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思想文化史研究丛书:小阿瑟·施莱辛格史学思想研究》:
在《新政的来临》中,小施莱辛格辟出一个专题“总统制的变迁”,进一步探讨了总统对行政部门控制程度的增加。他指出,如果按照传统的观点,罗斯福所领导的行政部门绝不能说是好政府的范例,而是一个职责范围划分不清、行动拖延拖沓的政府。但是人们之所以会留下上述印象,完全是由于受到当时在政府任职的一些官员在回忆录中常常发出此类抱怨的影响。小施莱辛格认为,这些回忆录无疑从下属的视角生动揭示了行政部门的问题,但也无疑是一种扭曲的、吹毛求疵的反映。这是因为在行政部门中,没有一个下属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或是认为自己应该拥有的一切,各种形式的本位主义是所有下级官员的职业病,上级官员则必然是挫败下级梦想的那个人。总统在行政部门中是占据金字塔顶端位置的人,他工作的本质就是强调自己的优先权,因此必然会令下属不满。
而如果从总统的视角观察这个问题,则会得到一幅完全不同的图景。小施莱辛格将美国的总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喜欢亲自做出决策,另一种不喜欢自己做决策。这两种类型的总统在执政过程中都会相应地调整行政部门的运转机制,使其适应自己的需要。小施莱辛格认为,宪法的理论要求总统必须在公共舆论面前为政府行政部门的每一次行动和重大的决策负责,因此一个总统可以将例行公事委托给下级部门,却不能将属于总统的任何一项重大职责委托出去。上述第二种类型的总统会将做出决策的权力分配给各级下属官员,并美其名日“授权”,但这种做法却明显威胁到总统制的根本原则。罗斯福是第一类总统中的杰出人物,在集中行政决策权方面,他比其他任何一位现代总统都要成功。罗斯福深知,无论是出于考虑自己职位的尊严还是政府的协调性,关键性的决策都应该由他本人做出,而不应当由任何人在他之前做出决策,因此他审慎地调整了指挥体制,以确保重大的决策要求被传送到金字塔的顶端。在同内阁的关系上,富兰克林·罗斯福继承了杰克逊所开辟的传统,他虽然曾计划每周召开两次内阁会议,却从不在会议上讨论任何重要的问题。对罗斯福而言,内阁会议与其说是他指挥行政部门的工具,不如说是他了解社会舆论、判断下属能力的窗口。他设置了各部门之间的竞争机制,“他最喜欢的技巧是授予各部门不完整、不确定、相互重叠的权限。这种推动竞争的理论经常会在操作层面上引起混乱和不满,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方法能够在一个庞大的、充满了野心勃勃的渴望权力者的官僚机构中确保决策权能够归于总统”。这种理论还使罗斯福能够检验下属的能力,在他们的互相竞争中分辨谁更有能力,哪一种方法更好。这种办法或许会造成浪费,但绝对不会带来停滞。此外,这种竞争理论也能满足罗斯福让多种利益共存的政治要求,而罗斯福政府的灵活性在职责分工明确的政府中也是无法达到的。总之,罗斯福想要的并不是一个符合传统观念的运转平稳、秩序井然却毫无活力的政府,而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灵活的政府。竞争机制正是确保这种创造性活力的根本所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