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产业集群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46893
  • 作      者:
    麻昌港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产业集群研究》以空间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综合其他方法进行分析阐释。《产业集群研究》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文献综述,主要梳理产业集群的经典文献、近来的研究动态及集群的演化发展趋势;二是对空间经济学的脉络、分析方法、主要结论进行阐述;三是实证分析部分,包括第4章对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理论分析及其指标体系构建和实证分析;第5章是对产业集群的效应进行分析,包括产业集群的网络倍增效应、就业效应、区域效应、智溢效应及规模效应;第6、7章是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第8章则是论述产业机构密度和产业集群的关系;四是对产业集群的政策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产业集群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产业集群研究》:
  第1章 绪论
  1.1 产业集群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1.1.1 产业集群的研究背景
  近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和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许多传统经济运行方式。首先,交通运输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降低了区位垄断的重要性;其次,国际金融市场自由化降低了资本流通的障碍;最后,标准化生产减少了对工人特殊技能的依赖。这些因素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战略和销售战略提供了极为便利的理性选择,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和营销管理模式全球化现象极大地引起了专家学者的研究兴趣。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不断推进,生产活动全球化的状况并没有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均衡,反而使相关生产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程度更强了,从而使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不均衡的状态。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区域之间也常常出现此荣彼衰,此进彼滞的现象,区域内主体之间的经济依赖超越了地方自然禀赋而成为了决定区域产业活力的关键。在全球经济衰退的20世纪80年代,第三意大利
  相对于以大型企业为主的发达的北部核心地区(“第一意大利”)以及不发达的南部地区(“第二意大利”)而言,所谓的“第三意大利”就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比较发达的地区。、美国硅谷等地区的崛起成为了万人瞩目的亮点,这些地区不断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与资源,形成了强劲的集中趋势。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较强的经济活力和较高的就业水平,居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这些地区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使其他区域争相效仿,并将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典范,从而激起了专家学者更大的研究热情。
  这些地区为什么会获得如此大的成功呢?因为其拥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又往往表现在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上,大量相关企业空间集聚所形成的地方化的产业氛围是其他区域最难模仿的,但可以从各种角度对这种空间集聚优势加以分析。
  第一,从主流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产业集聚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分工和生产的灵活性。
  第二,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相互靠近不断提高了交往的密度,逐渐形成了一种难以用经济衡量的诚信积蓄,从而降低了社会交往成本和交易费用。
  第三,从信息加工和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相关企业集聚可以促进专业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思维的扩散,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流和传播更容易激发新思想、新方法。这些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的新方法的应用,不断促进着本地区的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使得新产业和新产品不断涌现。
  总之,富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聚现象成了区域发展的重要议题,尽管经济全球化使全球产业分布的现实格局变得丰富多彩,但是区域内部的本地化的因素使区域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突显出来,使地方性的产业聚群一旦产生便得以持续不断的发展。
  1.1.2 产业集群的研究对象
  本书研究的中心是产业集群的现象和规律,而不是产业集聚的现象,尽管两者存在着难以割舍的关系,但毕竟又是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为了对产业集群发展程度进行准确的识别,本书明确地提出了产业群聚度的概念,以区别于通常所说的产业集聚度。从第4章开始,各章分别对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集群效应(包括集群的区域效应、产业链网络倍增效应、就业效应、智溢效应以及规模效应等)、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状况、产业机构密度和产业群聚度的关系、产业集聚和自由贸易的关系以及集群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1.1.3 产业集群的研究意义
  1.产业集群的理论意义
  近年来,产业集群理论(industrial cluster)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界研究的重点。集群理论之所以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主要原因是,集群理论突破了传统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形成了独特的中观经济学视角,把区域看作一个整体,特别是把公司和产业看作一个系统,注重区域发展、区域创新、区域竞争、区域网络等,同时,集群理论的研究进展对于提升区域和国家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多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也具有多方面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集群现象在发达国家已相当普遍,如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台湾新竹和印度班加罗尔的IT产业集群、意大利的皮革业和时装业产业集群等。我国的产业集群在近十几年来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如广东的电子信息产业、福建的服饰和鞋业、江苏的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在解答集群现象产生的原因方面,传统理论显得十分苍白。
  首先,按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原理,世界各国的要素会在地理上均匀分布而不是集中,可交易的货物或劳务区位具有同质性,正如迈克尔    波特(2002)所说“更为开放的全球市场和更加快捷的交通运输与通信系统应当削弱地理位置在竞争中的作用。毕竟,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通过运用全球市场和互联网络,可以从遥远的地方有效地获取任何资源,因而,从根本上说,地理位置不再是竞争优势的来源”
  迈克尔    波特.2002.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02)。。然而,为什么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往往在某些区域会群聚在一起呢?为什么仍然有许多企业愿意继续进驻设立企业成本很高的硅谷呢?
  其次,按传统的区域经济理论,产业应在要素禀赋丰富的地方聚集,但现实中许多产业集群的出现并不一定以要素禀赋为基础。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集群优势会随着聚集企业的增加而导致要素价格的上升、投入成本的增加而削弱。但许多情况表明,在一定规模内,集群内企业越多,产业规模越宏大,企业的正外部性越强,对新企业也就越有吸引力,硅谷的例子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规模经济概念,中小企业是不可能实现规模经济的,而现实中产业集群内部的中小企业却同样能实现总体规模经济,如江浙一带的中小企业集群。这表明,新古典经济学的规模经济概念属于技术意义上的规模,实质上只是比较静态意义上的单个企业内部的技术经济规模,它在理论上的缺陷是未能将外部性和空间因素考虑进去。若将这两个因素考虑进去,规模经济有两种类型,即单个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和空间意义上的外部聚集规模经济。从这一新的理论视角看,中小企业同样可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好处
  池仁勇.2001.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条件与特征.外国经济与管理,(08)。。
  2.研究产业集群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山东、河北等东部地区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专业化区域,这种集群化发展的趋势逐渐从东部一直波及西部的部分地区,如广西、云南、四川等,可见,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已相当普遍。但在这些产业区中,仍然存在如集群不经济(以造假产业集群为典型)、国有企业集中地区如何形成集群、怎样实现已有集群的扩张与升级等问题,此类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实践的探索,也需要发挥理论研究的抽象与前瞻思维为其提供依据并进行方向性指导。同时,通过开展集群研究,既可以发现国外集群发展的轨迹,又可以揭示和总结中国特色的集群发展规律和经验,从而为我国未形成集群的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提供借鉴和理论的启示。另外,开展集群研究还将有利于我国各地区治理过度竞争与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也就是说,集群研究将为提升区域经济运行效率,增强区域竞争力作出十分重要的理论贡献。
  总之,集群理论和集群政策的发展思路及发展政策,对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布局分散,产业层次低。因此,依据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我国产业集群的一般规律,促进我国产业集群的成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然而,国内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依然处于探索性的研究阶段,主要问题是缺乏适合于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缺乏为建立此体系所需要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本书在提供新理论的同时,更是做出了十分详尽的实证分析,目的就在于为我国的产业集群理论和集群政策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3.产业集群研究的全球意义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近几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十分理想,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对世界GDP的贡献率方面甚至超过了美国,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越来越紧密。在1500年以来,从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来看,可以得知,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新型大国,不断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因此,对中国经济的研究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世界经济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还处在成长阶段,诸多因素导致了中国经济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问题,特别是在面对五年保护期结束之后所带来的国外大型跨国企业强烈的竞争冲击,我国的许多企业显得底气不足,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因此,如何形成我国的国家竞争优势就成了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而根据迈克尔    波特的钻石理论,一个国家要想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就必须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集群的组合,依靠这些集群组合才能在国际经济的大舞台上获取持续不断的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中国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直接提升了中国国际竞争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高速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中国产业集群的研究也就成为了世界经济研究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产业集群的理论创新、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2.1 产业集群的理论创新
  本书在经典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实现了诸多方面的创新,总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综合别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二是在原有理论基础上的重大拓展。
  第一,明确提出了完整的“5S”产业集群社会化服务体系,这“5S” 即区域公共服务体系(section public service system)、中介服务机构(service organization of agency)、专业市场体系(specialtymarket system)、自律性行业协会(selfdiscipline industry association)和社会保障体系(social security system)。
  第二,在产业集聚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概念到度量的完整的产业群聚度理论,并明确指出了两种理论的区别,而且还从实证方面分析说明两者存在的区别和联系,此外,还对产业利润率和产业群聚度的关系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第三,以空间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对产业集群的相关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对空间经济学的局部溢出模型的基本结论进行实证分析。
  1.2.2 产业集群的研究方法
  本书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数学推理和一般描述相结合,并大量运用了综合法、分析法、对比法、举证法等思维工具,使得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显得十分灵活还综合运用了各种分析工具(包括截面数据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线性非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工具、计量工具以及数学工具),具体表现如下。
  一方面,分析问题由简入深层层剖析,如先从截面数据入手,再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另一方面,灵活处理具体的问题。例如,在分析产业利润率和产业群聚度时,开始找不到规律,后来采用了排列分组分析法和引入负相关性的方法来处理,便得到了产业群聚度和产业利润率存在负相关性的规律。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产业集群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1.1.1 产业集群的研究背景
1.1.2 产业集群的研究对象
1.1.3 产业集群的研究意义
1.2 产业集群的理论创新、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2.1 产业集群的理论创新
1.2.2 产业集群的研究方法
1.2.3 产业集群的研究思路

第2章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2.1 产业集群的涵义
2.1.1 产业集群的概念
2.1.2 产业集群的特点概述
2.1.3 产业集群的类型
2.2 产业集群理论发展综述
2.2.1 经典文献综述
2.2.2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进展
2.2.3 国内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进展
2.2.4 产业集聚度理论综述
2.3 集群演化模式和趋势
2.3.1 集群演化因素分析
2.3.2 产业集群的演化模式
2.3.3 五种演化模式的对比研究
2.3.4 卢业集群演化发展的趋势
2.4 产业群聚度的测定:CES测度法

第3章 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空间经济学
3.1 空间经济学理论基础
3.1.1 早期的区位理论
3.1.2 传统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3.1.3 新兴的空间经济学理论493.2 局部溢出模型
3.2.1 局部溢出模型的基本假设
3.2.2 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3.2.3 局部溢出模型的战斧图
3.2.4 局部溢出模型的基本特征
3.2.5 局部溢出模型新的含义
3.3 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
3.3.1 资本增长率
3.3.2 经济增长率和国民收入地区分配
3.4 -个实证研究:白由贸易和产业集聚及其区位分布变动
3.4.1 模型假设
3.4.2 实证分析
3.4.3 验证结果与稳定性检验
3.4.4 计量结果的经济学分析
3.4.5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4章 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评价
4.1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指标选取的理论依据
4.2 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选取
4.3 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实证分析:以崇左市为例
4.4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5章 产业集群的效应分析
5.1 集群效应的涵义、种类、原因及其指标体泵的构建
5.1.1 集群效应的种类
5.1.2 影响集群效应的因素
5.1.3 集群效应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集群区域效应分析:以桂西南资源富集区糖业集群为例
5.2.1 产业集群的区域效应分析
5.2.2 崇左市糖业集群区域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5.2.3 资源富集区糖业集群发挥区域经济效应存在的问题
5.2.4 增强桂西南资源富集区糖业集群区域效应的措施
5.3 集群就业效应分析:以桂西南资源富集区产业集群为例
5.3.1 资源富集产业集群的含义及其特征
5.3.2 集群就业效应分析
5.3.3 资源富集产业集群的就业效应指标
5.3.4 桂西南资源富集产业集群的就业效应实证分析
5.3.5 桂西南糖业集群的就业集中度和就业区位商分析
5.3.6 提高桂西南资源富集产业集群的就业水平的对策
5.4 集群智溢效应分析:以桂西南资源富集区产业集群为例
5.4.1 资源富集产业集群的内涵
5.4.2 资源富集产业集群的智溢效应和特征
5.4.3 资源富集产业集群智溢效应的特殊性和传导机制
5.4.4 桂西南资源富集产业集群智溢效应实证分析
5.4.5 提高桂西南资源富集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对策
5.5 集群规模效益分析:以桂西南资源富集区产业集群为例
5.5.1 “资源诅咒”和资源富集区产业集群的内涵
5.5.2 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
5.5.3 规模效益指标体系的设计
5.5.4 集群规模效益实证分析
5.5.5 桂西南资源富集区糖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
5.5.6 集群发展措施
5.6 基于集群视角的产业链网络倍增效应
5.6.1 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关系
5.6.2 广义严业链的定义
5.6.3 产业链长度和产业群聚度的关系
5.6.4 乘数效应和倍增效应
5.6.5 产业链的关联结构和网络倍增效应公式
5.6.6 产业链的关联方式
5.6.7 产业链网络倍增效应原理的应用

第6章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截面数据分析
6.1 数据来源和相关说明
6.2 产业群聚度和产业集聚度的差异
6.3 产业群聚度的地区差别
6.4 小结

第7章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时间序列分析
7.1 a=1,p=o,行业之间相对群聚度分析
7.1.1 1998~2005年我国37个工业行业群聚度变动状况分析
7.1.2 产业群聚度和工业行业收入分析
7.2 a=1,p=1,以上海地区为例的产业群聚度分析
7.2.1 上海地区2000——2005年34个行业的产业群聚度变动状况
7.2.2 上海地区1999——2006年制造业产业群聚度和工业总产值的变动关系
7.3 产业利润率和产业群聚度
7.4 小结

第8章 产业机构密度和产业群聚度分析
8.1 产业机构密度的定义
8.2 与机构密度相关的研究综述
8.3 产业机构密度的截面数据分析
8.3.1 不同类型企业的机构密度
8.3.2 全国各地区的机构密度
8.3.3 东、中、西部15个地区各行业的产业机构密度的标准差
8.3.4 产业机构密度和人均产值、人均资本存量以及产业效能的关系
8.3.5 产业机构密度和利润率
8.3.6 小结
8.4 机构密度的时间序列分析
8.4.1 香港地区1981~2001年制造业机构密度的变动状况
8.5 机构密度和产业群聚度的截面数据分析
8.5.1 不同类型企业的产业机构密度和产业群聚度
8.5.2 全国工业各行业的平均群聚度和机构密度
8.6 机构密度和产业群聚度的对间序列分析
8.6.1 产业机构密度和产业群聚度的规律
8.6.2 全国制造业与电子、电脑及通信业产业群聚度和产业机构密度
8.5.3 小结

第9章 “5S”产业集群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9.1 产业集群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9.2 产业集群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9.2.1 产业集群的区域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9.2.2 产业集群的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
9.2.3 产业集群的专业市场体系的培育和构建
9.2.4 产业集群的自律性行业协会的创设
9.2.5 产业集群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架
9.3 小结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