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京津冀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96409
  • 作      者:
    王书华,陈诗波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该战略对高效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协同创新格局、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意义重大。《产业观察与研究丛书:京津冀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践》在对“创新共同体”概念、理论及国内外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进行分析和思考基础上,以京津冀三地开展协同创新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梳理、数据分析与实地调研,对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历程与现状、科技资源配置与创新能力等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原因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时期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思路与政策建议。《产业观察与研究丛书:京津冀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践》可供区域经济发展、创新政策研究和科技信息管理领域的人员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产业观察与研究丛书:京津冀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践》:
  一、创新共同体的文献梳理和概念界定
  (一)经济圈
  “经济圈”的概念由法国地理学家Gottmann于1957年首先提出,从地理学角度出发,他认为经济圈是以一个或多个经济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与其经济有内在联系的若干周边城镇,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是由许多城市组成一个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高度关联的地域带,具有枢纽和孵化器两大功能。日本对经济圈的研究最为深入。20世纪50年代,日本学者木内信藏提出大城市圈层由中心地域、周边地域与市郊外缘腹地三部分组成,中心地域为城市活动的核心,周边地域为与中心城市密切关联的日常生活圈,市郊外缘腹地为中心地域和周边地域向外延伸的广大地区或者远郊区。此后,国外对经济圈的研究从城市群相关概念、城镇群体空间理论逐渐延续到都市圈的转型规律、整合与一体化、协同创新等问题。其中较为典型的研究是Meijers,他运用经济网络理论和协同理论对经济圈进行研究,并指出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协同的产生,都市间关系的本质是协同,经济圈通过协同能够产生大于个体参与者之和的协同效应,特别是产生经济圈协作的互补性和外部性。
  我国关于经济圈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3年,于洪俊和宁越敏在《城市地理概论》-书中首次以“巨大都市带”的译名向国内介绍了Gottmann的思想,此后关于经济圈的研究才逐步开展起来。姚士谋从区域空间布局的角度出发,提出城市群的概念,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综合运输网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与各城市个体之间形成一定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高汝熹和阮红认为都市经济圈是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通过经济辐射和经济吸引,带动周边城市和农村发展,以形成统一的生产和流通经济网络。张伟指出经济圈是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和与其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邻近城市所组成的区域,该区域能够实施有效管理,具有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一体化协调发展倾向。核心城市通过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辐射吸引周边区域,促进各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区域协作,推动区域经济整体的发展。齐晶晶提出经济圈是由一组经济活动有关联的经济地域单元组合而成的,在地域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城市之间相互作用,致使城市间的地域边界相互蔓延,形成联结成片的犬城市群。此外,国内对经济圈的研究从概念和空间结构逐渐延伸到发展模式、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及协同创新问题等。肖金成和刘保奎阐述了京津冀的内涵和首都圈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性,讨论了首都圈的规划范围和面临的难题,提出了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建议。张劲文在详细分析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基础条件及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针对重点产业领域,提出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的模式与路径。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创新共同体的文献梳理和概念界定
(一)经济圈
(二)创新圈
(三)创新共同体
(四)创新圈、经济圈与创新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二、创新共同体理论分析
(一)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二)创新价值链理论
(三)内生增长理论
(四)创新环境理论
(五)协同创新理论
三、创新共同体的演变历程与基本规律
(一)演变历程
(二)构成要素

第二章 国外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一、国外创新共同体的提出与发展
二、国外创新共同体典型案例分析
(一)美国硅谷创新圈
(二)美国纽约都市圈
(三)日本东京经济圈
(四)法国巴黎创新圈
(五)英国伦敦都市圈
(六)欧盟创新共同体
三、思考与启示
(一)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合力互动
(二)强化创新共同体人才与智力保障
(三)加快区域间协同创新的能力建设

第三章 国内典型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一、国内创新共同体的提出与发展
二、国内创新共同体典型案例分析
(一)深港创新圈
(二)长三角协同创新
(三)泛珠三角(9+2)创新圈
(四)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协同创新
(五)成渝经济区协同创新
(六)长株潭协同创新区
三、启示与借鉴
(一)要合理器定政府与市场在区域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功能与作用
(二)充分发挥区域性行业协会及科技中介组织机构在区域协同创新中的作用
(三)积极推动三地创新要素一体化建设
(四)加强三地科技创新制度与政策的协同

第四章 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发展历程
一、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背景及意义
(一)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背景
(二)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意义
一、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发展历程
二、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基础
(一)区域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正在协同推进
(二)城镇体系构成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空间载体
(三)高端资源集聚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四)日益深化的科技创新合作正在迅速推进
四、京津冀协同创新的优劣势与挑战分析
(一)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较分析
(二)京津冀协同创新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
五、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趋势与协同创新格局
(一)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三大基本格局
(二)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三大基本趋势
(三)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四大着力点

第五章 京津冀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京津冀三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社会发展状况
(二)经济发展状况
二、京津冀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分析
(一)京津冀产业结构对比
(二)京津冀产业空间布局
二、尿津冀产业发展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分析
(一)宏观层面的产业结构同质性与异质性分析
(二)中观层面的产业结构同质性与异质性分析
(三)微观层面的产业结构同质性与异质性分析
四、京津冀产业协同进展

第六章 京津冀科技资源配置与创新能力分析
一、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创新能力现状
(一)科技创新投入
(二)科技创新绩效产出
(三)科技创新载体
(四)创新基础条件平台
二、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共享现状
(一)区域内物理资源共享初见成效
(二)科技数据共享刚刚起步
(三)科技人才共享逐步推进
(四)中关村带动京津冀创新创业
(五)科技服务共享进一步加深
三、京津冀科技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资源区域分布不均,技术扩散效应不明显
(二)科技资源投入结构雷同,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三)创新资源流动受阻,整体创新效能有待提升
(四)区域科技合作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五)京津冀科技服务协同创新网络尚未形成
……
第七章 京津冀区域开展协同创新的实践探索
第八章 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思路与重点
第九章 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制度设计与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