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资源配置是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率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企业的空间选择行为则是空间资源配置的一种具体形式。传统的空间经济学模型,将空间因素纳入了企业区位选择的一般均衡框架中,为研究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资源空间配置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视角和工具,但这些模型的前提假设是企业同质性。而现实中的企业总是千差万别的,即便是经营同样的产品和服务,企业也有生产率、规模、技术水平等差异。这些异质性的企业在区位选择时,不再做出“一窝蜂”式的相同选择,而是异质性的区位选择:存在着集聚效应、选择效应、分类效应等。探讨企业异质性假设下的企业区位选择内在机理,既是对空间经济学下的区位选择理论的重要理论拓展,也是对现实情况的更好拟合和反映。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地理正在发生剧烈、持久的变化,这既对空间经济研究产生了重大需求,也为空间经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丰富的土壤。环境治理、城镇化、生产率提升与转型发展等问题成为了现阶段*热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现今中国这些宏观经济发展问题,从微观企业的行为来考察是好的起点:现今中国上述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又无一不和异质性企业的区位选择相关。因此,从异质性企业区位选择的视角探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相关问题,既是理所当然也是必须的。
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拓展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的需要,《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机理与效应》将分别基于环境规制情形、知识溢出情形和地区竞争情形,构建异质性企业区位选择的系列理论模型,探寻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的内在理论机制,以及异质性区位选择导致的环境污染效应、城镇化效应与生产率溢价效应,试图丰富和拓展空间经济学的企业区位选择研究,并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宏观战略提供微观内涵与必要举措。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