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烈士传丛书:邓中夏传》:
为求真理离家乡
受到家庭的熏陶,邓中夏从小酷爱读书。1901年,邓中夏进入邓家湾邓氏私塾“增经门学”学习。这一年,邓中夏的生母欧阳庚翠病逝,父亲续娶了廖彩德为妻。廖彩德对欧氏所生的子女另眼相待,让邓中夏与家里的长工邓玉思同睡一间屋。邓中夏与邓玉思吃住在一起,课余时间更是常缠着邓玉思给他讲故事,有时还帮邓玉思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通过与长工的共同生活,邓中夏初步了解了农民的疾苦。
1907年,邓中夏转学到了离家不远的樟桥小学。1909年,奉父母之命与杨氏成婚。这是一桩典型的封建包办婚姻。前一年,邓中夏的哥哥隆泮与杨氏完婚,婚后,父亲和继母听说杨氏与隆泮“属相不对”,便强制性地将杨氏易配中夏。杨氏比邓中夏大两岁,双方毫无感情,但父母之命不能违抗。这段婚姻给邓中夏带来了长期的烦恼,直到1921年夏,邓中夏回湖南时,给杨氏“带去了一部织袜机”,帮助她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之后,才与她解除了婚姻。
1911年2月,邓中夏考入宜章县立高等小学做插班生。在这里,邓中夏开始接触一些新书报。这一年秋天,革命风暴吹到宜昌,三湘革命党人推翻了清王朝在湖南的反动统治,并宣告全省独立。年轻的邓中夏极为兴奋,他开始关心国家大事,把课余时间用于广泛阅读各种新书和报刊,立志要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父亲邓典谟看到儿子思想激进,担心他会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曾叹息道:隆渤(邓中夏)这孩子,将来恐怕不是我家的人了。
1912年冬,邓中夏以“最优等第一名”的成绩从宜章县立高等小学毕业,并“奖给廪生”。1913年3月,邓中夏以优异成绩考入郴郡六城联立中学(1914年改为湖南省第七联合中学)。当时宜章县没有中学,邻近的郴县有一所教会学校和一所联合中学。宜章的许多同学报考教会学校,邓中夏说:“读教会学校,似乎很新鲜,但那种奴化教育,是为洋人服务的,有什么好?”他以这种深厚的爱国思想和不满现实的态度,树立起读书救国的抱负,因而他刻苦学习,成绩通常名列甲等前三名,得到免交学费的奖励。
从宜章到郴县,邓中夏的眼界大大开阔。他读了谭嗣同的《仁学》后,对谭嗣同为维新事业献身的精神极为敬佩,尤喜欢“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不时吟诵之。激进的民主党人奋斗的事迹促使他接触了更多的进步书籍,他开始推崇激进民主主义。课余,他经常和同学们谈论打倒帝制,准备为国家做大事。
湖南省第七联合中学校风陈腐,教员中封建思想浓厚的老学究居多数,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这使邓中夏越来越不满。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代表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5月9日,袁世凯承认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出,国人愤慨,湖南省第七联合中学却没有反响。5月中旬,邓中夏与本校同学联络郴城其他学校学生,在城隍庙召开反日大会,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宣传抵制日货,以“五九”为国耻日。这是邓中夏第一次参加爱国反帝运动。
1915年春,邓中夏发起并组织宜章籍旅郴学生成立“宜章旅郴同学会”。他在同学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被推举为同学会总干事。“宜章旅郴同学会”的宗旨是“联络感情,交换知识,为宜章兴利除弊,改造旧社会”。每个会员每年交纳会费两元,用作同学会活动经费。邓中夏决定用会费创办会刊,宣传同学会的主张,介绍新知识、新思想,启迪县人觉悟,一扫宜章腐败闭塞的风气,得到赞同。这个同学会后来为宜章社会进步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