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明成祖秘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346872
  • 作      者:
    墨石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 小说的生动,历史的厚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既有帝王们的文治武功、治国心法,也有名臣才子的权谋与沉浮。
★ 一套荡气回肠的帝王兴亡录。作品结构紧凑,故事异彩纷呈,情节环环相扣,气势磅礴,引人入胜。
★ 传记式的帝王长卷,热血沸腾的打江山与守江山的传奇。非沉思不能探其幽远,非品读不能知其恢宏。
★ 这是一套值得品读和收藏的历史大书,帝王们起伏跌宕、精彩绝伦的一生,值得你阅读和体会。
★ 看小说,识帝王,懂历史,更懂智慧与谋略。
★ 墨石所著的《明成祖秘史/翰林书院帝王史系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笔触栩栩如生地勾画了朱棣作为有明一代一个雄心勃勃的帝王形象。史料翔实可信,立论持平,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展开
作者简介

墨石,青年历史学者,文学硕士,畅销书作家,生长于书香世家,对文学、历史兴趣颇浓,雅俗共赏,一旦投入创作就很难停止。

展开
内容介绍

墨石著的《明成祖秘史》是《“翰林书院”帝王史系列》其中之一,详细讲述了明成祖朱棣一生的政治经历,从被封北京燕王始,历经种种考验,终成明朝一代传奇帝王。
本套丛书的每一分册,都在广泛而真实的史料基础上,以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叙写了每位帝王百转千回、波澜壮阔的一生,展示了他们的成功与失败、高潮与低谷、坚定与疑惑、气魄与迷茫。通过本套丛书,你将了解历史上这些独yi无二的人物,进入他们尘封弥久的精彩世界。

展开
精彩书摘

    朱棣和朱元璋一样,是行伍出身。当年朱棣下江南的时候,姚广孝可能是怕这位“武将”只重视武功不重视文治,所以特意请求朱棣在功成之日要保留读书种子。
  其实姚广孝的担心是多余的,朱棣知道那些读书人在政治中的作用,也知道儒道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他得了天下之后曾经说:“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礼乐刑政有其序……朕皇考……拨乱反正,不得已而用刑,特权一时之宜。及立为典常,既有定律颁之天下,复为祖训垂宪子孙,而墨劓剕宫并禁不用。朕以菲德继承大统,仰思圣谟,夙夜祗服,惟欲举贤材,兴礼乐,施仁政,以忠厚为治……以上不负皇考创业之艰,而朕于守成之道,亦庶几焉。”
  有一次,通政使赵彝给朱棣引荐了一个山东人,此人善于行军布阵。赵彝的这个做法可能是为了迎合朱棣这位“马上天子”,谁知道朱棣却说:“自古帝王用兵,皆出于不得已。夫驱人以冒白刃,鲜有不残伤毁折。其得不死,亦幸也。朕居军旅数年,每亲当矢石,见死于锋镝之下者,未尝不痛心,但出不得已耳。今天下无事,惟当休养斯民,修礼乐,兴教化,岂复当言用兵。此辈狂妄,必谓朕有好武之意,故上此图,以冀进用。好武岂盛德事?其斥去之。”朱棣重视文治的意图可见一斑。
  为了体现自己的文治意图,朱棣上任之后倡导儒学,优礼孔裔,还经常将学者们聚集到一起编纂图书,他身边时常跟着一些学者大儒,其中包括解缙、胡广、黄淮、胡俨、杨士奇、杨荣、金幼孜等人,这些人在朱棣手下都被委以重任。
  朱棣用文人,朱允炆也用文人,但两个人的用法不一样。朱允炆手下的文人,自然都是学者大儒,但管理军国大事未必拿手。但朱棣能够识别出文人中哪些是学问家、哪些是实干家。
  比如解缙,朱棣就认为这个人做学问很好,但是实干不行,于是就派他去编书。而杨荣则被朱棣认为是一个精于实干的人,所以被朱棣委以军国大任。各种人才的合理使用,让朱棣的政府变得非常高效。这也是他创建盛世的一个基础。
  为了体现对学问的尊重,朱棣还亲自到太学祭祀孔子。他撰写了一篇祭文,说:“朕惟帝王之兴,必首举学校之政,以崇道德,弘教化,正人心,成天下之才,致天下之治。”
  与同样是行伍出身的朱元璋相比,朱棣更重视科举。朱元璋虽然开启了明朝科举的先河,但是他很少重用从科举中脱颖而出的大臣。朱棣不同,他命翰林院在各地入京会试及第的举人中,挑选优秀者进入国子监学习,享受教谕的俸禄,以等后科再试。他还命从翰林院庶吉士中,选才学英敏者就学于文渊阁,供给纸笔、膳食、灯火费,并提供住房。从朱棣开始,科举才真正成了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
  在朱棣看来,合理地养育人才、选拔人才是历代有为君主、政治家的成功之处,他说:致治之要,以育才为先……苟不养士而欲得贤,是犹不耕耨而欲望秋获,不雕凿而欲望成器。故养士得才,以建学立师为急务也。
  任人之道当择贤才,择之审则用之精……取之至公,用之至当,不以私昵而妨贤,不以非贤而旷官。故善用才者,如百工之用器,各造其宜而已……
  佐治理者,必出众之才。知其果贤矣,听之勿疑,则可以养其忠亮。授之以事,则可以责其成功。夫贤才在位,则不贤者远,官皆称职,而庶事咸康。
  朱棣所提出的:“致治之要,以育才为先”、“任人之道当择贤才,择之审则用之精”、“知其果贤矣,听之勿疑,则可以养其忠亮”等观点,即使放在今天,也可以作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用人之道。
  朱棣的这一系列举动,使之前对他不太信任的士人们,尽为他所用。在中国古代,所谓士,就是指知识分子,是社会中一个独立的阶层。
  士人可以选择为君王效劳,也可以选择逃避。在朱元璋时期,士人就不太愿意为朝廷效力,清朝人赵翼说:“盖是时,明祖惩元季纵弛,一切用重典,故人多不乐仕进。”为了让知识分子跟自己合作,朱元璋还专门制定了法律,要求知识分子必须要参加科举。但是很多人还是选择逃避。
  封建社会中,君主从理论上掌握着国家的一切权力,但毕竟一个人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去管一切事情,所以君主不得不把手中的一部分权力交给士人,让他们协助自己管理国家。可是,君主又害怕士人在获得了权力之后,削弱自己对整个国家的控制力,所以他们又会千方百计地控制士人手中的权力。因此,君主和士人,既是合作的,也是矛盾的。
  一个君主,如何处理与士人、文官集团的关系,是他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朱棣在《圣学心法》中说:人君日理万机,事难独断,必纳言以广其聪明,从善以增其不及。虚心而听,不恶切直之言。宽大有容,以尽謇谔之谏。苟不谦己和颜,以接群言,则臣下虽有直言,不敢进矣。故听言者国之大福也。众言日闻则下无蔽匿之情,中无隐伏之祸,而朝廷清明,天下平治矣。
  纳言之要,在于虚心约己,倘有自用,必不得言。另外,人君居高临下,若不和颜下士,则人亦有言而不敢进。但君主之纳言,目的仍在消除祸患,长治久安。
  朱棣的看法是,对待士人,要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敢于直言,如此才能长治久安。但是,朱棣也认为,君主应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他说:“夫言有似是而非,貌有似真而伪,人君不可不辨也。君子处心公正,表里如一,小人则用情私邪,险陂倾侧,当审其邪正,慎其用舍……然自古忠邪难辨,惟明君则能识之。”
  朱棣总结了历代君王失败的经验,认为他们之所以会失败,大多数是因为喜欢听奉承,不喜欢听真话,他说:若夫庸主则不然,好谀而喜佞,拒谏而饰非,恣其志之所为,极其心之所欲。享重禄者,固荣而保位,居下僚者,惧罪而畏诛。缄默不言,耳目壅塞,俱蹈败亡,可胜惜也!
  惟昏主则不然,以聚敛者为足以称其欲,巧佞者为足以悦其心。胶固而不移,纠结而不释。如是则忠正者不得入,小人进而君子退,欲国不危,岂可得也?
  纳谏亲贤是中国历代政治家所强调的一个方面,朱棣要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在朱棣的构想中,他的政府应该是这样:人君要行仁政,要保民如赤子,以天下人心之好恶为取舍。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主举贤纳谏,人臣礼乐和谐。整个社会应是一个以道德、礼教相约束的有秩序的社会。这种社会构想,是儒家政治思想的一种理想状态。
  ……

展开
目录

上篇 靖难之役
第一章 初露峥嵘
第二章 叔侄相忌
第三章 造反的藩王
第四章 李景隆的失败
第五章 平定北方
第六章 冒险计划
第七章 入主南京

下篇 永乐盛世
第八章 即位之初
第九章 朱棣的帝国
第十章 兵锋又起
第十一章 天子守国门
第十二章 外交诸国
第十三章 大航海
第十四章 朱棣之死
第十五章 成祖之谜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