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及国际贸易与碳排放》:
第1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加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和全球气候变化事实背景、我国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现状,以及对六个方面相关问题的文献综述及主要事实,此外还对全书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进行了阐述。
第2章实证研究了城镇化对我国居民直接用能的影响。该章从城镇化本身出发,构建绝对量形式的Divisia分解模型,运用该模型将我国居民生活直接用能分解为人口增长、城镇化、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能。首先分析了城镇化对居民直接用能总量的绝对量贡献历史规律,继而进一步对各类生活能源的历史消费变化进行城镇化分解,并得到城镇化对居民生活各类用能的贡献。
第3章研究分析了城乡居民生活行为对直接碳排放的影响。该章从居民终端生活行为视角出发,构建我国居民部门生活碳排放强度的AWD分解模型,并将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强度变化分解为以下四个方面:电热生产一次燃料构成变化、所有生活终端用途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生活终端用途能耗强度以及生活终端活动结构变化。继而结合阶段分解方法,分析得到居民取暖制冷、炊事热水、照明、家用电器、私人交通五类生活行为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进而提出合理的减排努力方向。
第4章核算了城镇、农村居民和农民工的间接能耗及碳排放。鉴于缺少对农民工群体消费的相关碳排放研究,该章在原有的投入产出表基础上,利用文献调研数据将农民工群体消费提取出来,并构建含农民工账户的投入产出模型,利用模型分别计算对比了城镇、农村居民和农民工这三类群体消费带来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进而针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要求,估算了农民工市民化带来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影响。
第5章测算并比较了主要经济体的国际贸易隐含碳和碳排放清单。鉴于已有研究大多针对单个国家或地区特定年份的国际贸易隐含碳的测算,该章以WIOD数据库为基础,测算并比较了14个排放大经济体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隐含碳流,明确了各经济体在国际碳贸易流动中的地位,进一步比较核算了各经济体基于生产的碳排放和基于消费的碳排放,并引入人口和GDP指标,重新认识了经济增长与基于消费的碳排放的关系,得出中国与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在碳流动和碳排放核算方面的异同,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启示。
第6章模拟了出口退税调整政策的减排效果。气候变化减缓政策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最根本的行动,该章则从减缓政策视角研究了中国目前实施的以节能减排为驱动力的出口退税调整政策——取消重点“两高一资”部门产品出口退税.应用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开发的CEEPA模型,模拟了该政策的中长期(2015-2030年)和短期节能减排效果和社会经济影响,同时也模拟了含返还或补贴机制的配套情景,最后还对比研究了实现相同减排目标时,出口退税调整政策与碳税政策的长期经济代价和减排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7章实证考察了气候变化对我国电力需求的影响。鉴于电力消费受气候影响较大的预估,该章构建气候对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居民部门月度电力消费的影响的定量模型。分别针对四个不同的部门构建了4组28个多元回归方程,其中,温度因素用冷度日和暖度日指标来衡量,同时考察了风速、日照、降雨量对月度用电的影响。此外,还考察了非气候因素,即社会经济因素对各部门电力需求的影响,并对比存在气候因素和不存在气候因素对结果有何影响。最后.在回归模型结果的基础上,参考已有文献的方法,核算了气温上升不同范围时带来的每月用电量的影响,并绘制了各部门的温度敏感性曲线。
第8章研究了极端气候事件下电力供给中断的社会经济系统易损性。该章为考查气候极端事件下的易损性问题,分别构建了中国和日本的CGE模型,以电力供给中断为例,模拟了中日两国极端事件后不同反应阶段的社会经济易损性。进一步重点分析研究中日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差异及原因,先是对全国宏观指标差异的分析和解释,找到影响中日易损性差异率的最根本指标,其次,进一步分析各部门的受影响程度,选出影响中日差异的关键部门,对这些关键部门进一步分析研究后找到影响中日结果的最终部门原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