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直击管理核心》:
老子在上一章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家就要问,为什么社会普遍认可的大道不是常道?这不违背常理吗?本章开篇的两句话解答了这个疑问。老子说,关键不在于大家是否普遍认可这个现象,而在于大家是否普遍认识到这种现象的本质,即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比如说,如果大家都知道了美之所以为美的原因,即美的本质,就能辨析罪恶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的原因,即善的本质,就能辨析不善了。
老子还说,这两个例子反映了一种普遍规律。比如说,知道了无的本质,就能辨析有了,反之亦然;知道了难的本质,就能辨析容易了,反之亦然,等等。老子一下子讲了六对关系。这六对关系就对应到了第一章的“同出而异名”。这样我们才明白,所谓“同出而异名”,不是“常无”和“常有”所特有的,而是宇宙问一种普遍的规律。这其实就是老子的有无学说,现在叫做矛盾论,或者对立统一法则,或者辩证法。虽然我们都知道对立统一法则,知道辩证法,但是我们很多人还不了解它们的根本用途,就在于研究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老子在本章给我们指出了这个用途。此外,毛泽东专门撰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就是讲解如何利用对立统一法则,抓住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的。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提出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达到论理的认识,即达到对本质和内在规律的认识。这与老子的有无学说一致。在《矛盾论》中,毛泽东把人类的认识秩序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即具体事物的本质;二是认识诸矛盾的普遍性,即共同本质(大系统的本质);三是认识诸矛盾的斗争性,即认识事物发展进程的内在运行规律及本质。老子有无学说也与此极为相似。在《道经》里老子把人们对大道的认识分为四个阶段。所以说,有无学说的的确确是老子的研究方法。我们一定要关注到这一点。
接下来老子又有升华了。他说与大道相通的圣人深深地懂得有无学说,所以在治理国家方面,就是用矛盾论和辩证法,“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要理解这句话,我们要特别注意几个概念。一个是“事”。“事”在古代指专业事务的,如国家治理就是政治领域的一项专业事务。其次是“无为”这个概念。
“无为”不是没有任何作为,而是不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专业领域、专业方法去作为,或者在事物没有出现之前就作为,即去预防。
为什么要无为呢?因为“无为”才能抓住本质。
比如说,很多企业家没有上过MBA,不懂专业管理知识,甚至学历也不高,但是他们的洞察力很强,能迅速地抓住本质,看清未来趋势,顺势而为。这类企业家就是“处无为之事”。相反很多职业经理人学了MBA,凡事套理论,讲工具,这就是“处有为之事”。这样反而决策迟缓,贻误战机。杰克·韦尔奇在《赢》里有一段话,是对“处无为之事”的最好注解。
我们摘录如下: “过去三年,我有好几次在演讲或商务讨论会上与这位或那位‘战略大师’相遇,也抱着怀疑的态度聆听了他们的发言。问题并不是我不理解他们的理论,比如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虚拟商务、供应链、分解创新等,而是这些专家谈论战略的方式令我深感失望。在他们那里,战略仿佛是高深莫测的科学方法。而我认为,战略不过是鲜活的、有呼吸的、完全动态的游戏而已。它是有趣的、迅速的,是有生命力的。忘记那些所谓大师们所告诉你的战略方法吧,因为它们只是烦琐而费力的数据堆砌。忘记所谓情景规划、冗长的研究过程和厚达上百页的报告吧。它们徒费人们的时间和精力,生产你并不真正需要的垃圾。” 然后,老子按事物发展顺序罗列了“道”的四种表现,首先是孕育万物而不辩解,然后是生育万物而不占有,接下来是治理万物而不逞能,最后是成就万物而不居功。你看,道在万物的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就是玄德。玄德是道的属性,相当于我们常说的“大爱”,当然比大爱的涵义更深。
老子最后总结说,唯有持守这种玄德,万物才永远不离大道,大道也永远不会失去万物。这就是整个《道经》的主旨。《道经》就是讲授我们如何修炼玄德的。
显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无为”,和《周易》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有为”有根本区别,因为“终日乾乾”就会“亢龙有悔”。这也是常道观和天道观的显著区别。
接下来,老子就要讲圣人如何“处无为之事”来治理国家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