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创新:创新驱动的战略路径》:
综观金融危机以来美、日、德的制造业战略可以发现,其政策安排都充分体现了“扬长补短”的系统性特征,例如,德国在其装备工业和信息应用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工业物联网的发展,日本通过促进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机的成本降低和性能提升来构筑新的装备工业优势,而美国则在继续加强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通用技术优势的同时,通过优化制造业的整体发展环境来培育先进生产制造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土壤。如果中国的制造业战略不是着眼于在整个生产制造技术系统形成独特的技术优势,而是简单地瞄准所谓的“制高点”集中科技资源攻关,则在新工业革命竞争的起点上就已经输给了对手。
(2)产业政策应当鼓励创新主体开放地、参与式地融人全球创新体系,而不是构建封闭的、独立的创新体系。前两次工业革命分别主要发生在英国和美国。由于英国和美国在当时所具有的独特的技术、产业和市场优势,两个国家分别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构建了相对独立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主导产业体系。与前两次工业革命不同,“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在科技要素和产业要素更加自由流动的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整个科技体系和创新生态中控制所有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因此,我国产业政策的导向不应是全面出击、搞大而全的创新体系,而应积极引导企业和相关创新主体充分接入、获得、利用和整合全球的科技要素,形成与自身的要素禀赋基础相适应的核心零部件优势和集成优势,从而在新的全球创新系统中与其他工业强国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制衡的竞争格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