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朝苏记:行走在苏轼的世界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097563
  • 作      者:
    于坚[著]
  • 出 版 社 :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于坚,诗人、作家。
  1970年开始写作诗歌、散文、小说、评论至今。
  1980年开始摄影至今。
  1992年开始拍摄纪录片至今。
  著有诗集、文集多种。获数十种诗歌奖、散文奖。
  长篇散文《印度记》获2012年《人民文学》杂志非虚构作品奖。
  纪录片《碧色车站》入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银狼奖单元。
  系列摄影作品获2012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华夏典藏奖。
  纪录片《同饮一江水》总撰稿。
  最近二十年为《中国国家地理》、《华夏人文地理》、《旅行家》等刊物特约撰稿人。
  在西班牙、台湾、澳门、昆明、大理等地举办摄影展。
展开
内容介绍
  《朝苏记 行走在苏轼的世界里》以北宋文学大家苏轼生平为线索,记叙了作者对其家乡、故居的游历、“朝拜”。苏轼的一生虽有过大起大落的遭遇,但其生命的真正意义却来自于那些日常生活的尺牍。《朝苏记 行走在苏轼的世界里》描写了苏轼的文如何影响、确立了作者的世界观。以平实隽永的语言、徜徉恣肆的文风塑造了鲜活的大地诗人的形象,同时表达了对一代文学领袖的热烈真挚的崇拜之情。作者在游历中试图还原苏轼诗歌中随意、自然、彬彬有礼的世界,但却感到现代化的势不可挡和传统景象的支离破碎。对苏轼诗歌中的大地的渴望只能在想象中去连缀,修补。书中同时讨论了诗、文之于中国的宗教角色。历史上诗是文统的核心,诗人就像神职人员。推及当代诗人的处境,展示了作者作为一位诗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
展开
精彩书摘
  《朝苏记 行走在苏轼的世界里》: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世纪都会出现大诗人。《诗经》时代,杰出的诗人多如牛毛,匿名的大诗人可以采诸野。“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班固《汉书·艺文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班固《汉书·食货志上》)心有灵犀的孔子一选,就得到一部《诗经》。《诗经》是匿名时代的集大成者。人类文明有各种各样的开端,从一部诗写成的经书开始,仅中国独有。“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许慎《说文解字序》)在我看来,文的出现,就是诗的具形,文是先验之诗的升华。如果从言简意赅这种诗的最基本的特性出发,那么每个汉字都是一首诗,或者说,汉字的诞生本身就是汉语先民对诗的觉悟。“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刘安《淮南子·本经训》),除了汉语,没有哪一种文明有过这样的记载。文的诞生,就像神的诞生一样,是一个神秘事件。黑暗时代封闭于各个地方的诗意通过文从此可以流布大地,文明开始了。
  文明,以文照亮,通过语言觉悟。这种起源导致伟大的诗人在这个民族中层出不穷,世所罕见。汉是一个高潮,唐是一个高潮,宋是另一个高潮。宋以后的七百多年中,这种以文为文明最高标准的趋势逐步式微,到1840年以后,几近消失。压抑了近四千年的商族(黄河流域的古老的部落,首领叫契,契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封地为商)的文化日益发扬光大,最终席卷中国。但是,诗主导的文明已经不可逆转。历经五千年来最大的变局,文明完成了一个伟大的悖论,商人也不得不通过比商族更古老的文来申明他们的“契”。
  今日,现代主义在中国建造一个全新的空间,传统中国的空间世界荡然无存。但是,文继续着,人们依然在用五千年前(在殷墟发掘的甲骨并不能视为文诞生的年代)甚至更早就出现的文命名现代。依然是先知孔子启示的真理:“不学诗,无以言。”(《论语》)
  中国最后一位伟大的文人出现在宋。“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苏轼就像但丁,站在文明史的阴阳线上。不同的是,但丁站在黑暗的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之间;而苏轼却面对着诗的黄金时代的垂暮,黑暗即将降临。他意识到这一趋势,力挽狂澜,终其一生。
  暮色苍茫,一只乌鸦越过灰色的云层朝向就要沉下地平线的落日。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