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伊洛河畔少年游:杜家子弟,初露锋芒
第一节 少年之怀,尧舜之志
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年),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东的瑶湾村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宦之家。这一天,杜家门前车水马龙,院里人群熙攘,人们都沉浸在新生命到来的喜悦之中,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平凡的婴儿将成为有着惊世才华的诗人,用如椽之笔谱写出一首首宏伟的诗篇。
杜家是书香门第,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杜预身经百战,屡立奇功,用兵如神,足智多谋,一腔热血忠心报国。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的一位宠臣,官至膳部员外郎,其诗作也很有影响力,与宋之问齐名,尤其擅长五言律诗。杜甫对杜预和杜审言十分推崇,视他们为人生的榜样,他曾自称“奉儒守官”、“诗是吾家事”,言语间流露出得意之情。杜甫成年后,豪迈地立下了自己一生的志愿:“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的父亲杜闲先后做过郾城尉和奉天令,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为朝议大夫、兖州(今山东省兖州市)司马。可以说,杜甫从一出生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基本上是在洛阳度过的。
母亲崔氏在杜甫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崔家是清河的望族,曾与皇族通婚。生母去世后,继母卢氏过门,杜甫就被寄养在洛阳的姑母家。姑母是一位贤良淑德的女人,她给了幼小的杜甫胜过母亲的关怀。有一次,杜甫和堂兄同时染上严重的时疫,姑母忧心忡忡,用心看护这对表兄弟,事事以杜甫为先,自己的儿子次之,不久杜甫就恢复了健康,可他的堂兄却一病不起。在杜甫的许多诗作中,都能见到关注民生、感怀疾苦的诗句,这种思想的形成与姑母的言传身教有很大的关系。
童年的生活绚烂多彩,小杜甫无忧无虑地嬉戏玩耍,尽情地享受着美好的时光。虽然幼年多病,但他生长在一个强盛的时代。当时,中国已统一数十年,经济繁荣,国泰民安,交通发达,文化交流频繁,西域诸国的音乐和舞蹈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其中,有一种剑器浑脱舞流行甚广,在精于剑器浑脱的教坊舞女中,首推公孙大娘。杜甫四岁时,在郾城的街头看过一次大娘的剑器浑脱舞,节奏铿锵,流畅飘逸,动则如雷霆万钧,戛然而止如江海凝波,场面震撼,令观者驻足良久,这在杜甫的记忆里也许是最早的一次难以忘却的富有意义的经历。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在一个四岁儿童的眼中,四周的观众如同一堵厚厚的墙将一片空地围了起来,一个玉貌锦衣的女子缓缓出现在空地上,四周寂静肃穆,气氛紧张,等到她舞动剑器,把这紧张的局面打破时,人们好像失去固有的一切,被带入一个振奋的、美妙的、变化莫测的奇幻世界中。
当时人们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到处流传着“祥瑞”出现的消息,各地的官吏也附和着,捏造某处有瑞草产生、某处有凤凰出现的新闻报告给朝廷,来讨君王的欢心。杜甫也常常听到这类传闻,由于被公孙大娘的舞姿吸引,幻想着看见凤凰的飞翔。七岁时,小杜甫开始学诗,一开口就做了一首歌咏凤凰的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但是这首七岁儿童的“凤凰诗”和他少年时的许多诗文一样,都没有流传下来。
杜甫九岁时,临摹虞世南的书法,笔法功力可见一斑。这为他后来在书画理论上提出的许多精辟的见解积累了深厚的艺术修养。自此,他开始不断作诗、练字、读书,然而稚气未脱的他仍然不失孩童顽皮的本性。八月秋高气爽,枣树和梨树映日争妍,只见这个快乐的男孩壮如黄犊,爬上蹿下,灵活如猴,欢声笑语飞满庭院,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自然快乐。晚年时,他在成都的草堂回忆童年时,这样写道: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百忧集行》
杜甫的青少年,是在唐朝的繁盛时期度过的。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开创了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的宏大盛唐气象,这造就了杜甫非同一般的视野和抱负。他身受洛阳文化的熏陶,十四五岁的年纪,就已经凭借一手出色的诗文在洛阳崭露头角。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十四五岁时,杜甫风风火火地开始了文坛上的社交活动。与同龄人不同的是,才华横溢的杜甫,博得了众多前辈的赏识,与之交往的多是一些老辈文人。如洛阳名士崔尚、魏启心等见了杜甫的作品,都为之惊叹,说他的出现无异于班固、扬雄的再生。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杜甫曾这样描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远卜邻。
杜甫是个早熟的孩子,他自幼发愤读书,有了阅读的积累,才能在做文章时出神入化。少年的杜甫认为自己的辞赋可与扬雄匹敌,论起诗歌,可堪与曹子建相近。这个早熟孩子超强的记忆力和出众的文学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杜甫说:“李邕前来拜访,希望与我相识;王翰从远方而来,愿与我结成近邻。”这种表述不无夸张的成分,却充分表现出杜甫的自信与张扬。
杜甫的天资聪慧,机敏过人,但他的成就离不开刻苦读书,勤奋写作。杜甫的童年是与海量的诗歌和书籍相伴的,所以他并不是恃才傲物、自我吹嘘。而与前辈们的交往,更让他信心倍增、眼界大开。
在翰墨场上的驰骋纵横,彰显出年少杜甫的意气风发,另一方面更表现出他暗暗隐藏的雄心壮志。
在开元十三年(725年)十月,唐玄宗率领百官贵戚来到洛阳,封禅泰山,洛阳再次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长达三年之久。在社会背景雄厚的前辈们的引荐之下,杜甫得以与上流社会中的显赫人物交往结识。唐睿宗的第四个儿子李隆范是当朝皇帝唐玄宗的弟弟,曾被封为岐王。岐王爱好文艺,好与文人雅士相交;崔涤是唐玄宗的宠臣,曾列殿中监之位,是中书令崔湜的胞弟,深受玄宗皇帝赏识。杜甫青年时期,往来于达官显贵之间,是“岐王府里”和“崔九(崔涤)堂前”的常客,在浮躁凡世中,杜甫沉醉在这种纯净的艺术交流中,他的心寻找到了一片美好的栖息空间。
岐王精通音律,在他的宅邸里,杜甫有机会一再听到举世闻名的李龟年的歌声。这歌声也像公孙大娘的舞蹈一样,令他终生难忘,直到晚年,他在潭州(长沙)与李龟年偶然相遇,想到当时的情景,杜甫不禁沉沉地慨叹一声,怆然写下这样四句诗: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曾经在岐王府里常常见到李龟年的表演,又曾经在崔九的堂前多次欣赏曼妙的歌声。此时的南国,风景如画,在江南最美的季节里,落英缤纷,却能碰巧再次相逢。世事沧桑,聚散无常,暮年再见幼时的友人,大半生已经过去了。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写尽心底的凄凉寥落,诗就是杜甫的灵魂。
杜甫出生之时,另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还是幼童,而在杜甫之后的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尚未出生。然而,初唐时期的诗歌技巧日渐成熟,陈子昂、张九龄,以及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杰”为扫荡齐梁柔弱绮靡之音所做出的努力,为诗歌的改革发展做出先驱性的尝试,也为盛唐时代的诗歌繁荣做好了铺垫。
少年老成,才智过人的杜甫,童年也曾焕发着五彩缤纷的光芒。然而,读书、习字、观舞、赏乐这般翰墨场中悠游自在的生活,对于胸怀大志之人而言,依然感到天地狭小,内心压抑。
对于雄鹰来说,天空才是它们的世界。
杜甫自二十岁起,开始离家远游,足迹遍及吴越、齐赵等地。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视野和心胸更加开阔,他早期的诗歌创作蒙上了一层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