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为契机,以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为研究切入点,以产业竞争理论为依托,以产业优化升级为主线,借助“钻石模型”、SWOT分析模型、主成分分析模型等工具,在借鉴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究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实现路径,助力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为契机,以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为研究切入点,以产业竞争理论为依托,以产业优化升级为主线,借助“钻石模型”、SWOT分析模型、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模型、主成分分析模型等工具对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并在借鉴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究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实现路径,助力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11研究背景
装备制造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再生产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各制造工业的总称,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装备制造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等特点,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和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由于现代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世界装备制造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装备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全球化战略已成为各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不过,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世界经济竞争格局正处于深刻调整的关键时刻,发达国家通过“再工业化”和发展“低碳技术”,重新重视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各国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步伐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世界各国新一轮发展竞争的着力点之一,高端产业的转移步伐出现滞缓。
国家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纷纷聚焦装备制造业发展,对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先后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国发〔2011〕47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将装备制造业纳入新兴战略产业,从国家宏观层面提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原则、任务及政策,以进一步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在国际装备制造业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的同时,各地政府也纷纷抢占国际制造产业转移先机,提升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初步形成了“3+2”的承接区域格局,包括:三大传统承接区域,长三角承接区、珠三角承接区、环渤海承接区;两大新兴区域,东北承接区与中西部承接区。各大承接区为吸引国际产业转移,展开激烈的竞争。处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沈阳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于“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科技含量最高的IC(集成电路)装备制造业。2010年沈阳IC装备产业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集成电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沈阳正逐步成为中国具有较高影响力、较强产业优势的IC装备及基础部件基地,仅2014年上半年IC装备企业就实现产值12亿元,同比增长116%。苏州积极吸纳台资,以3000多家IT(信息技术)企业构筑规模实力较强、产业配套齐全的IT产业链,并成为全国IT产品最大的制造和出口基地,并力争成为世界IT产业最新产品和零部件的展示中心、采购中心与全球最新IT产业研发、制造、技术和发展趋势的发布中心、交流中心。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上海正全力以赴打造中国装备制造业新高地,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到2015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7000亿元,占整个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35%。同在长三角的浙江正积极重点培育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到2015年,销售收入在50亿元以上的力争达到50个,100亿元以上的达10家。2020年的目标则要实现50亿元和100亿元俱乐部的成员分别达到100家与50家。与此同时,珠三角的广东、西南的重庆、西北的陕西、中部的武汉,也纷纷提出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为契机,采用政府引导与企业推动相结合的方法,构思全面提升区域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蓝图。
近年来,山东装备制造业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发展,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重大技术装备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速。但是,山东装备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高端产品比重低、缺乏国际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等问题与不足,能耗高、污染重、附加值低、产业链短已严重制约山东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外需市场将持续萎缩,山东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产业格局中整体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不仅对山东装备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构成激烈竞争的影响,而且还将对已经形成优势的产品造成市场空间挤压,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将面临严峻挑战。山东省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时期,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和产业转型升级对装备制造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在国家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宏观调控利好政策作用下,山东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机遇。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山东装备制造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正确把握装备制造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综合竞争力已刻不容缓。
12研究意义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体现工业化水平、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加快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山东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既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也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山东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跨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装备制造业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扩大就业,不仅关系着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关乎着国防安全与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的强弱。
2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如果说经济总量的增长,山东省并不落后,而关键问题是传统产业比重高,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比重偏低,工业增加值率不高,这就表明山东省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处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变粗放型增长方式为集约化增长方式,必须从发展技术装备制造做起。只有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使大批先进技术装备立足于国内生产,实现本土化、国产化,才能大幅度降低装备价格,实现大规模更新落后装备,从而实现集约化增长方式,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智慧山东”建设。
3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
山东省与其他省市一样,在国家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等宏观政策调控下,面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进产业层次优化与升级的难题。装备制造业作为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产业,科技含量高,消耗资源相对较少,污染较低。发展装备制造业不仅能使山东省大量闲置的机械制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有助于化解钢铁、水泥、船舶、化工、轮胎等行业的困境,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强度,有助于强化能耗、环保、安全等标准的硬约束。
4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条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山东省已经完全进入世界市场。装备制造业是我国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动机、心脏,国际市场上产品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技术装备的竞争。生产装备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没有一流的技术装备,就难以保证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准,就会失去市场份额,继而被市场淘汰,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山东省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探讨了诸多问题:销往海内外的食品,能不能拥有更多名优商标和自主品牌;堆积如山的纸张,能不能转化为高档印刷品和精美包装;铺天盖地的布料,能不能变为服装、内饰和工艺品;多种多样的金属,能不能加工成各种特殊用材和金属制品;遍布各地的化工企业,能不能有一些转向生产精细产品;规模极大的建材工业,能不能提供更多的优质地板、高级陶瓷和卫生洁具;产量高达200万辆的汽车工业,能不能提高中高档乘用车的比例。要实现传统产业重新释放潜能,焕发生机,必须依赖于装备制造业技术的升级换代。
5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实施黄蓝“两区”建设与“一圈一带”建设的核心所在
山东省黄蓝“两区”建设过程中面临巨大的生态建设挑战与生态环境压力,通过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更新技术装备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污染排放量与资源消耗量,提高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一圈一带”发展战略即将省会济南及周边的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七市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与高素质劳动力富集地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武装,既形成集聚效应,又不失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在新的理念上形成战略上的突破,打造成为全省改革开放先行区、转型升级示范区、文化强省主导区与生态文明和谐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城市群经济圈。
1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评价与比较研究
国内学者对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评价与比较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多,其主要思路都是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进行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进行区域比较。杨华峰、申斌(2007),王章豹、孙陈(2007),赵忠华(2008),吴雷、陈伟(2009),赵金楼、李钊、刘家国(2009),郭巍、林汉川、付子墨(2011)等构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认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存在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差等制约因素,亟须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周志春(2009),王章豹、郝峰(2010),王军、王瑞(2011),和军、李绍东(2013)等构建区域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标进行实证研究,普遍认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优势行业主要集聚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山东半岛等区域,中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略高于西部地区,推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增长,需要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重要支撑。
2装备制造业成长的国家制造转型经验研究
装备制造业作为现代生产部门,具有特色鲜明的国家制造空间的集聚与扩散特征。王仁曾(2002)、裴长洪等(2002)、黄祖辉等(2002)、朱高峰等(2003)、刘平(2006)、张国宝(2008)、郭长义(2009)等的研究成果认为国家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本土高端装备制造业成长。陶良虎(2012)针对目前我国装备制造集群发展现状和未来20年世界装备制造集群发展趋势和转移规律,提出坚持以区域特色为基础、坚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坚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坚持以产业链条为纽带、坚持以配套服务为支撑五点建议措施推进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本地区域集聚化发展。
3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提升的机制设计与路径选择研究
中国装备制造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机制设计与路径选择缘自于中国装备制造业崛起的战略路径演化,实施引进来战略,以市场换技术,在“换”中促进装备工业高端化发展;实施自主开发战略,在经济国际化竞争中,以“竞”促进装备工业高端化发展。孙文祥、彭纪生、仲为国(2008)等认为成熟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有利于装备制造业成长,把国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级发展要素,可能是装备制造业成长的有效路径之一。齐殿伟(2009)、才国伟(2010)等将研发与人力资本交互作用,视为装备制造业成长的新路径。干春晖等(2011)积极寻求装备制造业本土发展道路,高粱(2011)、唐晓华等(2012)从国有与非国有发展角度实证了装备制造业成长的制度创新支持因素的决定性作用,环境管制既是传统装备制造业成长的死结,也是催生高端装备制造业成长的决定因素之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内装备制造业研究述评
1.3.2 国外装备制造业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2 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及发展态势
2.1.1 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及特征
2.1.2 装备制造业的分类
2.1.3 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发展新态势
2.2 产业竞争力理论
2.2.1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2.2.2 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2.2.3 计量分析理论
2.2.4 区域产业竞争力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山东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分析
3.1 山东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
3.1.1 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3.1.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1.3 自主创新不断增强
3.1.4 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3.2 山东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2.1 产业层次水平不高
3.2.2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3.2.3 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
3.3 山东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与不足的成因分析
3.3.1 信息化建设缓慢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不足并存
3.3.2 技术创新不足与人才结构失衡并存
3.3.3 政府职能不完善与政策体制不健全并存
3.4 本章小结
4 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定性分析
4.1 基于“钻石模型”的竞争力分析
4.1.1 生产要素分析
4.1.2 需求条件分析
4.1.3 相关支持性产业分析
4.1.4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分析
4.1.5 发展机会分析
4.1.6 政策环境分析
4.2 基于SWOT模型的竞争力分析
4.2.1 优势分析
4.2.2 劣势分析
4.2.3 机遇分析
4.2.4 挑战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比较优势分析
5.1 比较优势理论及方法
5.1.1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5.1.2 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法及应用
5.2 山东装备制造业分行业产业竞争力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5.2.1 金属制品业产业竞争力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5.2.2 通用设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5.2.3 专用设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5.2.4 汽车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5.2.5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5.2.6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5.2.7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5.2.8 仪器仪表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6.1 构建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6.1.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6.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1.3 评价方法的选取
6.2 主成分分析法引入
6.2.1 主成分分析法基本原理
6.2.2 应用软件介绍与评价分析的基本步骤
6.3 山东装备制造业分行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6.3.1 金属制品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6.3.2 通用设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6.3.3 专用设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6.3.4 汽车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6.3.5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6.3.6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6.3.7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6.3.8 仪器仪表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6.4 本章小结
7 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发展经验及借鉴
7.1 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经验
7.1.1 江苏多措并举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
7.1.2 广东“七小虎”布局先进装备制造业
7.1.3 上海打造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新高地
7.2 国外装备制造业发展经验
7.2.1 美国“再工业化”装备制造业重焕活力
7.2.2 德国工业4.0计划助力装备制造业高端发展
7.2.3 日本“科技立国”战略助推制造技术高端化
7.3 对山东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7.3.1 紧随产业革命趋势,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7.3.2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创造利于创新的体制与机制
7.3.3 关注中小企业发展,构建完善的系统配套体系
7.3.4 强化产学研合作,搭建装备制造产业生态联盟
7.4 本章小结
8 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8.1 推进山东装备制造业高端发展的指导思想
8.2 推进山东装备制造业高端发展的指导原则
8.2.1 坚持市场推动和政策引导相结合
8.2.2 坚持自主创新和开发合作相结合
8.2.3 坚持重点带动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8.2.4 坚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相结合
8.3 推进山东装备制造业高端发展的总体目标
8.3.1 产业发展规模跃上新台阶
8.3.2 产业集群建设再上新水平
8.3.3 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8.3.4 关键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8.4 推进山东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
8.4.1 夯实发展基础
8.4.2 转变发展方式
8.4.3 调整产业结构
8.4.4 优化产业布局
8.4.5 实施重大工程
8.5 提升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保障措施
8.5.1 建设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
8.5.2 完善装备制造企业行为,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
8.5.3 完善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创造和谐发展环境
8.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