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集群三十年探索之旅》:
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每当我认真阅读原著和译稿时,总是爱不释手。当译著呈现在面前,我又反复阅读,回味无穷。我感到,当知识经济之风吹入我国之际,认真地研究世界各国发展高技术的经验和教训尤为必要。作者用大量的事实说明,规划发展高技术中心是充满风险的事业;发展高技术不能把资金浪费在新建的基础设施上,不应忽视原有的历史基础;高技术中心的建设不是轻而易举的,它需要有长远的眼光。
作者提出,“本书的目标是分析而理解产业的创新环境形成的过程,这种环境使得有活力的区域或地方经济获得真正的经济增长。”在分析了当代信息技术、全球经济、生产和管理方式等三大革命的基础上,本书着眼于城市和区域,把高技术中心(technopoles,或译为“技术极”)的创新环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全书漫游了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公路、原苏联西伯利亚科学城、韩国大德、日本的筑波以及其他技术城、中国台湾新竹、法国安蒂波利斯科学城、英国剑桥、西班牙塞维利亚、澳大利亚阿得莱德等地,详尽地分析了高技术中心的来龙去脉:地理区位、发展历史、人文景观、经济运行机制、企业行为、政策法规、技术发展等;书中对伦敦、巴黎和东京等老的大都市以及慕尼黑、南加利福尼亚等新的都市地区的创新环境也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后两章中,根据各国的经验和教训,对一些有关的重要政策问题,例如,发展高技术需要什么样的创新环境,大学、研究机构、企业、政府各自应该如何营造创新环境,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如何规划这样的发展等,都进行了理论上的深刻阐述。
该书说明了21世纪的经济成功将取决于人们在这些挖掘和制造信息的“矿山和工厂”里的协同作用和创新环境。作者提出,营造这样的创新环境已经成了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政治和社会声誉的问题。该书引导读者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时去考虑创新环境这一含蓄的、令人捉摸不定的概念的真正含义。例如,在“硅谷”一章,作者生动而详尽地分析了硅谷的历史和现状,在小结中,除了强调硅谷形成过程中的结构性生产要素(信息原料、风险资金、高技能科技劳动力)以外,特别提出:企业家文化,以及硅谷建立在工作基础上的、在酒吧中得到加强的社会网络——“集体企业家”,已经成为其创新环境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又如,书中最后一章提到:建立高技术中心整个事业的最艰难部分,是推动大学研究人员和产业界的联系。“还决定于称之为学术文化或产业文化那样的东西。在高度个人主义的社会中,……这种联系可以是非正式的,通过随便的交往或通过鼓励有创业精神的大学衍生公司而建立起来。在一些比较拘谨的国家,……这种联系可比较认真地通过中介或联络机构建立起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