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基于产业视角的流域生态规划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77859
  • 作      者:
    赵兵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赵兵,男,汉族,1965年生,四川西充人,博士,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分委会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城市经济学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南地区建筑院校教育联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建设人才开发促进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会展经济促进会理事,四川省乡土建筑教育理事会理事。兼任《规划师》、《工业建筑》、《小城镇建设》、《新建筑》等校外学术期刊理事,《西部人居环境学刊》特聘审稿专家。主要从事生态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经济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四川省科技支撑和科技攻关等省部级纵向项目16项,主持建筑规划设计类横向项目28项。在国内重要核心期刊等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6篇,独立出版学术专*3部。主持国家民委和四川省的专业教改项目3项,主讲课程分别获得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校级试卷库建设、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等项目支持,获校级教学质量及教学成果奖励。
展开
内容介绍
  《基于产业视角的流域生态规划研究》在论述流域生态经济和流域生态规划的基本理论基础上,就四川岷江上游流域地区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地区长期贫困循环问题、流域水资源承载问题进行剖析与研究,提出四川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的生态工业规划、生态农业规划、生态服务业规划、生态文化规划和生态人居规划等生态产业规划设计方案,探讨四川岷江流域地区在生态补偿和共建共享机制下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
  《基于产业视角的流域生态规划研究》可作为环境科学、生态学、城乡规划学、产业经济学、水资源管理等学科研究者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也可以作为环境保护部门、城乡规划管理部门、经济管理部门、水利部门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以及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展开
精彩书摘
  《基于产业视角的流域生态规划研究》:
  5.2.2 岷江上游地区发展生态工业的必要性
  1.岷江上游脆弱性生态环境及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的必然选择
  在第3章中我们已经对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进行了分析,说明了这里是由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是地质环境脆弱带。这里山高坡陡、河流深切、沟谷纵横、多分布古老的变质岩系,极易风化和剥蚀,山地垂直起伏且自然带幅窄,地域差异显著。从过去传统工业模式组织工业生产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来分析,人为原因造成的破坏更为加剧了当地生态退化的态势,传统模式对生态资源的掠夺及生产排放的大量废弃物对当地生态退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给脆弱性生态以致命打击,形成了人口的过度增长、贫困和生态环境退化的贫困循环。鉴于岷江上游地区生态屏障的重要地位及生态环境系统的脆弱性,已经不能承受以“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
  2.岷江上游地区的资源禀赋特点对发展生态工业极为有利
  工业生产形式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基础之上,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工业化道路,是对传统的掠夺式资源开发及粗放式生产过程的根本变革,当地丰富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矿产资源等是实现这一变革的物质基础。岷江上游地区的矿产资源相当丰富,许多矿种的储量均居全国之首,当地已形成了大量有名的矿区,这对合理、科学、高效、可持续采矿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潜在的比较优势。从长远来说,岷江上游地区丰富的日光能、风能、地热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更是发展绿色能源工业的最佳资源。在岷江上游地区形成资源节约型生态工业和资源开发型生态工业是完全可行和应该的。
  3.岷江上游流域地区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
  岷江上游流域地区是阿坝州、四川省水电开发的重点区域,是四川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水电在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的问题,这在岷江上游地区这一生态脆弱和敏感地区就更为突出。岷江上游沿岸大部分区域属干旱河谷地带,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山高坡陡,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也时有发生,在该区内进行水电开发等大型工程项目就使得该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更加严峻。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质环境、水环境、水生生物和陆生生态系统等方面。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来看,在水电开发的施工过程中,因大坝、引水隧道、道路等系统工程的修建,对山体进行大规模开挖,会使地表产生巨大的改变,植被被破坏,大坝的构筑以及大量弃渣的堆放极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水库蓄水后,库岸地下水位会显著抬高,使岩层含水量由不饱和变为饱和,内部应力及物理、化学性能发生很大改变,凝聚力及抗剪力大幅度下降,强度急剧降低,在水位升降和风浪冲蚀作用下,出现库岸失稳,坍塌,从而可能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从对水环境的影响来看,水电站修建后虽存蓄了汛期的洪水,但却截断了非汛期的基流,改变了整个下游河道的流量过程;使下游河道水位下降,甚至断流,以引水式电站尤为明显。水电工程的兴建对水质也有影响。在施工期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多是直接排放人岷江,对江水造成污染。在工程运行期,原来流动的水静止以后会经过很多化学的、热力的和物理的变化,可能导致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等。从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来看,水电站的兴建在施工期和运行期都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造成影响。岷江上游梯级开发,改变急流生境为平流,加之多梯坝层层阻隔,繁殖条件改变,饵料生物构成和数量变化等,全部和大部分河水经过涵洞隧道进入电站,其间有多段河道完全脱水,严重威胁于岷江上游原生鱼类的生存。从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来看,水电站的施工以及库区淹没对陆生生态系统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水电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破坏地表植被、加剧水土流失、涵洞引水造成河床干涸以及产生大量的施工弃渣,水电建设还分割和侵占野生动物栖息地,影响和改变区域的陆生生态系统,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加剧生物物种的灭绝。此外,水库蓄水后淹没大量植被和景观,水库水位变动会在岸边形成涨落带,出现很多枯树及裸岩等,给区域生态环境景观造成消极影响,使河流失去本来面貌,山体呈现人工割裂的破碎情景。
  4.岷江上游地区的工业特征决定了只能走生态工业化道路
  岷江上游地区原有形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以粗放型增长为典型特征,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发展以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居多,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比例过高,精深加工业发展不足,产业配套能力较差。同时,由于山区道路遥远,干旱河谷地带狭窄,导致产业结构雷同,产业布局不够合理。生态工业提倡要素系统的开放性和能量的相对封闭性,注重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各种相关产业和生产流程之间可以根据生态工艺关系构成一个高效运转的有机系统,从而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生态工业“原料一产品一废弃物~原料”的生产模式可以大大延长产业链,促进精深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使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
  ……
展开
目录
1 相关范畴界定、文献综述及经验借鉴
1.1 相关范畴界定
1.1.1 区域与流域
1.1.2 生态经济与生态产业
1.1.3 流域生态经济
1.1.4 流域生态规划
1.1.5 流域地区社会经济专项规划的地位与作用
1.2 文献综述
1.2.1 流域生态经济理论的研究总述
1.2.2 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
1.2.3 对我国流域生态经济现有文献研究视角的思考
1.2.4 岷江上游流域地区产业与生态方面理论研究的主要观点
1.2.5 对现有文献研究视角的再思考
1.3 国外流域生态产业发展及其经验借鉴
1.3.1 美国田纳西流域生态产业发展研究
1.3.2 欧洲莱茵河流域生态产业发展研究
1.3.3 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生态产业发展研究
1.3.4 巴西亚马逊流域生态产业发展研究
1.3.5 启示与借鉴
1.4 流域地区生态产业发展的支撑理论
1.4.1 增长极理论
1.4.2 点轴开发理论
1.4.3 网络开发理论
1.4.4 比较优势理论
1.4.5 外部性理论
1.4.6 可持续发展理论

2 流域生态产业体系构建
2.1 生态产业研究进程
2.1.1 生态产业的本质内涵及主要特点
2.1.2 生态产业的评判标准和发展方向
2.2 生态产业体系构建探索
2.2.1 生态产业体系研究进展
2.2.2 生态产业体系构建模式
2.3 基于流域范围的生态产业体系和主导产业研究
2.3.1 流域范围的生态产业体系构建分析
2.3.2 流域范围的生态主导产业选择

3 岷江上游流域生态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资源条件
3.1 岷江上游地区区情概况
3.1.1 岷江上游地区环境概况
3.1.2 岷江上游地区资源概况
3.1.3 岷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概况
3.2 岷江上游流域水资源条件
3.2.1 岷江上游流域水资源特性及其对流域经济的影响
3.2.2 岷江上游流域水资源的需求与供给
3.2.3 岷江上游流域水资源的经济均衡
3.3 岷江上游地区灾后重建中的生态特征探析
3.3.1 岷江上游地区面临的基本生态问题
3.3.2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问题的形成机理
3.3.3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经济分区

4 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岷江上游流域生态产业体系构建
4.1 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与应用
4.1.1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现状
4.1.2 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理论
4.1.3 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
4.2 岷江上游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与特点
4.2.1 模糊综合评价法
4.2.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
4.2.3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4.3 基于水资源承载力基础的岷江上游流域生态产业体系构建
4.3.1 岷江上游流域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4.3.2 岷江上游流域生态主导产业确立

5 岷江上游流域生态工业规划设计
5.1 生态工业发展进程分析
5.1.1 生态工业的基本内涵提出
5.1.2 我国生态工业的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
5.1.3 流域地区发展生态工业的基本原则
5.2 岷江上游生态工业发展分析
5.2.1 岷江上游地区工业发展情况及特点分析
5.2.2 岷江上游地区发展生态工业的必要性
5.2.3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工业发展思路与发展布局
5.3 岷江上游流域生态工业发展规划设计
5.3.1 流域内形成三个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形态
5.3.2 进一步优化岷江上游流域的工业结构
5.3.3 加快岷江上游地区生态工业园区发展

6 岷江上游流域生态农业规划设计
6.1 岷江上游流域生态农业发展总体分析
6.1.1 生态农业的理论探索及其发展
6.1.2 岷江上游流域农业发展基础及制约因素
6.1.3 岷江上游流域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与耦合分析
6.2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种植业发展规划
6.2.1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种植业发展的模式选择
6.2.2 岷江上游地区发展生态种植业的产业布局与基地建设
6.3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
6.3.1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畜牧业总体分析一
6.3.2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草地畜牧业发展研究
6.3.3 岷江上游地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与布局
6.4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林业及渔业发展规划
6.4.1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林业基础状况
6.4.2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林业发展分析
6.4.3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林业建设布局
6.4.4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林业发展目标与对策
6.4.5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

7 岷江上游流域生态服务业规划设计
7.1 生态服务业研究进展
7.1.1 生态服务业的理论探究
7.1.2 生态服务业的发展重点
7.1.3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7.2 岷江上游生态旅游业发展规划
7.2.1 岷江上游地区旅游资源评价
7.2.2 岷江上游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7.2.3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7.3 岷江上游生态旅游业发展定位与布局规划
7.3.1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旅游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7.3.2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目标与总体布局
7.3.3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片区定位

8 岷江上游流域生态文化产业规划设计
8.1 生态文化产业研究进展
8.1.1 生态文化产业的理论探究
8.1.2 发展民族地区生态文化产业的基本内涵
8.1.3 民族地区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分析
8.2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生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8.2.1 岷江上游地区民族地区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8.2.2 岷江上游地区民族地区生态文化产业体系建设
8.2.3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生态文化产业体系建设路径
8.3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点和现实途径
8.3.1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点
8.3.2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途径

9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人居规划设计
9.1 岷江上游地区行政建制调整
9.1.1 升级县级市
9.1.2 增设8个建制镇
9.2 岷江上游地区城镇中心职能和经济职能
9.2.1 城镇中心职能
9.2.2 城镇经济职能
9.2.3 城镇空间结构
9.2.4 城镇规模结构
9.3 岷江上游地区主要城镇生态人居规划设计
9.3.1 汶川县威州镇
9.3.2 松潘县进安镇
9.4 岷江上游地区农(牧)村新型社区发展规划设计
9.4.1 农(牧)村新型社区设置置条件
9.4.2 建设标准
9.4.3 农村新型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置

10 基于水资源管理的岷江上游流域生态规划实施对策研究
10.1 岷江上游流域水资源管理研究
10.1.1 岷江上游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10.1.2 岷江上游流域水资源动态配置分析
10.1.3 提高岷江上游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策略
10.1.4 岷江上游流域节水途径
10.2 岷江上游流域生态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10.2.1 岷江上游流域生态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
10.2.2 岷江上游流域生态产业与空间的联动效应
10.3 岷江上游流域生态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10.3.1 科学规划,提供导航
10.3.2 产业优化,奠定基础
10.3.3 构建生态监控体系,提供灾害风险信息
10.4 岷江上游流域生态产业发展补偿机制分析
10.4.1 岷江上游流域生态产业发展补偿的理论依据
10.4.2 岷江上游流域生态产业发展补偿的模式探讨
10.4.3 岷江上游流域生态产业发展补偿的政策措施
10.5 岷江上游流域生态规划制度创新
10.5.1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提供组织保障
10.5.2 完善流域管理立法体系,提供法律保障
10.5.3 加快财政金融体制改革,提供资金保障
10.5.4 强化产业技术体制创新,提供技术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