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空间经济生成动力机制及结构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137646
  • 作      者:
    单许昌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空间经济理论流派复杂,涉及多学科领域的问题,《空间经济生成动力机制及结构研究》重点关注的是空间经济生成动力机制(集聚与扩散)、路径(按照优势资源禀赋发展)以及其生成结构(链式结构、中心—外围以及分形结构);考察了空间经济理论发展的不同形态、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部分理论问题、由集聚与扩散机制推动空间经济生成内在机制、空间经济历史事实的演化以及中国的空间经济存在的问题。在系统梳理空间经济各主要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复杂性系统理论构造空间经济生成的动力模型,并通过这些模型揭示空间经济生成的路径及其结构。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探讨空间经济生成的动力机制、生成路径以及结构。在系统梳理空间经济各主要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复杂性系统理论构造空间经济生成的动力模型,并通过这些模型揭示空间经济生成的路径及其结构。同时运用这些理论系统解释了传统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过程;运用这些理论和历史经验,系统解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城镇化、自贸区以及虚拟经济等相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占主导的社会,市场本身即是空间经济体系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空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学者韦森的观点,“只要给定充分的自由竞争和市场秩序的自然成长空间,市场诚信体制也会随着交易的扩大而慢慢产生出来”[1]。空间经济最重要的命题是促进经济要素在空间上更加有效、自由地流动,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和推动社会公正。
  著名空间经济理论研究学者梁琦认为,空间经济学是当下经济学界最令人激动的领域之一,1977年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著名文章,将“垄断竞争”理论深化,并触发了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革命,这场革命有四波:第一波是产业组织理论,第二波是新贸易理论,第三波是新增长理论,第四波则是空间经济理论。[2]
  自“二战”以来,按照克鲁格曼的说法,将空间纳入主流经济学的努力,有两次都夭折了。第一次是以艾萨德为首的区域经济学试图将空间引入经济学领域,但最终未能如愿,失败的原因在于,艾萨德将厂商看成是在权衡运输成本与生产成本,这一点完全正确,然而将区位纳入主流经济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中的另一个选择变量,要是这样做必须考虑“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因此,在克鲁格曼看来,艾萨德的计划注定要失败。[3]第二次将空间纳入主流经济学的努力也失败了,即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曾风光无限的“新城市经济学”,其基本模型是在一个单一中心城市中,人们不得不去一个外生给定的中心商业区,这个模型的问题是同时决定中心商业区周围的土地使用情况和地租,简称一定均衡条件下的出价竞租曲线,它是与中心的距离函数。按照克鲁格曼的说法,新城市经济学的缺陷在于,不能解释多中心的城市,更重要的是这些互相竞争的中心位于何处,这些是他们竭力避免回答的问题,失败关键点在于没有收益递增相关联。[4]克鲁格曼认为,真正成功地将空间纳入主流经济学之中的努力,是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模型,该模型成功地解决了不完全竞争的问题,但他并不认为这是解决空间问题的唯一方法,或者它甚至不是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模型。[5]
  空间经济生成动力机制及结构研究
  第一章西方空间经济动力思想的演化
  克鲁格曼从新古典经济学视阈看待空间经济理论,创建了他的新空间经济学体系。但是,克鲁格曼认为区域经济学以及新城市经济学将空间纳入经济学领域,因为缺乏某些模型而失败,并不完全符合事实。当代区位理论、城市经济学以及区域经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等,虽然其理论出发点可能并不相同,但对于现实的某些经济现象,仍具有相当强大的解释力与指导力。例如,区域经济学仍能为很多区域振兴规划提供有意义的政策建议,哈维的“时空压缩”以及资本空间化理论能够很好地诊断当下西方国家所发生的经济危机的内在机理,等等,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之上的空间经济学本身也有不足之处,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空间经济学的视野之内看待空间经济生成的机制问题,有必要对空间经济理论思想作一个概要式的回顾与评述。
  ……
展开
目录
中国经济哲学博士文库(第二辑)序言 / 1
导论  空间经济:理论与现实的双重呼唤 /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1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4
第三节 核心概念的辨析与界定 / 15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20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 21
第一章 西方空间经济动力思想的演化 / 26
第一节 早期区位理论中的生成动力机制 / 27
第二节 异质性空间思路理论 / 44
第三节 模型化的空间经济动力机制 / 54
第二章 马克思的空间经济生成机制 / 66
第一节 资本空间集聚演化逻辑:从协作、分工到大工业 / 66
第二节 租费替代:空间经济生成的内在动力机制 / 78
第三节 资本的空间化危机与内在悖论 / 95
第四节 马克思空间经济思想与空间经济学异同 / 104
第三章 集聚与扩散的动力机制 / 119
第一节 空间经济动力多种要素来源与复杂性理论 / 120
第二节 空间集聚动力的系统构建和特征 / 127
第三节 实证分析:资本集聚的黑洞性与泡沫化生成 / 156
第四章 空间集聚的结构和特征 / 170
第一节 链式结构 / 172
第二节 中心—外围结构 / 181
第三节 分形结构 / 191
第五章 空间经济生成的逻辑与历史 / 199
第一节 农业集聚与扩散:传统社会的生成及瓦解 / 200
第二节 工业集聚与扩散:工业社会生成与工业城 / 211
第三节 第三产业的集聚与扩散:后工业社会生成与大都市 / 220
第六章 中国空间经济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 231
第一节 我国区域不均衡的发展结构生成机制及建议 / 231
第二节 产业集群及产业升级 / 238
第三节 中国城镇化的动力、路径及结构 / 243
第四节 金融深化过程中的虚拟经济空间生成逻辑 / 252
第五节 空间经济生产机制与自贸区建设的建议 / 258
结语  空间经济的研究空间将越来越宽阔 / 266
参考文献 / 270
后记 / 28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