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3 现有文献的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土地养老保障的相关理论
2.1 制度变迁理论
2.1.1 制度与制度变迁
2.1.2 制度变迁的模式
2.2 社会保障的生存公平和劳动公平理论
2.2.1 劳动公平和生存公平的涵义
2.2.2 社会保障体系“生存公平”建立原则
2.3 生产要素分配理论
2.4 农村养老保障理论
2.4.1 农村养老保障需求论
2.4.2 农村养老保障生命周期论
2.4.3 农村养老保障风险论
2.4.4 农村养老交换论
2.4.5 农村养老保障系统论
2.5 多支柱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理论
第3章 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土地养老保障制度变迁
3.1 我国多支柱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
3.1.1 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构成
3.1.2 多支柱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
3.2 土地养老保障制度的变迁
3.2.1 土地私有时期的农村土地养老保障制度(1949-1955年)
3.2.2 集体所有制时期的农村土地养老保障制度(1956-1978年)
3.2.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土地养老保障制度(1978-至今)
第4章 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土地养老保障水平分析
4.1 农村人均土地养老保障水平的数理模型
4.1.1 农村人均耕种土地养老保障水平模型
4.1.2 农村人均出租土地养老保障水平模型
4.2 农村人均土地养老保障水平数理模型的参数确定
4.2.1 现实人均农业收入
4.2.2 耕种土地收益分配系数
4.2.3 出租土地收益分配系数
4.2.4 土地养老保障系数
4.3 农村人均土地养老保障水平
4.3.1 农村人均土地养老保障的总体水平
4.3.2 农村人均土地养老保障水平的地区差异分析
4.3.3 农村人均土地养老保障水平的行业差异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土地养老保障贡献分析
5.1 农村土地养老保障贡献分析理论框架
5.1.1 农村土地养老保障贡献分析的概念内涵
5.1.2 农村土地养老保障贡献分析模型
5.2 农村适度养老保障水平界定
5.2.1 农村适度养老保障水平下限
5.2.2 农村适度养老保障水平上限
5.3 农村土地养老保障贡献实证分析
5.3.1 农村土地养老保障的水平贡献分析
5.3.2 农村土地养老保障的适度贡献分析
第6章 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土地养老保障预测分析
6.1 农村适度养老保障水平预测分析
6.1.1 参数假定
6.1.2 农村适度养老保障水平预测
6.2 农村土地养老保障水平预测分析
7.2.1 参数假设
7.2.2 农村人均土地养老保障水平预测
6.3 农村土地养老保障贡献预测分析
6.3.1 农村土地养老保障水平贡献预测分析
6.3.2 农村土地养老保障适度贡献预测分析
第7章 发挥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土地养老保障功能的对策建议
7.1 提高土地资源安全,实行土地资本化
7.1.1 转变观念,强化土地资源安全意识
7.1.2 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土地安全预警机制
7.1.3 创新机制,实现土地资本化
7.1.4 规范行为,全方位建设农村土地租赁市场
7.2 完善土地的流转制度,建立土地循环养老模式
7.2.1 确立价格竞争机制,大力推动土地市场发展
7.2.2 明晰土地产权,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征地补偿标准
7.2.3 加强管理,强化政府对土地流转的监督职能能
7.2.4 建立健全法规,保障土地流转的有效实施
7.3 升级农业产业结构,确保农业收入稳步提高
7.3.1 增加农业投入,建立农业增长长效机制
7.3.2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综合能力
7.3.3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机制
7.3.4 优化产业布局,实行产业化耕种
7.4 发展农村新型产业,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