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的贫穷》:
午后,一位食品银行女性工作者亲切地提供给一位穷人配有黄油和细香葱的咸面包圈,而这位操着俄罗斯口音的女性毫不客气地拒绝了。志愿者的表情瞬间垮了下来。“这绝对是新鲜的好东西,”她生气地大声喊道,所有排着队的人都听到了。“不要正好,”她在后面嘘了一声,并且示威性的自己把面包咬了一口。也许这位俄罗斯女人不喜欢咸面包,也许这位特意为今天化了浓妆、穿上裘皮领大衣的中年女性,只想用笨拙的方式给人一种自信的印象。这样的情景时有发生。每当穷人们把苹果、生菜、土豆放在手里掂分量,对变色的部分或枯黄的叶子挑剔嫌弃,志愿者们多半的反应是敏感的,他们会说:“这些是可以切掉的,”或者“您在超市购物也会有这样的菜”。唯一的区别是,食品银行使用者依赖这些普通顾客在超市挑剩的食物为生,他们没有选择。于是想要显示一点点剩余尊严和顾客身份的绝望的努力,常常被解读为不知感谢和贪得无厌。
大多数德国食品银行的确称其用户为“顾客”,并且让他们象征性地付一点钱,以便让食物保有“价值”。在消费社会中,分享和个人尊严受其客户身份的约束,自由在消费社会中意味着,拥有看似无限丰盛的选择并名义上地做出个人购买决定。施特凡·洛伦茨,耶拿大学的社会学家,从事消费、剩余、饮食方式、环境和可持续性方面的研究。他主持了一个为期两年的针对食品银行的研究项目,还是《食品银行社会——重新对待剩余和排斥》的编者。他说:“顾客身份的伪装恰巧标明:你们并非‘成员’。这不是市场外的供给,而是市场的附加供应。”“普通”顾客突出身份的方式是,他们的需求可以以独立自主的方式得以满足。如果他们是真正的顾客,就不必去食品银行。“顾客是上帝,不是乞丐,”洛伦茨说。
真正的顾客可以提出要求,食品银行用户不可以。一方面,因为供给常常是随意的,比如没有面粉、面条或大米这类基本主食,而是成箱的1公斤罐装洋葱汤粉。而食品银行顾客对此不该抱怨:“食品银行顾客不能有要求。这是一个问题。我们的确注意到了要求的存在。我们也曾有这样的情况:我在这儿付了钱,就有提出公平正当要求的权利。我们就曾把钱退还给一个大声抱怨的男人并且说:去阿尔迪(超市)吧,买你喜欢的,”柏林食品银行创办人扎比内·韦特这样说道。你也可以说:吃掉它或者饿死。
食品银行用户一贯被想象成非顾客身份,尤其通过供给的食品——这里存放的东西是别人不想要的。。人们能够通过一种令人惊诧的方式辨认出,什么是第一消费品市场中风行的,什么不是。如果因为素食主义流行,大家不太想吃肉,食品银行就会得到很多香肠和猪排;草莓在冬季堆积如山,如果报上说草莓的种植危害环境,所谓有责任感的消费者出于环保原因而对草莓不予理踩;直到二月份,在食品银行还可以吃到元旦的分装拉可雷特乳酪;普通顾客购买复活节兔子和巧克力彩蛋时,食品银行用户就得庆幸在四月还能吃到圣诞节饼干和巧克力圣诞老人;“二恶英事件”后,鸡蛋供过于求,受了惊吓的顾客们更愿意把它们留在超市里;2011年5月德国爆发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病菌被认为可能来自生菜和黄瓜,在一些食品银行理所当然地囤积着整箱整箱的来自德国北部的生菜和西班牙黄瓜——显然是还没分配过的。
……
展开
——摘自本书
★为什么政治不对抗贫穷而是穷人;为什么富人慷慨捐赠却不是行善者;为什么企业所称道的“企业家精神”没有改变贫穷的结构,反而使其更加坚固……
无论是经济增长导致的贫穷,还是经济发展引发的驱逐,都是中国步其后尘的一个过程。
——摘自本书
★卡特琳·哈特曼为社会讨论做出了*为真诚和*为重要的贡献,可以让我们读懂过去这十年。
——《南德意志报》乌尔里希·布罗姆林
★卡特琳·哈特曼用500页的篇幅揭示了我们经济神话掩盖下的现实,带着冷静的怒气和探究性的精美餐具,即使面对自己所从事的记者行业也毫不隐瞒。不过别害怕——这些都写得轻松有趣。要是在美国,她肯定能得普利策奖了。
——德国电台文化频道匹克·毕尔曼
★穷人和*穷的人只有在被剥夺了参与社会的能力以后,才不得不呆在门外。
——《法兰克福周刊》埃尔克·布鲁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