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分析(2015)
2015年,受严峻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影响,长三角地区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速不同程度下滑,区域经济延续下行走势,但是,各省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培育经济新动能,取得积极成效。全年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单位经济效率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稳步升级,服务业和部分新兴产业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总体来看,2015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增长均达到或高于年初预期,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 2015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概况分析
2015年,长三角地区经济总体延续下行走势,但年度内运行比较平稳;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占全国的比重有所回升;经济效率不断提高,单位面积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稳步增长。
1.经济增速继续走低,但年度内运行比较平稳
2015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速进一步降低。全年三省一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8%,较上年下滑0.1个百分点,但降幅较上年收窄。与全国比较,2015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速仍呈领先优势,较全国经济增速高1.1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长三角地区经济呈现逐年下行走势,2015年增速较“十一五”期末降低4.4个百分点,降幅高于全国;但“十二五”时期长三角地区年均经济增速达到9%,高于全国,总体仍实现了较快增长。
分地区来看,2015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增速“一升三降”。其中,浙江省经济增速相对上年回升0.4个百分点,其他三省市经济增速相对上年不同程度下滑。横向比较,安徽省经济增速最高,上海市最低,省际之间增速差距缩小,安徽、江苏、浙江三省经济增速高于全国,上海市与全国持平。纵向比较,“十二五”时期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增速均呈现下行走势,增速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安徽省,年均降幅超过1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年均经济增速,安徽省最高,达到10.8%,江苏省第二,为9.6%,浙江省和上海市分别增长8.2%和7.5%。
从年度内发展情况来看,2015年,长三角地区经济运行比较平稳。季度之间增速主要在0.1—0.2个百分点左右变动,最大幅度为0.3个百分点,未出现大幅波动。年末增速与年初比较,图22015年1—4季度长三角各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变化浙江略有回落,其他三省市微弱上升。
2.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占全国的比重小幅回升
2015年,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全年三省一市地区生产总值再上新台阶,接近16万亿元,较上年增加1万亿元以上,较“十一五”期末增加6万亿元以上。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为23.6%,较上年比重提高0.1个百分点,较“十一五”期末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总体来看,长三角三省一市以占全国约3.6%的土地面积,集聚了全国约16.1%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国约23.6%的地区生产总值,是支撑和引领我国发展的经济核心区。
分地区来看, 2015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再跨万亿元台阶,突破7万亿元,稳居长三角地区首位,我国大陆省级行政区第二位;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2万亿元,居长三角地区第二位,我国大陆省级行政区第四位;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接近2.5万亿元,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2万亿元。2015年,长三角各省市经济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江苏省最高,达到10.4%,浙江省第二,为6.3%,上海市和安徽省分别为3.7%和3.3%;与“十一五”期末比较,上海市和浙江省比重略有下降,江苏和安徽两省比重有所提高。
3.经济效率不断提高,单位产值实现稳步增长
2015年,长三角地区经济效率稳步提升,三省一市人均生产总值约7.6万元,较全国平均水平高约2.7万元,较“十一五”期末高约2.5万元。省际比较,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明显领先于其他省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分别达到8.8万元和7.8万元,三省市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我国省级行政区前列;安徽省人均生产总值约3.6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二五”时期,长三角三省一市人均生产总值逐年稳步上升。2015年与“十一五”期末比较,江苏省人均生产总值增加3.5万元以上,上海和浙江分别增加2.7万元与2.6万元,安徽省增加1.5万元。
2015年,长三角地区单位土地面积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进一步提高。2015年年末,三省一市每平方公里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500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多,较上年增长290多万元/平方公里,较“十一五”期末提高1700多万元/平方公里。横向比较,2015年,上海市地均生产总值超过39000万元/平方公里,明显领先于其他省市;江苏省超过6800万元/平方公里;浙江省超过4200万元/平方公里;安徽省超过1500万元/平方公里,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 2015年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工业景气度下滑,长三角各省市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险和低效益的落后产能,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提升,“四新经济”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产业结构稳步升级。
1.产业结构稳步升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增强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的转变,长三角地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推动力度,产业结构稳步升级。2015年,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相对于“十一五”期末上升6个多百分点,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型转变。分地区来看,上海市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达到67.8%,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更为明显;江苏、浙江两省产业结构相近,均为“三二一”型结构,但二、三产业比重比较接近,其中江苏省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安徽省仍是比较明显的“二三一”型产业结构,但相对于“十一五”期末,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提升。
从三次产业增长情况来看,2015年,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1.1%,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5.9%,低于区域经济增速,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5%,高于其他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升。
分地区比较,第一产业上海市负增长,其他三省低速增长;第二产业安徽、江苏两省增速较高,上海市低速增长,浙江省处于中间水平。
2.传统产业优势弱化,部分工业行业增速下滑
受需求不振、产能过剩、成本上升及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等多种因素影响,长三角地区传统产业优势弱化,一些传统支柱行业景气度下滑,2015年,工业产销主要指标低速增长或负增长。
从工业化阶段来看,上海市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转型阶段,工业投资负增长,结构转变和工业下滑的特征最明显。2015年,上海市工业增加值增长0.5%,工业总产值下降0.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下降0.8%。工业6个重点行业工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0.2%,其中电子信息产品、汽车、精品钢材三大制造业不同程度负增长,成套设备、生物医药、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三大制造业不同程度增长,但增速均低于服务业。
江苏省和浙江省主要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投资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工业经济总体运行情况较好。2015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1个行业产值增长;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4%,38个工业行业中28个行业增加值增长。但是,2015年,江苏省和浙江省工业增加值增速均低于上年,工业经济增长放缓,一些主要指标增速下滑。例如,江苏省工业产品销售率下降0.3个百分点,浙江省工业销售产值仅增长0.2%,出口交货值下降3.7%,年末企业亏损面达14.5%。安徽省主要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发展阶段,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工业经济增速较高。2015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7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等一些行业增速达到两位数以上。但是,安徽省工业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3个行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亏损状况加剧,煤电、石化、钢铁等部分重点领域大型企业产值下滑较明显。
3.新兴产业总体向好,但地区和行业差异较大
2015年,长三角地区新兴产业总体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在区域经济中的促进作用提升,但地区和行业之间发展情况差异较大。
上海市加快培育“四新经济”,2015年解决“四新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29项,制定了推进“互联网”行动方案,85家“四新经济”创新基地挂牌,机器人、3D打印、车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部分增加值比上年下降0.1%,但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7%。
江苏省2015年制定并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实施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一批重大工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实施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集成应用、关键材料升级换代等15个重大工程和28个重点专项。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5万亿元,增长10.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9.4%。
浙江省突出创新驱动,2015年在机器人、纯电动汽车等领域新建36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出台加快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创业创新的实施意见,对新兴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
安徽省启动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增长17.6%,明显高于工业增速和区域经济增速,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2.4%。分产业来看,七大产业全部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快速增长。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产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节能环保和生物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