形成_131
第17讲 需求定理_137
第18讲 货币的起源和职能_144
第19讲 为什么会有利息_153
第20讲 成本永远向前看_160
第21讲 比较优势原理_166
第22讲 亚当·斯密和米塞斯对于分工合作的分析_172
第23讲 价格对成本的影响和定价策略问题_178
第24讲 企业家精神与竞争_186
第25讲 反垄断的迷信_193
第26讲 知识产权的僭妄_201
第27讲 两种常见的价格管制_211
第28讲 通货膨胀_218
第29讲 经济周期和大萧条_225
第30讲 计划经济为什么不可行_236
第3部分 经济学现象解释_245
第31讲 看不见的手和隐形的眼睛_247
第32讲 市场的清道夫_252
第33讲 为中间商正名_258
第34讲 需求是立体的,价格的作用是多维的_262
第35讲 坚持逻辑一致不是走极端_268
第36讲 要钱不是要命_273
第37讲 对“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误解_278
第38讲 食品药品有没有特殊性_282
第39讲 商业才是最大的公益_288
第40讲 昨天的民营快递,今天的网约车_293
第41讲 关于最低工资问题的商榷_298
第42讲 忘掉京东方吧_303
第43讲 “中国芯”原本有机会_308
第44讲 关于盗版的一个有趣问题_314
第45讲 真正的李约瑟难题_317
第46讲 今夜别哭,委内瑞拉_323
第47讲 最佳的田野调查在中国_328
第48讲 行为经济学不重要_333
第49讲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被他们带坏的_338
第50讲 斯蒂格利茨的误导_343
后 记 传递逻辑的力量_353
参考文献_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