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公务员面试指南
一、公务员面试发展新特点
(一)考查核心由“题目本身”转向“能力本位”
在过去的公务员面试中,考官更多是通过考生对给定题目的作答要点来进行评判,实际上是依赖“题目”来对“人”进行评判。这种思想本身并无问题,但关键是题目设置有时不能真正考查考生的能力,有异化的危险。而近年来面试的考查正由“题目”考查回归到对“能力”本身的测查,这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命题专业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要求考生的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专业能力与所报考岗位精准匹配。
(二)能力的考查由“直白简单”转向“隐性多点”
公务员面试,能力始终都是考查的关键要素。但以往面试题目本身设置的机械化带来了题目无法测查能力的危险。因此,目前的题目设置正在发生变化,能力的考查由“直白简单”转向“隐性化、多点化”。
这种变化在近几年很多部门、省市的公务员面试题目中均得以体现,尤其是在不易让考生摸到“规律”的重点考查综合分析能力的智能性问题以及情境性问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题目不再是远离生活、工作的抽象题目,而是贴近生活和工作实际的具体题目,能力考查由“直白”转向“隐性”、由“一点”转向“多点”,面试难度明显提高了。那些在面试场上只会机械地搬弄套路或讲一些空话、套话的考生可能会感觉无处下手。比如,“工作中,有些事情是时间紧急但不是很重要,有些事情非常重要但不是非常紧急。你如何处理这些事情?”这道题目就是紧贴工作实际的经典范例,如果考生在过去的学习、生活或工作中从未考虑过这些问题,显然无法有效回答题目。
(三)题型设置由“泾渭分明”转向“模糊交叉”
明确面试的题型,本意在于方便考生掌握题目的基本应对方法,使考生可以快速进入答题情境,理清答题思路。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很多考生过于关注各种题型的套路,从而僵化了思维。清晰的思路是面试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许多考生把思路当套路,过多关注题目的共性因素,而缺乏对个性因素的挖掘。
因此,题型划分得过于泾渭分明势必带来答题套路化的不良导向。事实上,通过一道题目单纯考查一方面的能力也是不现实的,操作性较差。对此,近年来的面试开始调整思路,在整体考查几大能力不变的前提下,题目间的题型类别已经逐渐变得模糊和交叉。比如,会把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和应变能力融于同一道题目中进行考查,增加题目中人物、事件的复杂性,以更好地考查考生的实际能力。
(四)面试过程由“机械答题”转为“心灵沟通”
同样是考查能力,面试和笔试却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更侧重考查后者测查不到的隐性能力和素质。在过去的面试中,考官和考生之间主要是机械问答的关系,双方通过机械的一问一答来进行面试,这种方式显然不利于人才的选拔。而只有基于心灵沟通的面试才可以测查考生较为全面的能力要素,除了答题内容、语言表现等显性要素外,还有个人气质的展现和情感的流露,这种情感的流露能测查一个人真实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
2016年很多新的公务员面试真题在题目设置上就要求考生能够用真情实感和考官进行交流,把自己由答题机器转变为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情感的人,唯有如此,才能引起考官的情感共鸣,终通过面试。
二、公务员面试概念及测评要素
(一)面试概念
公务员面试,是一种通过精心设计,以语言为载体,以交流和观察为主要手段,以了解考生的综合素质及相关工作能力是否与职位匹配为目的的测评活动。公务员面试测评与笔试考试共同构成科学、实用的国家公务员录用人才测评体系。
(二)面试测评要素
1.综合分析能力
综合与分析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辩证思维的一种方法,即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及变化规律的能力。这是公务员所必需的基本能力,通过这项测评要素来考查考生能否对政府的政策有透彻的理解,能否对社会现象有正确的看法,能否坚持正确的道义,能否知法守法。公务员的工作不是清谈,而是要脚踏实地工作、服务,综合分析能力不仅仅要求考生明是非,还要求考生善于运用综合与分析的方法,既从整体上把握,又在局部上深入,透彻分析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看清事物的本质,并提出解决对策。
2.计划组织协调能力
计划组织协调能力,是对考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考查。顾名思义,该测评要素要求考生具备对自己、他人、部门各项活动能够做出计划,并且能够合理高效地安排时间和调配资源,并对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冲突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协调的能力。
3.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考查考生在具有压力的情况下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并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
应变能力要求考生做到以下四点:一是思维的敏捷性和情绪的稳定性;二是对突发事件的整体驾驭能力;三是对工作事务分清轻重缓急,把握重点,按照一定顺序处置的协调能力;四是对工作中突然出现的疑难、棘手问题的随机处置能力。
4.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
人际关系的定义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阐述。对于公务员来说,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各种具体的公务活动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的总称。这些关系是有目的的、与工作相关的,包括与他人的沟通以及组织中的服从、合作、协调、指导、监督活动。
具体来说,要求考生人际合作要有主动性;要有清晰的权属关系意识;要增强人际间的适应性;做到善于沟通、有效沟通;把握处理人际关系的灵活性与原则性。
5.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
语言,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良好的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是人与人之间达成共识、实现合作和深入交流的基础和保障。工作环境中的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不同于生活中的日常交流,它要求考生具备能够针对不同听众采取不同的语言方式和风格,将自己的思想明白无误、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并能让听众接受、产生共鸣的能力。
具体来说,考生首先要能理解他人的意思,其次要能做到口齿清晰、流畅,有条理、有逻辑地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交流个人看法,终要能让他人理解并认同你所表达的观点。
6.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匹配性
求职动机是指在一定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求职活动以达到求职目的的内部心理活动。当个人的求职目的与拟任职位所能提供的条件一致时,个体胜任该职位工作并稳定地从事该工作的可能性较大。
具体包括了解考生的现实性需要、兴趣、成就动机(认知需要、自我提高、自我实现、服务他人的需要、得到锻炼等)与职位的匹配情况以及考生对组织文化的认同。
7.专业(创新)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完成职位职责所需的技术性能力或具体的知识要求。在国考面试中,有些部门尤其重视这方面素质的考查(如银监会),对于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考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注意在此基础上的拓展与创新,从答题内容上展示出思维及素养方面的创新意识。
8.自我情绪控制能力
在受到较强刺激或处于不利情境中时,能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并约束自己行为反应的能力(主要是根据面试时应试者对一定问题的反应,预测应试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具体在以下情境下考查:在较强刺激情境中,表情和语言自然;在受到有意挑衅甚至有意侮辱的场合,能保持冷静;为长远或更高目标,能抑制自己当前的欲望。
9.举止仪表
举止仪表指考生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以及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外在表现。举止仪表主要通过观察考生在面试过程中的言行表现和仪表礼仪进行考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