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2438885
  • 作      者:
    薛涌著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从一般经济热点问题分析,提醒政府在发展经济,全面振兴国家中,该采取哪些措施,如何对待经济区域人和事,以利于保持国家的经济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展开
作者简介

  薛涌,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耶鲁大学历史博士,现在美国波士顿萨福克大学任教,同时为“薛涌留美预科”的创建人。

  已经出版有《美国是怎样教育精英的》《草根才是主流》《一岁就上常青藤》《城市的迷惘》《仇富》等书。其中,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城市的迷惘》,被评为2014年很有影响的50本图书。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模式为主线,结合世界经济发展史和经济发展问题,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分析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作者敏锐捕捉时事热点,以朴素、直白的语言作出分析,以不一样的视角,对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的经济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同时,作者把对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经济发展的观察研究,以及留美十余年的亲身经历融入本书。

展开
精彩书摘

大国崛起首先是人的崛起

    大国崛起首先是人的崛起。就象亚当·斯密所说,如果一国的大部分人口贫困不堪,这个国家就不可能强盛。他还特别针对中国的状况指出,中国之所以陷入长期停滞,一是缺乏自由贸易,二是权贵获得了太多的保护,小民百姓则完全没有保护。这样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想想亚当·斯密的分析,想想被他所预言的历史,今天的中国,难道真会靠“保护富人”而成为大国吗?

    中国要真正成为大国,就首先要作到“人重”,即捍卫人的价值,保护人的基本经济利益。“低薪陷阱”必然带来“低技术陷阱”。所谓“衬衫经济”学,同当年东欧的领主靠农奴的低劳动力成本而获得贸易的“比较优势”其实非常类似,最后只能靠给先进地区供应廉价低端的产品度日,根本不可能成为大国。所以,提高中国劳动力的价格,应该是当今改革的首务之一。

    那么,怎么才能提高劳动力价格呢?政府一纸命令,制定一个最低工资线,也许有必要,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好的手段是靠市场。不过,西欧的经验告诉我们,市场都是镶嵌在一定的政治架构中运行。我们必须理解滋养市场经济的政治架构。在这方面,中国的当务之急就是保护劳工的权利。

    亚当·斯密曾非常精辟地分析道:资方和工人之间虽然是互相依存,但每当双方在劳资纠纷中陷入僵局时,资方都能依仗更多的资源和积蓄压制那些等米下锅的工人。同时,由于资方经常受到政府的支持,劳工获胜的机会就更少。这会导致劳工进行一些徒劳的暴力活动。但是,现代民主政治则改变了这一切。工会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劳工的人数和选票也远多于老板。如果老板利用资本优势在工人的报酬上进行不公的讨价还价,工人们即使可能会在市场博弈上输掉,但在政治博弈上则能赢回来。整个西方经济在二战后发展得最好、最健康,科技创新最多。这也恰恰是劳工的权利被保护得最充分的时代。看看美国三大汽车的工会和资方谈判,那些年薪十几万美元、身后有奥巴马总统作为后台的工人还是弱势吗?雇佣着一群十几万美元年薪的工人的总裁,和雇佣着一群仅挣八百块人民币的月薪、每天超时工作、无依无靠的民工的东莞老板,在对待技术创新上态度当然大有不同。这种不同,将对经济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

    中国的最大问题,是经济改革先行,政治改革滞后。在老百姓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证的情况下进行市场竞争,强势对弱势就会进行更为不公正的压迫。普通的老百姓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房子被拆迁而得不到合理补偿,打工讨不到薪,子女教育受歧视,没有医疗保障,更谈不上自由组织工会和资方集体讨价还价了。中国的低薪,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市场竞争的结果。这是权力扭曲了经济规律,政治秩序没有保障市场秩序。我们不要忘记,中世纪以来东欧那种劳动者没有任何权利可言的农奴制并不是不讲市场经济。相反,那些封建领主积极投入市场,把所生产的廉价粮食贩运到发达地区,降低了发达地区的生活费用。这和中国通过压低劳动力价格让廉价的“中国制造”占领西方市场是非常相似的。问题是这种战略所带来的“比较优势”无法长久。东欧之落后于西欧持续了几个世纪,至今也没有改变。中国要崛起,就不能在这条路上走太远。

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


    目前国内外舆论都认定: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崛起的“世界工厂’’。她将改变世界经济的重心,在几十年内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最近几年,外资纷纷涌向中国,中国产品的出口行情看涨,经济增长势头不衰。这一切,都使国人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了自信和乐观。

    然而,这也是一个居安思危的时代。

    请看看几个简单的数据:

    2001年,世界零售商从中国购买了价值300亿美元的货物。美国的头号零售王朝沃尔玛( Wal - Mart)在2002年就从中国购买了120亿美元的货物,占其总进货量的8%。今年沃尔玛的在华采购,预计将达150亿美元。中国产品的影响力,越来越令人生畏。

    然而,这样的采购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呢?仔细分析,人们看到的景象就不那么乐观了。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一家给沃尔玛提供小电器的企业,10年前出厂批发价为7美元的产品,如今被砍到4美元(在美国市场的销售价则是15-40美元),如此低的价格使企业几乎无法生存。万般无奈,企业裁员一半,只保留1500名职工,却要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

 这就是像沃尔玛这样势可敌国的跨国公司的厉害。它知道自己的订单大,你小企业要靠它活,胳膊拧不过大腿,所以拼命砍价,直到把价格砍到让企业只能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地步。这样,沃尔玛把为它供货的企业,全变成了“打工仔”,挣最低的小时工资,劳动所得仅够生存。靠给沃尔玛供货,不管你如何努力,你永远做不大,因为沃尔玛的价格战使你没有资本积累的空间。这些供货的小企业,地位就像在美国国内的沃尔玛连锁店里打工的小时工一样,干的是死胡同里的工作( dead - end job),除了眼下的生存之外,不可能有任何前途。

    所以,中国的出口虽然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利润大部分都是这样被别人赚去。中国社会从中获益十分有限。最近,美国政府和国会企图迫使中国升值人民币。但《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一反常态,相继站出来为中国辩护。《华尔街日报》一语道破天机:我们与中国的贸易,是天下最好的买卖。中国为我们生产我们觉得没有赚头的产品,而且价格奇低,利润大部分也被美国公司赚走,我们则得到了长时段的高增长中的低通货膨胀率,能够集中精力提升产业的层次和劳动生产率。现在的问题不是担心便宜的中国货,而是要操心这样的好买卖能持续多久。

    站在中国人的立场,我们的问题则是:难道中国人要永远像这样为世界打工?

    沃尔玛之所以能够如此上下其手,无限压低价格,在于它抓住了中国的几个弱点。

    首先.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亏损企业无法被淘汰,优异企业无法脱颖而出。经济起飞那么多年,经济规模在世界上举足轻重,但仍然没有索尼、东芝、尼桑、丰田乃至现代、三星这样的名牌。我们除了东西便宜、劳动力便宜外,没有任何砝码。

    其次.劳动力便宜,国内的购买力就低。内需不足,只好依靠出口,于是沃尔玛就成了衣食父母。我们自然也就永远抬不起头来。

    中国目前的经济与杜会,很像20世纪60年代初的日本,正处于一个战略性的十字路口。维持增长的后劲,有赖于战略性的思维,而不是沉溺于眼前的好时光,跟着感觉走。

    20世纪50年代,日本靠着自己的产品价格低以及朝鲜战争,美国对军需品的需求,经济迅速恢复,小康社会初具规模。美国人当时骄傲地告诉自己的日本小伙计:你们生产不出我们美国需要的高质量产品,还是赶快占领亚洲市场。一句话,日本应该倚仗自己劳动力便宜的优势,打低端品位产品的主意。

    如果日本遵从这样的战略,就不会有今天的日本了。所幸的是,当时日本朝野的一些有识之士,能够以超前的战略眼光看待未来,认定日本永远不可能靠日本人便宜这样的“优势”而崛起。于是他们瞄准高品位的产品,加大科技投资,提升国民的教育水平,改善国民的生活质量。最终日本政府提出“国民收入倍增’’的计划。推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口口声声要使日本有“美国的效率,前苏联的福利”,改变战前那种让国民勒紧裤腰带工作、靠压低老百姓生活水平来为国家创造积累的旧式思维,建立一个高生活水准的消费者社会。结果,日本的企业层次能够随着国民生活水准的提高而提升。等20世纪70年代美国突然将美元与日元的固定汇率打破、造成日元成倍升值之时,日本的企业与社会已经作好了准备,并一鼓作气,使日本的人均收入一度超过美国。如今,尽管日本经历了那么多年的经济衰退,在日本过日子还是要比在美国贵得多,而日本仍然维持着其产业的竞争力。

    中国目前面临着同样的抉择。我们不能因为有13亿还很穷困的人口,就认定中国人可以永远这样便宜下去。我们必须对这13亿人进行投资,使他们逐渐“贵”起来。这样,他们不仅有足够的技能从事高层次的生产活动,本身也具有相当的购买力。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扶植中产阶级的成长。同时,应该迅速健全市场经济体系。这包括独立、高效率的司法制度,自由的信息流动,高度透明的政府行为等等。因为真正国际级的大企业,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够成长。

最近美国的一项研究指出,印度经济的经济力在未来很可能超过中国。理由是印度目前虽然不如中国能够吸引外资,但印度企业的层次要高于中国,已经产生了具有国际声望的企业集团,利润可以在自己的企业中积累。同时,印度对教育的投资,比重也远超出中国。这样的分析是否准确,当然是见仁见智,但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危机感。回顾历史,从1500-1800年间,北美的白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5%,几乎全被运往中国购物。当时的中国,就是个前近代的“世界工厂”。中国货征服世界的日子,我们不是没有经历过。可是到19世纪怎么样?中国在与世界的竞争中连连败退。因为我们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除了为别人打工外,发挥不出自己的优势。目前沃尔玛这样的跨国集团到中国抢购,外资蜂拥而至,给中国造成了一个短期的优势。这些资金和订单,提供了相当的就业机会,使得淘汰那些无效率的企业所引起的社会阵痛有所减轻。我们只有利用这样的短期机会,加速市场经济的改革,建立制度优势,创造自己的跨国公司和优势产业,中国在21世纪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实业兴国:体制 实干 探究

人重物轻,大国崛起 /2

“世界工厂”的转移 /12

“有同情心的帝国主义” /19

大国经济的博弈 /22

发现欧洲 /25

印度的挑战 /27

印度的世纪正在到来 /29

日本会不会堵住东亚的发展之路?/31

韩国:东亚模式的新起点 /32

两种计划经济 /36

第二章 创新立业:务实 科学 求富 /47

大国小业/ 48

知识产权不仅仅是履行国际义务/54

风力发电:未来能源战略的核心/59

中国的鲁班哪里去了?/61

自行车的权利有了,产品在哪里?/63

登月启示录 /65

第三章 人文树德:立道 立德 立言 /67

中国的人口危机和对策 /68

欠薪是个发展问题 /117

富人论 /124

经济学家的“大跃进”心态 /128

贸易壁垒之后的价值壁垒 /130

第四章 大道行思:激情 危机 沉淀/135

大国经济 /136

我们能不能住小房 /174

中国需要“环境民主” /.176

保护“中国”品牌 /178

正视“中国制造”的信誉危机 /180

第二次“农业革命”的来临 /182

粮食进口的“市场依赖”与“生存依赖” /184

中国的未来取决于谁? /188

中国经济的转折点 /191

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 /197

经济转型中的城市战略 /200

城市:自治与信赖 /204

中国必须对贫富分化说“不” /207

何时是世界经济的下一个大萧条? /209

创造中国的生活方式 /21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