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导游练英语的小侠客
做任何事,必须要有突破,没有突破,就等于没做。
——马云(阿里巴巴网站创办人)
改革开放后不久,在西湖香格里拉饭店的门口,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操着不太流利的英语,热情地邀请外国游客坐他的自行车畅游西湖。他这样做,除了想赚外快之外,更希望通过与外国人交谈,锻炼自己的英语会话能力。
在学校里,他是个喜欢调皮捣蛋、行侠仗义的“硬汉”,成绩平平,数学更是奇差,但对英语却情有独钟,原因竟然是“爸爸骂我,我就用英语还口,他听不懂,挺过瘾,就学上了,越学越带劲”。
高中考了两次,大学考了三次,他才勉强进入杭州师范学院英语系,但也让他如鱼得水。除了继续到饭店门口“守株”,寻找锻炼英语的外国“兔子”外,他也开始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建立友谊,并从中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
二十一岁时,他更接受一位澳大利亚友人的邀请,到澳大利亚玩了一个月。这趟异国之旅让他眼界大开,觉得一个人一定要有国际观,而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自己的英语能力,能读、能讲、能写,与各色人等交流畅行无碍,和世界保持同步。
他就是马云。大学毕业后,他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利用课余时间成立了供英语爱好者交流的“英语角”,后来还创立了海博翻译社。1995年,杭州市政府看中他的英语沟通能力,请他去与美国的投资者进行谈判。这趟美国之旅让他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对电脑一窍不通的他立刻迷上了这新奇的玩意,而且直觉让他感到它在中国将是一个隐藏着巨大财富的商机。
回国后,马云辞去教职,召集一批英雄好汉,创办了“中国黄页”网站。在与外经贸部合作一段时间后,1999年,他和一群肝胆相照的兄弟创办了阿里巴巴网站,马不停蹄地到世界各地参加论坛、开说明会。如今,阿里巴巴已是全球最大的B2B网站之一,马云也成为第一个登上《福布斯》杂志封面的中国企业家。
如果不是英语能力强,马云就不可能被派去美国谈判,不可能及早接触到互联网,当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阿里巴巴了。但并非每个英语系的毕业生都能用英语和外国人侃侃而谈,这又要追溯到他青少年时代通过为外国游客当导游来锻炼英语的经历,他需要勇气和胆识来推销自我,而这种勇气、胆识和自我推销又重现于他毅然投身于陌生的电子商务的举动。
不管你有什么优点或专长,你都要有勇气和胆识去推销自己,让人家认识你的好。
做事一丝不苟的高材生
完美不是一个小细节,但注重细节可以成就完美。
——米开朗基罗(意大利艺术家)
20世纪20年代,北京师大附中有一个既聪明又用功的学生,不仅功课领先同侪,而且多才多艺,擅长画各种动植物,拉得一手好提琴,也喜欢文学,对名家作品如数家珍,还代表班上参加辩论比赛。
但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非常讲究秩序与精确,写字极为工整,学校和居家生活都井井有条、一丝不苟,虽然有时会从事些课外活动,但每天总是在同一个时间返回家里。到他家去玩的同学发现,他的房间总是整理得井然有序、一尘不染。
还在读北京第二实小时,他就显露出这种特质或者说习性。当时的孩子喜欢折纸飞机玩,他折的纸飞机特别仔细、特别精准,比其他同学的都要来得对称、均匀、平顺,所以就飞得比别人稳,也飞得特别远。
初中三年级时,他就决定将来要成为一个科学家,不只因为当时的中国需要发展科学,更因为科学所讲究的理性、精确与秩序与他的习性相符,能让他如鱼得水。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上海交通大学的机械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在学期间,他饱尝日本飞机轰炸之苦,觉得航空比铁路重要,因而在大学毕业并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后,又到美国转攻航空工程学。
他就是有“中国导弹之父”与“中国航天之父”美誉的钱学森。导弹与航天都是要求极度精准的尖端科技,“差之毫厘”就会“失之千里”。钱学森自己就曾说:“科学上不能有一点失误,小数点错一个,打出去的导弹就可能飞回来打到自己。”但这样的要求难不倒他,反而能让他一展所长,因为他一向以“严谨、严肃、严格、严密”的态度做研究。他在上海交大做实验时,有的计算结果甚至精确到小数点之后八位。
加州理工大学的冯·卡门教授是当时航空工程界的巨擘,也是钱学森的恩师。冯·卡门对钱学森的一丝不苟印象深刻,他在回忆录里提到初见钱学森时的情景:“(他)一脸严肃,对我的问题作答极为精准,非常少见。他思维的深邃敏捷也深得我心。”
成功需要很多条件的配合,养成做事精准、态度严谨的习惯,不管做什么都能让人受益无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