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戊申年(1908)河口起义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95796
  • 作      者:
    范德伟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范德伟,男,汉族,云南建水人,红河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曾经到厦门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进修学习过。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人类文明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抗日战争史研究》《史学月刊》《军事历史》《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华人华侨历史研究》《红河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过论文多篇。著有《复兴之战——抗日战争史简析》(线装书局2010年版),并参与了《导游红河》(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年版)、《滇越铁路与滇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滇越铁路史料汇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等书的编著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发生在1908年的河口起义,是孙中山“十次起义”中规模大的起义,也是孙中山从依靠会党到策动清军革命的转折点。它开创的一省宣布独立的革命模式,为辛亥革命开辟了新道路。
  《红河学院学术文库丛书:戊申年(1908)河口起义研究》从河口口岸的形成、崛起开始,将清政府的边防、中越边境地区的会党及孙中山在粤桂滇边的苦心经营,作为河口起义的大背景进行研讨;又从革命党成功策动清政府驻军顺利夺占河口,兵分三路北进,以及清政府的应对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起义的经过和结果:最后检讨了革命军和清政府双方的善后处理论述了整个事件的巨大影响和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红河学院学术文库丛书:戊申年(1908)河口起义研究》:
  第二节河口起义的意义和影响
  河口起义的意义和影响,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肯定。仅就现在学术界所承认的,即河口起义是孙中山从策动会党向策动清军转变的转折点,亦足以令人为之刮目相看。如果将这次起义放在晚清那特定的环境中,与其他起义相比较,研究其性质、其规模、其对双方的影响、其地位和意义,我们会发现,河口起义有许多方面被忽略了。
  河口起义是辛亥革命前一次声势最大、持续时间最久、影响也最大的革命起义,它集会党游勇的反清斗争、清政府的兵变、同盟会革命方略等多种因素于一身。
  一河口起义是孙中山发动的“十次起义”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革命起义
  河口起义的规模,就参加人数而言,并没有1906年12月的萍浏醴起义那么多,但就声势而言则超过萍浏醴起义。萍浏醴起义虽然参加人数多达数万,且有同盟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等几人参与策动,打出了“中华民国革命军南军先锋队”的旗号。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也承认“此为革命同盟会会员第一次之流血也”,但并没有将之列入“十次起义”,而是视之为“同盟会会员自动之义师”。虽然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孙中山“把西南边境起义当作同盟会正统的策略措施所产生的一种偏见,很明显,萍浏醴起义应当作为同盟会领导的首次起义而载入史册”。但这不能改变此次起义浓厚的旧式会党暴动的色彩,也不能改变孙中山没有将之视为“十次起义”之一的观感。在孙中山看来,组织同盟会,就是鉴于过去各自为战使革命难以成功的教训,要将所有革命力量纳入同盟会,统一规划,以同清政府决战。萍浏醴起义是在同盟会建立后发生的,却不在同盟会计划之内,仍旧沿袭各自为战的做法,因此,孙中山并不赞同,也就没有将之纳入“十次起义”。
  所谓“十次起义”,是孙中山在回忆自己的革命历程时所列的历次失败,从第一次失败到第十次失败,分别指1895年的“乙未广州之役”,1900年郑士良等在惠州发动的“庚子之役”,1907-1908年在粤桂滇发动的“潮州黄冈之役”、“惠州之役”、“钦州防城之役”、“镇南关之役”、“钦、廉、上思之役”、“河口之役”,1910年倪映典指挥的“广州之役”,1911年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孙中山早期革命的这些次失败,在国民党的历史上被称为“十次起义”,如台湾所编的大型革命历史文献《革命文献》第67集,便以“十次起义史料”作为主题。
  在十次起义中,在历史书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当数1911年4月27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的黄花岗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英名及事迹,也一直为人们所传颂。此次起义失败未及半年,武昌起义(10月10日)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又未及半年,清王朝宣告灭亡(1912年2月12日)。黄花岗起义与武昌起义的关联性,因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伟人的宣传而为世人所公认。讲辛亥革命,必讲武昌起义;讲武昌起义,亦必讲黄花岗起义。孙中山认为:“是役也,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更有感人肺腑之言辞称:“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相比之下,其他起义在一定程度上只是被用数字囊括在内而已,如多次起义之类。那么,是不是黄花岗起义的规模宏大,超越其他次起义呢?肯定不是。上述引文,已经可以看出,孙中山等人之所以最看重黄花岗起义,是因为党人精英在此役中牺牲的惨烈及其影响所造成的时势,而非起义规模的庞大,也非起义声势的浩大。而且,孙中山似乎忘记了其所定的革命方略是策动清军,而不是黄花岗起义那样齐集党人去搏杀。武昌起义正是策动清军的结果。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河口,为什么会是河口?
第一节 河口口岸的形成
一 河口概况
二 黑旗军与河口、老街市镇的形成
三 法国开拓红河水道与黑旗军
第二节 中法条约体系构建下的河口
一 开埠通商
二 勘分边界
三 临安开广道的设置
四 沿边对汛的设置
五 开矿筑路与民变
第三节 会党与河口
一 会党是什么?
二 活跃在中越边境的会党与游勇
三 游勇与清政府的边防军
四 会党与清政府的边防军
五 作为三点会头目的关仁甫
六 清政府对会党势力的镇压

第二章 粤桂滇边的革命风潮
第一节 孙中山在粤桂滇边的最初经营
一 孙中山初入越南的活动
二 孙中山认为粤桂滇会党的反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一部分
第二节 同盟会内部在首义战略点上的分歧
一 孙中山选择的首义地点
二 王和顺、许雪秋的加盟
三 黄兴初入广西的活动
四 同盟会转向华南战略的确立
第三节 丁未年同盟会在粤桂边的四次起义
一 同盟会河内指挥中心的建立与策动起义
二 关仁甫、王和顺、黄明堂的第一次搭档——镇南关之役
第四节 河口,就是合口
一 孙中山以河口作为进取云南的突破口
二 河口的清军
三 钦廉上思之役与河口未按计划响应
四 清政府的防范措施

第三章 河口起义的经过
第一节 革命军抢占河口
一 关仁甫与河口起义的发动
二 革命军占领河口之经过
第二节 革命军占领河口后的措施
一 建立革命机关
二 发布对外宣言和安民告示
三 就地因粮筹款
四 论功行赏
第三节 革命军三路北进
一 胡汉民想方设法推动河口革命军进兵
二 关仁甫在西路的进战
三 王和顺在中路、东路的进战
四 黄兴的登场与离场
五 胡汉民报告战情
六 孙中山筹款维艰
第四节 清政府应对河口起义的举措
一 核实情报
二 对法国施压
三 选将用兵
第五节 双方的鏖战
一 西路战事
二 中路、东路战事
第六节 革命军的败退
一 革命军撤离河口
二 清军收复河口
三 革命军在中越边界的转战

第四章 河口起义的善后事宜
第一节 革命军的善后工作
一 胡汉民主持的善后
二 关仁甫等人的活动
三 法方对拘禁的革命者的处理
四 被遣送新加坡的河口革命军
五 河口革命军的安置
六 受牵连的越南华侨的安置
第二节 清政府的善后事宜
一 恢复秩序、重整边防
二 军费与赏格
三 抚恤伤亡
四 对法交涉
五 马使克兵变

第五章 河口起义的影响
第一节 各地对河口起义的报道与响应
一 越南华侨与河口起义的宣传
二 《中兴日报》的报道
三 云南留日学生的响应——宣布云南独立
四 杨振鸿等回国发动永昌起义
五 西方媒体的报道
第二节 河口起义的意义和影响
一 河口起义是孙中山发动的“十次起义”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革命起义
二 河口起义对清政府的打击和影响
三 河口起义是孙中山革命策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四 河口起义开创了宣布革命的新方式——宣布独立

附录一 两篇论文
周云祥与革命党
戊申云南河口之役革命军都督考
附录二 河口大事记(1869-1909)

征引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