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历史不糊涂:从唐朝风云人物揭秘中国政治传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63777
  • 作      者:
    李拯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京东特别定制限量历史人物扑克牌!

  ★ 从14个风云人物观一代盛唐的兴起与衰落

  ★ 看古代王侯将相如何玩转深奥莫测的官场厚黑学

  ★ 内封原创精美漫画人物书签,一句话帮你读尽他们的一生

  ★ 著名学者李辉、杨光斌、雷颐联名倾力推荐

展开
作者简介

  李拯,一位“80后”思考者,对人类一切门类的文明成果充满好奇。从科学到人文,从华中科技大学到中国人民大学,砥砺思想是不变的初心,致力于把爱智求真的理性与悲天悯人的情怀熔于一炉。熟读多部史书,常读《资治通鉴》,尤爱盛唐风采,钟情于时间流变中不变的哲理,善于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析历史。回望唐朝风云人物,是为了揭示中国政治传统,获得思想的力量。时间终将老去,唯有思想不朽。现供职于人民日报社评论部。


展开
内容介绍

  历史有用,当它警示当下的时候;历史有趣,当它让你琢磨不透的时候。

  李世民一代雄主,竟然摆不平几个争宠的儿子?武则天打败了所有的敌人,最后竟然输给了无形的文化?李隆基前半生英明神武,后半生为何自暴自弃了?而那个叫嚣着“冲天香阵透长安”的黄巢,都打下了长安城,最后还是让手下的朱温当了皇帝。唐朝风云人物,每个人的命运都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也都充满了让人看不懂的悖论。

  人生属于他们,但是命运却掌握在历史这位法官手上。历史拿起的法锤就是治乱兴替的循环机制,它逍遥于寰宇之上,对人间的行为了然于心,这些帝王将相们稍有懈怠,它就会以改朝换代的代价来施以惩罚。历史不糊涂,任何人都别想蒙混过关。

  这就有了一个深沉的叩问:古代中国为什么会陷入治乱兴替的自我循环?这本《历史不糊涂》将从儒家思想、皇帝权力、官僚政治、既得利益与利益集团等多个角度,绘制成一幅中国政治传统的“认知地图”,再现古代中国制度衰败的真实过程,并揭示“历史周期律”的深层原因。这将是一场有趣有料的头脑风暴,关乎历史,更关乎我们所处的现在与即将抵达的未来。


展开
精彩书评

  研究政治学的李拯,在对唐代人物的叙述时,自始至终贯穿着难得的冷静思考。他显然是在有意识摆脱传奇的轨道,让更深层次的政治学思考,融入历史研究之中。

  ——著名作家 李辉


  读《历史不糊涂》给我很大的感受是,作者能把读者很快就带入了千年前的“现场”,和唐代的那些人物一道品味着“此情此景”,共度“此时此刻”。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杨光斌


  这是一部年轻人透视历史人物的力作,锋芒锐利,给人启发。

  ——著名历史学家 雷颐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李密:“预言自我实现”的魔咒

  李密的一生就像流星划过夜空,骤然照亮了无边的黑暗,但正当这些许光亮给人带来希望时,却在顷刻间归于沉寂。在隋末唐初起义的诸侯中,李密首倡大义、引领风气。然而,李密似乎也只是历史的报幕员,就像陈胜、吴广只是为刘邦、项羽鸣锣开道一样,为后来者搭建起“逐鹿中原”的舞台。

  在“诸神之战”的黄昏,李密曾被寄予拨乱反正的厚望,他征服的领地曾东至大海,南至江淮,在诸侯中独占鳌头;而从“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的角度,他的麾下更是济济多士、群英荟萃,例如秦叔宝、单雄信、程咬金、王伯当、徐世勣等人都是勇冠三军、天下驰名的英雄好汉,尤其从秦叔宝、程咬金、徐世勣后来辅佐李世民荡平天下的事迹就足以说明李密麾下人才之盛。但是,占据地利人和的李密,为何不能完成削平群雄、定于一尊的事业?

  老子把“不敢为天下先”当作“三宝”之一,李密的失败似乎应验了这条权谋学的经典语录。然而,如果仔细审视李密旋起旋灭的曲折人生,他的成功、得意、失败,又远非权谋或厚黑所能解释。当他振臂一呼、天下响应之时,他所利用的政治资源来自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隐秘传统,即上至天子、下迄庶民都深信不疑的“图谶”之学;当他损兵折将、进退失据之际,促使他投靠李唐并因此坠入失败深渊的原因,则揭示出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心照不宣却从未捅破的秘密,即君臣之间并非如同股肱手足,而是往往处于利益的对立面。用现代的话说,员工与老板的利益并不一致。

  “预言能够自我实现”。童谣或图谶所蕴含的神奇力量,其根源都在这句话之中。李密本是名门之后,曾祖父是北周的太师——魏国公李弼,父亲是隋朝的上柱国——蒲山郡公李宽。家庭出身高贵并不是李密笼络人心的最大优势。在群雄间能够一呼百应的根本原因则是李密故意将自己解释为“应在图谶”的真龙天子。隋朝末年,天下群盗蜂起,江山风雨飘摇,而在易代之际,人们总是相信图谶能够揭示出未来的重大变革。在当时,几乎所有的图谶都说,李氏将取代杨氏坐拥天下。李密正是在这一点大做文章,在思想舆论上争取人心,让人们相信他就是图谶所预言的救世主。预言的魔力,把李密送上了人生的巅峰。

  然而,虚无缥缈的图谶之学,毕竟敌不过坚硬的权力法则。在被王世充逼退洛阳之后,李密跌入了人生的低谷,但他并未输得血本无归。部将徐世勣仍然统领着黎阳,王伯当还占据着河阳,即便是兵败之后,他还有两万多人的散兵游勇。人生足可以东山

  再起、卷土重来,不至于一战成擒。就在这时,李密遇到了中国历史上很多英雄人物都曾面临的问题:他作为“主公”想要卷土重来,而部属却想投靠李唐。利益诉求的对立,在这时以命悬一线的方式呈现出来。

  然而,李密在应该坚强的时候软弱了,在应该决断的时候犹豫了,以至于他最终被部属的私利捆绑,走上了投靠李唐的不归路。李密或许会死不瞑目:为什么投降不符合他的利益,却符合部属的或者说“官僚集团”的利益?

  初次革命的失败

  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有一个不同凡响的少年时期,李密也在少年时就初露峥嵘、与众不同。由于蒙承祖荫,李密被选拔到皇宫里面做侍卫,年纪轻轻就混到了皇帝身边,前途可谓一片光明。但隋炀帝杨广只见了他一次,私下就对宇文述说:“个小儿视瞻异常,勿令宿卫!”杨广初睹其面便产生了某种不祥之兆,这个细节更像日后李密举兵反隋的隐喻。

  宇文述只好煞费苦心地对李密说了一番劝退的客气话。换作别人,或许会为失去工作而哭哭啼啼,但李密却表现得识度不凡,“大喜,因谢病,专以读书为事”。因此才有了“牛角挂书”的千古佳话。有一次,李密骑着一头黄牛,将《汉书》一帙挂于牛角上,一手捉牛虱子,一手翻书阅读。茫茫天地间,一个少年不为路边的樱红柳绿所扰,亦不为踢踢踏踏的牛蹄声所动,悠然自得地沉浸于阅读的精神世界里,这幅画面对读书人具有不可思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被打动的人中间就包括在路上偶遇李密的隋朝尚书令杨素。于是杨素按辔追上李密,好奇地问道:“何处书生,耽学若此?”李密自然认识名重天下的杨素,于是下牛再拜,自言姓名,杨素与语大悦,愈益奇之。吊诡的是,李密读的恰是《项羽传》,这似乎也暗示着他会像项羽一样骤起骤落。

  杨素是历事两朝的勋臣宿将,不仅战功卓著,而且是经营政治的高手,当时在位的皇帝杨广,就是在他的力挺和密谋下,挫败原来的太子杨勇而登上皇位。通过扶持器重自己的皇帝,来保证自己的权势能够代际传承,杨素对子女的安排真可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杨素看重李密,一方面说明李密确实是人中龙凤,另一方面也有杨素自己的私心作祟,那就是为子孙后代笼络李密。杨素对儿子杨玄感等人说:“吾观李密识度,汝等不及。”于是,杨玄感倾心结纳,与李密情好日笃。

  按照杨素的设计,杨玄感继承父爵,而李密正可作为杨玄感的幕后智囊,以此确保杨家富贵长久。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完全与期望背道而驰,杨素已经位极人臣,他儿子杨玄感站在这样的起点,如果还想有什么人生抱负的话,再往上走就只能当皇帝了。而杨玄感恰恰就有此狼子野心,他的志向不是守住父业,而是在此基础上夺取皇位、窃取天下。杨玄感与李密,两位职业革命家就这样走在了一起。从此,天下再无宁日。

  公元613年,也就是大业九年,隋炀帝第二次东征高丽,杨玄感受命“于黎阳监运”。当此之时,天下骚动,按捺不住的杨玄感终于决定起兵,并立刻派人把李密接了过来。李密为杨玄感献出了三条计策,上策是直接占领蓟县,截断隋炀帝的退路,使隋炀帝进无所攻、退无所守;中策是西入长安,占据隋炀帝的巢穴,以此号令天下;下策是攻打洛阳,“顿坚城之下,胜负殊未可知”。这三条计策,既展现出掌控全局的战略能力,也表现出不择手段的心狠手辣,尤其是心狠手辣这一点,既成就了李密的辉煌,也将摧毁所有的繁花。没想到,杨玄感对前两条计策嗤之以鼻,说:“公之下计,乃上策也。”但一切正如李密所料,洛阳鏖战,进有坚城阻隔,退有官军夹击,杨玄感旋即以失败而告终。革命失败,元恶既诛,胁从被罪,李密难以独善其身,也被官军抓捕了。

  但职业革命家向来都有金蝉脱壳的办法,他用金子贿赂执行任务的官差,因此成功出逃。跨出这一步,就意味着他与朝廷彻底一刀两断,从庙堂之高走向江湖之远,走向广阔的天地、苍茫的云野和陌生的人群。革命进入低潮,革命家的人生也陷入低谷。李密开始进入漫无目的的流亡岁月,他先是投靠平原的黑社会,在遇冷后又前往淮阳,隐姓埋名、聚徒教授。而在这段郁郁不得志的时间里,李密常常诗书遣怀:“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时来运转之际,市井徒、刀笔吏、屠狗辈都能千古留名,何况于我?李密满身都在蓄积能量,就像千年火山在伺机喷发。

  很快,机会就会来敲门了。翟让、王伯当、徐世勣、秦叔宝、程咬金等绿林好汉正啸聚山林,这群乌合之众,缺少一位能将众人力量组织起来的领袖,一种将黑帮团伙转变为军事集团的革命理论,更需要一张能激发信念、为所有人指明奋斗方向的未来蓝图。这一切,似乎都等待着李密的粉墨登场,等待着李密画龙点睛的关键一笔。

  从隐姓埋名到峰回路转

  乌合之众与政治集团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只是亡命之徒的松散结合,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也缺少严密的组织体系;而后者不仅具有鲜明的政治蓝图和奋斗目标,而且有制度化的组织架构和决策体系。尽管如此,二者却完全可以表现为相同的“肉身”。同样是啸聚山林的绿林好汉,翟让为首,就是乌合之众;李密为首,则为政治集团。

  这就像马克斯·韦伯笔下的“超凡魅力型领袖”,李密恰好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一个政治领袖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或许言人人殊、莫衷一是,但是有一点共识,那就是政治领袖应该描绘未来蓝图,并将这种蓝图灌输给普通人,成为其理想信念,使他们自觉为之不懈奋斗。而李密恰恰就是规划未来蓝图的高手,他既有预言家的高瞻远瞩,也有演讲家的煽动能力,不仅善于用美好的蓝图打动人心,而且能以激情洋溢的话语取信于人。

  显然,翟让等人啸聚山林,可以说是有了一个政治集团应有的“肉身”,但是他们只知道打家劫舍、锄强扶弱,并没有远大的目标,因此,也可以说是没有灵魂、没有方向;而李密虽然独自一人,但是脑袋里面却装着纵横四海、经略天下的理论和蓝图,他只是缺少一个实现战略构想的现实载体。可以说,翟让等绿林好汉需要一个战略蓝图,而李密则需要一支现成的军队,如果双方真能完成“肉身”与“灵魂”的结合,那岂不是要摇身一变成为极具实力的政治集团?而事情的发展,正朝着这个方向不断靠近。

  李密在淮阳又遭到举报,于是再次逃到东郡,听说当地的贼帅翟让“聚党万余人”,于是前往投靠。翟让这边有人知道李密是杨玄感的亡将,于是劝翟让秘密将其杀害,翟让遂将李密囚禁起来。然而,最冰冷的绝望,往往能激发最热烈的激情,李密在临近鬼门关时,将其煽动能力发挥到极致,他通过贼将王伯当向翟让献计,“当今主昏于上,人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方乃巡游扬、越,委弃京都,此亦刘、项奋起之会”。意思是说,现在皇帝昏庸、民怨沸腾,从外部形势看,东征高丽拖垮了精锐部队,也断绝了与突厥的和亲,隋朝已经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从内部形势看,隋炀帝竟在这时巡游扬州,这正是起义的好机会!于是,一幅逐鹿中原的蓝图就印在翟让心中,让这个只知打家劫舍的莽汉怦然心动。接下来,李密顺水推舟说道,“以足下之雄才大略,士马精勇,席卷二京,诛灭暴虐,则隋氏之不足亡也”。这是以“席卷二京”的未来预期来引诱翟让心中躁动的野心与渴望。果然,一言之下,翟让不仅不再把李密当作朝廷的通缉罪犯看待,而且“深加敬慕,遽释之”。

  接下来,李密就开始用系统的革命理论和战略部署来改造这群乌合之众。他深知现在聚众为盗、自给自足固然没有问题,但如果想要成大事、谋大业,就必须要获得自己的土地、财政与源源不断的人才。于是,李密为翟让规划出第一步战略部署:“未若直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勇马肥,然后与人争利”。也就是说先占据荥阳,获得一个革命根据地,然后再深根固本、以图天下。有目标、有蓝图、有部署,起于草莽之间的翟让等人哪里想过在打家劫舍之外,还有这么宏伟壮丽的事业,在落草为寇之外,还有跻身王侯将相的美好未来?

  而李密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书生,他在规划蓝图之后,更能亲自领军上阵杀敌,将蓝图变为现实。荥阳通守张须陀骁勇善战,曾经大败翟让,这让翟让一直心有余悸。于是,攻打荥阳时,听说张须陀率兵来战,翟让竟“大惧,将远避之”。李密这时便向这些绿林好汉展示出智慧谋略比单纯的暴力更能克敌制胜。他对翟让说:“须陀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而擒之。”于是自己分兵设伏于树林间,让翟让假装战败撤退,等张须陀趁势追来,李密则绕到敌军身后,翟让亦当其前,前后夹击,“大破之,遂斩须陀于阵”。夺取荥阳,既证明了李密战略部署的正确性,也向众人展示了其有勇有谋的人格魅力。而李密“躬服俭素,所得金宝皆颁赐麾下”,大得人心,这些都为李密取代翟让埋下伏笔。

  ……


展开
目录

推荐序一 历史是镜子,更是追问

推荐序二 文明基因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根本

前 言 时间的力量

第一章 李密:“预言自我实现”的魔咒

第二章 李世民:寻找合法性的失败

第三章长孙无忌:权力与安全感的悖论

第四章 徐世勣:“道德理想国”的虚伪表演

第五章 武则天:时间进程的“一个断点”

第六章 李隆基:绝对权力让皇帝陷入“认知困境”

第七章 李林甫:以“信息不对称”制造“愚君政策”

第八章 安禄山:既得利益导致制度衰变

第九章 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不能预设个人对朝廷的无限责任

第十章 李泌:被儒家掩盖的天才“布衣宰相”

第十一章 裴度:“养寇自重”导致削藩失败

第十二章 宦官群体:权力向皇帝的身边人集中

第十三章 李德裕、牛僧孺:朋党车轮碾碎制度的正常运转

第十四章 黄巢、朱温:流寇的失败与“身在朝廷反朝廷”的成功

结论 一个认识中国传统政治的视角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