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选择与重构:近代中国精英的历史文化观:historico-cultural view of modern Chinese elite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55417
  • 作      者:
    魏光奇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世界历史进程中多元文明互动与共生研究丛书·选择与重构:近代中国精英的历史文化观》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世界历史进程中多元文明互动与共生研究”系列学术成果,主要论述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观念和中国观、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念和文化观、选择与重构——近代中国人构建历史文化观的新模式等主题。《世界历史进程中多元文明互动与共生研究丛书·选择与重构:近代中国精英的历史文化观》从近代中国精英的角度入手,去展现他们的历史文化观,使读者更好的研究历史,了解观念。
展开
作者简介
  魏光奇,1950年6月生于北京。1981年山西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领域为清代、民国时期县制和中外文化观念研究。主要论著有:《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有法与无法:清代的州县制度及其运作》《清代民国县制和财政论集》《大智心魂——哲人的旅程》《天人之际:中西文化观念比较》《中西文化观念比较》《今天与昨天——中国社会历史问题散论》等。
展开
内容介绍
  19世纪中叶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而上下求索,尝试为中国寻找一条既符合国情同时又顺应世界潮流的文化出路。为此,他们从中外优秀文化中选取资源,重构自己的历史观、民族观、政治观、经济社会观和伦理宗教观,表现出了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世界历史进程中多元文明互动与共生研究丛书·选择与重构:近代中国精英的历史文化观》对此进行总结和探讨,展示了世界历史上不同文明良性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丰富、深化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对当今中国人思考相同问题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三奔向“自由王国”
  14世纪以后欧洲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也带来了历史观的变化,古代希腊罗马人将“人性”视为历史本质的观念得到了恢复。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一致推崇的“人性”,不是一种人类群体的社会属性,而是一种个体人的自然属性,即完全可以在原子式的个体生命范畴之内得到充分解释的东西。由于人的个体生命的短暂性,不能指望这种“人性”能够在人的有生之年实现质的提升。它即使在某个或某些个人身上有所提升,这种提升也会随着它所从属的个体生命的死亡而毁灭,或至多只能通过生物学遗传而将其结果转移到自己的下一代身上,而不可能作为一种文化为社会所继承。于是,这种所谓“人性”就只能是一种抽象的、静止的东西,以它为“本质”的历史观,虽然肯定了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但却抛弃了曾为基督教历史哲学所持的“进步”观念。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思辨哲学兴起,它一方面坚持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以一种非宗教的方式重新承认历史具有终极目标和整体意义,是一个“进步”的过程。
  德国思辨哲学同基督教神学一样,承认在人们的历史活动背后隐藏着一种“本质”或“决定者”。康德认为,存在着一种叫作“普遍的自然律”或“自然计划”的东西,它决定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他说,人类的行程虽然“并没有自己的计划,但却可能有一部服从某种确定的自然计划的历史”;“人类的历史大体上可以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项隐蔽计划的实现”。他举例阐述说,在受到人的自由意志巨大影响的婚姻、出生和死亡问题上,表面看没有任何规律可循,“然而各大国有过这方面的年度报表却证明了它们也是按照经常的自然律进行的”①。对于黑格尔来说,这种历史决定者叫作“理性”。他说:“‘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理性’统治了世界,也同样统治了世界历史”。被黑格尔加上引号的这种“理性”,不是一种主观范畴,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实体,即黑格尔所谓的“世界精神”。
  ……
展开
目录
序论
第一章 构建新的历史观
第一节 历史观是人的工具
一人反观自身的镜子
二行动指南与正义性依据
第二节 西方的“目的论历史观”
一“神意”调节历史
二上帝“拯救计划”的展开
三奔向“自由王国”
四“目的论历史观”的基本理念
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历史观
一“道”与历史循环
二“势”与历史变易
三“人”与“道”
四“民本”史观
五早期道教的“太平”观念及实践
第四节 近代中国精英的历史观
一公理、公例:“西法”的普世价值
二历史“进步”:为变革提供理论依据
三以“人为”对抗“天演”
四大同理想与民生史观
五在人间建立“天国”
六“可大可久”:中国本位的历史进步

第二章 弘扬民族主义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民族观念
一文化的差异:“华夏”与“夷狄”
二“华夏优越”观念的另一面
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生命力
一“中华民族”的观念
二地理、种族与文化:民族凝聚力的三维基础
三优秀“国性”和“善美”精神
第三节 近代中国精英的民族主义
一从“天下”到“国家”
二民族独立与国内各族融合
三民族复兴:文明比强大更重要
第四节 中华民族的光辉前景和世界责任
一对中华民族的前景充满信心
二中国可以为世界承担更大责任
三中国文化可以引领世界

第三章 政治体制的设计
第一节 中国与西方政治理念的深刻矛盾
一人民与公民
二君权与民权
三一统与分治
四集权与分权
五人治与法治
六关于人民权利的理念
第二节 近代精英对“秦制”的批判
一君主专制与国家专制
二统治者摧残人民的积极精神
三行政制度烦琐低效
四国家的社会功能缺位
第三节 引入西式政体的疑虑
一难题:人民如何才能成为“主权者”
二担忧:国情与宪政存在矛盾
三争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四围绕“权力分立”问题的探索
五革命问题上的两种观点
第四节 国家政治体制设计的原则
一实现民权
二照顾历史传统
三维护国家统一
四考虑社会与文化的制约
第五节 几种体制设计
一孙中山的“直接民权”与“五权宪法”设想
二国民党的“训政”体制
三章太炎的“法治”主义
四政府职能问题上的“保育”论

第四章 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的思考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社会理想
一均富、安定与幸福
二保障民生是国家的责任
第二节 走追求公平的经济发展道路
一深切同情劳动阶级的苦境
二抨击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三推崇中国特色的经济学
四土地问题与国计民生
五社会主义:人道、平均与“集产”
第三节 反思中国社会的弊病
一“经济平均”与“社会平等”
二传统社会:实况并不美好
三外来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的紊乱
第四节 建设健康良好的新社会
一社会重建:农村本位与文化复兴
二“福”与“乐”:人民的合理追求
三直面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

第五章 树立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文化精神(上)
第一节 揭示“国民性”中的问题
一士大夫精神卑下
二“国民品格”存在缺陷
第二节 反思儒家思想
一历史功绩与固有价值
二与现代意识的相通
三多层面的局限
第三节 批评道家和法家思想
一道家:消极与自私
二法家:专制的理论
第四节 体察佛教
一近代精英人士对佛教的体证
三佛教思想的价值
三基于中国文化观念的批评
第五节 褒贬西方的宗教和价值观念
一对基督教的肯定与非议
二臧否西式价值观念

第六章 树立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文化精神(下)
第一节 探讨树立全民的文化精神
一国家和民族的无形精神
二中国是否需要建立宗教
三鬼神、因果报应与道德劝惩
第二节 儒家:追求与时俱进
一建立新的形而上学
二“仁”的新阐释
三“乐”的观念
四建立“孔教”
五中国道德的深层观念基础
六培养“士君子之行”
第三节 建设人间佛教
一必要与可能:在中国提倡佛教
二澄清对佛教的误解
三调和佛教与儒家
四对佛教进行改革
第四节 树立个体人格观念
一推崇西式自由独立观念
二发掘中国传统的尊个性观念
三私德、权利、团结、进取
四实用主义问题
结语
征引和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