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新能源发展战略与新能源产业制度建设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2016017
  • 作      者:
    周冯琦,刘新宇,陈宁等著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本套丛书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创新团队近三年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具有理论创新与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国际趋势与中国特色相结合、全局研究与地方服务相结合、近期任务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的明显优势与特色;是不同尺度区域、不同发展领域绿色发展的内涵与发展模式、现状与绩效评估、目标与实践路径、对策与保障措施的一场深度分析。
  过度不发达的线下经济难以满足经济主体的有效需求,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将表现为“实体经济遭受挤压”的替代关系;但在高度发达的线下经济条件下,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将会达到一种功能性互补的均衡状态。
  互联网经济设想的经济伦理秩序将可能遭遇现实无情的打击,甚至有被实践放大的可能。特别是在浮躁功利、制度缺失、文化失信的驱动下,互联网经济既可以让现实变得更加美好,也会带来更为颠覆的创伤与破坏。
  互联经济重塑了传统经济的理论内核,改变了产业经济的活动方式和关联方式,以介质升级、内容提升、架构创新和标准再造的关键控制点塑造,本质上成为了国家经济转型、结构升级的新方向和新目标。

展开
作者简介
  周冯琦,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年度报告)主编。主要从事低碳绿色经济、环境保护政策等领域的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环境绩效管理体系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要国家能源战略以及我国新能源产业制度研究》首席专家。主持项目成果曾获上海市决策咨询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中国优秀皮书一等奖等。

  刘新宇,经济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低碳与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室副主任。主要从事低碳经济、新能源发展和环境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曾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一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两项。在CSSCI期刊发表与新能源发展、环境管理相关的学术论文数篇。

  陈宁,经济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绿色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生态经济学理论前沿》副主编,《上海新能源产业生存环境》副主编。曾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省级层面环境绩效管理体系》研究专项,担任子课题负责人。主持过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特别委托项目《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经济政策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不管是在物理上还是在制度上,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都面临日益严格的碳约束,应对或突破碳约束的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应对或突破碳约束的重要手段。欧、美、日等主要国家和一些新兴大国都制定了新能源发展战略,从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三方面确立了新能源的战略定位,并设计了符合本国实际的新能源发展路径。中国也在这些国家新能源战略的基础上确定了自己的新能源发展战略,并从产业支撑、基础设施支撑、制度支撑等几方面推进新能源发展这一系统工程。
  本书试图从战略及产业、基础设施、制度等方面梳理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给出原因分析及相关对策建议。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要国家能源战略以及我国新能源产业制度建设》的终期研究成果。?、制度缺失、文化失信的驱动下,互联网经济既可以让现实变得更加美好,也会带来更为颠覆的创伤与破坏。
  互联经济重塑了传统经济的理论内核,改变了产业经济的活动方式和关联方式,以介质升级、内容提升、架构创新和标准再造的关键控制点塑造,本质上成为了国家经济转型、结构升级的新方向和新目标。

展开
精彩书摘
  人类正面临较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就能源发展而言,最大的资源环境危机就是气候变化,它从物理上和制度上对人类社会形成了碳约束。未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应对或突破碳约束的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国际竞争力,而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增强这种能力的重要手段。欧、美、日等国在发展新能源方面的成就已经对中国形成了巨大压力,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新能源及新能源产业方面也取得了较好成绩,是中国不容忽视的竞争对手。反观中国新能源及新能源产业发展,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走过一段弯路(如2009—2013年上半年,几次发生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危机),在技术研发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不小差距。在此情况下,就有必要对中国新能源发展战略和新能源产业加以审视,判明阻碍其健康发展的因素,据此就优化中国新能源发展战略及新能源产业制度与政策提出对策建议,正是本书的立意所在。
  本书在梳理发达国家能源战略的演变史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将“能源安全+环境安全+产业安全”融为一体的新能源战略。主要国家发展新能源的目的都经历从“主要为能源安全”,到“能源安全+环境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再到“能源安全+环境安全+产业安全”的演变。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时,主要国家开始发展新能源是为了能源安全;从1990年代开始,这些国家发展新能源更增添了对环保目标的追求;2009年开始,为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主要国家又希望通过发展新能源刺激经济复苏。对于美、欧、日、韩俄等发达或相对发达的国家来说,依靠新能源发展经济不仅是单纯增加GDP,更希望借发展新能源的契机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为国际气候政治中的领导者,欧盟借能源战略提升其未来产业竞争力的立意更为高远:“借能源系统转型促温室气体减排”→“提升在国际气候政治中话语权以推出更严厉碳减排规则”→“凸显本国低碳产业的竞争力”。
  借鉴前述主要国家的新能源发展战略,中国的新能源战略也要全面承担起能源—环境—经济(能源安全—环境安全—产业安全)三重使命;而且,就其经济使命而言,要注重借新能源技术研发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并且提升中国在未来低碳时代的产业竞争力。第一重使命是保障能源安全,通过能源供给多元化减少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不过,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使全球进入一个油气充裕时代;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一直处于较低迷状态,能源需求及能源价格因此在较长一段时期保持在低位。加上在地缘政治方面,中国与俄罗斯、中亚等油气出口国、过境国建立良好关系,新能源发展所承担的能源安全使命将居于次要地位或有所弱化。第二重使命是促进环境保护,尤其是温室气体减排。随着2016年4月《巴黎协定》签署,国际气候制度更趋成熟,世界各国在未来发展中都要接受这套规则带来的碳约束,将来应对或突破碳约束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中国需要借大力发展新能源增强减排温室气体的能力、应对碳约束的能力。除了温室气体减排,中国面临的雾霾等较严重大气污染也亟需借扩大新能源等清洁能源的比重来克服。第三重使命是借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并且致力于提升在未来低碳时代的产业竞争力。不过,要让新能源承担这一使命尚需等待一定时日。根据熊彼得的经济周期循环理论,每一轮新的经济周期是由新的创新来引发的。但这样的创新应当在某一关键环节上降低全社会的生产成本或交易成本,从而刺激生产、刺激消费,远者如蒸汽机、近者如互联网。反观新能源,在近期,由于其技术的不成熟,若推广应用的规模过大、速度过快则会会推高全社会能源成本,对经济发展反而有一定负面影响,如欧盟就遭遇了此类问题。只有等待新能源发电或生产成本下降到一个较低水平,它才能够促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而且,需要注意到发展新能源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整个能源系统的再造,或曰“能源革命”、能源系统转型。因为,新能源发展不仅是能源技术的进步,它还需要一整套较完善的产业支撑、基础设施支撑、制度支撑,即新能源产业的支撑、能源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支撑以及相关扶持政策、电力体制改革等的支撑。
  在一个追求“能源安全+环境安全+产业安全”的新能源战略框架下,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应当有这样的战略定位:其一,不仅是创造GDP、创造就业,而是要以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促进整个经济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其二,提供价格适宜、质量可靠的新能源产品,对中国新能源战略起到支撑作用。其三,借助发展新能源等低碳产业,未雨绸缪地培育中国在未来低碳时代的产业竞争力。
  对照这一要求,中国(地方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原有战略定位存在重“量”轻“质”问题,而战略定位上的偏差必然导致政策上的偏差。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带动经济和就业走出低谷或危机。虽然中央政府将新能源产业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时重视其中技术创新应起到的引领作用,但地方政府在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行动中不自觉地将其战略定位降低到仅仅是创造GDP、创造就业,并且在税收优惠、金融扶持、土地利用等方面投入大量资源直接支持新能源产业的生产端;而且,企业在获得政府大量资源支持的情况下反而降低了开展研发的激励。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此类行为有深刻的制度根源,因此,本书提出若干建议,以期在进行新能源产业制度安排时从源头上堵住地方政府和企业不靠创新驱动而靠资源驱动谋求发展的道路。
  为实现前述战略定位,中国新能源产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战略行动,其阶段性目标为“制造领先国→应用领先国→创新领先国”。在短期要依托已有的市场和价格优势,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突破现有供应链的瓶颈,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产品制造国家;中期通过技术发展降低新能源利用成本、完善新能源服务体系和应用技术,力争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应用示范国家;长期着力于技术创新,实现新能源转换效率的突破性进展,不断自主开发新一代新能源产品,打造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技术创新国家。在市场条件良好的背景下,中国新能源产业继续强化成本和制造优势,不断拓展成熟市场份额,并利用国家走出去的各项扶持条件,快速占领新兴市场国家市场;针对现有的不足,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性能及可靠性,适应高端市场需求;加快培育新能源服务业,拓展全球服务业市场。在不利的市场条件下,中国新能源产业可以通过兼并重组欧美发达国家企业,或在发达国家设立制造基地,提高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并规避贸易风险;继续深耕国内市场,补齐供应链短板,将产业资源向高附加值环节转移,提高产业盈利能力;通过技术创新系统性降低新能源利用成本。
  最后,本书就作为新能源发展制度支撑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展开研究、提出政策建议。一是要为《可再生能源法》制定实施细则,使之可落实。二是新能源需求政策需要完善,如可再生能源配额制需要尽快出台,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要执行到位。三是电力体制需改革,为新能源电力并网、消纳消除体制性障碍。四是新能源立法需要和其他领域的立法协调。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新能源发展的时代背景与研究进展
一、 发展新能源的时代背景
二、 关于新能源产业政策的研究进展
三、 关于新能源战略的研究进展
第三章  主要国家新能源战略演进与中国新能源战略选择
一、 主要发达国家新能源战略的演进
二、 其他重要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
三、 主要国家新能源战略的特点比较与启迪
四、 中国新能源战略定位与能源系统转型
第四章  全球第三次能源革命背景下中国能源系统转型方向
一、 能源革命与能源系统转型的内涵
二、 全球第三次能源革命特点及他国经验
三、 中国能源系统转型方向的选择
四、 中国能源系统转型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第五章  中国新能源产业战略定位研究
一、 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战略借鉴
二、 全球新能源产业价值链分布
三、 中国新能源产业战略分析
四、 中国新能源产业战略定位及行动
第六章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挑战与对策
一、 对中国光伏产业链的分析
二、 对中国光伏产业集群的分析
三、 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附录: 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国际国内龙头企业一览
第七章  基于产业链与产业集群视角的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研究
一、 中国风电产业链的构成
二、 中国风电产业链的发展历程
三、 中国风电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格局
四、 风电产业链主要环节的国际对标
五、 中国风电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六、 完善中国风电产业链的建议
七、 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国风电产业研究
第八章  中国生物质能产业链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 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趋势
二、 中国生物质能产业链建设现状
三、 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四、 优化中国生物质能产业链的对策建议
第九章  中国构建能源互联网的困境与出路
一、 构建能源互联网的重大意义
二、 能源互联网的内涵与特征
三、 国内外能源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四、 中国构建能源互联网的困境与挑战
五、 中国破解能源互联网困境的对策建议
第十章  中国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梳理
一、 全球新能源扶持政策借鉴
二、 中国新能源产业政策及演进
三、 新能源政策效果评估
四、 中国新能源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
五、 完善中国新能源政策的对策建议
第十一章  我国新能源立法、制度建设现状及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 发展现状: 中国新能源立法现状评估
二、 问题梳理: 中国新能源立法存在的困境
三、 他山之石: 发达国家新能源立法现状研究
四、 调整思路: 中国新能源立法与制度建设的方向
第十二章  中国新能源发展战略与新能源产业制度建设
一、 中国新能源战略: 能源安全+环境安全+产业安全
二、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334
三、 能源互联网的建设策略337
四、 新能源政策法律体系的完善338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