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汇率制度缺乏弹性,无法发挥经济调节功能。1998年以后实行的盯住汇率制度固然有利于对外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但也丧失了汇率的经济调节功能。实行盯住美元的一个最大缺陷就是无法发挥汇率在调节国际收支、化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方面的作用,从而丧失了一个调节外部均衡的有力的政策工具。
2.外汇储备上升,货币政策空间被挤占。由于实行了强制性银行结售汇制度,同时经常项目又是可兑换的,而中央银行对经营外汇业务的指定银行外汇头寸实施限额管理,在这样的制度框架内,银行、企业和居民都不愿持有外汇。这样,由汇率波动引发的汇率风险不能化解在各微观主体中,而主要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国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加,至2006年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金额已超过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并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额度最高的国家。巨额外汇储备带来了外汇占款的大幅度上升,导致央行被迫投放基础货币,令其丧失了主动控制货币供给的货币政策独立性。
3.改革人民币的外部压力巨大。2002年以来,以日本为首的西方国家官方及公众媒体开始大肆指责我国输出通货紧缩,要求人民币升值,并且将人民币问题带到了2003年年初召开的西方七国财务会议上。当然,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也有深层次原因:(1)我国国民经济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一枝独秀,年均增长率保持在8%~10%,通货膨胀率控制在3%以内,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外资大量进入国内,这些宏观层面的因素促使全球对我国经济的信心大增,自然地对持有人民币就更有信心。(2)1995~2002年美国对外保持了强势美元的政策,虽然同时期美国经济是增长的,但也带来了巨额的经常项目赤字。在巨额贸易赤字的压力下,布什政府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前任的强势美元政策。2002年以来美元开始贬值,截至2003年6月,经过贸易比重加权的美元累计贬值10%~20%。而美国对我国的贸易逆差在继续扩大,人民币又盯住美元,在这样的形势下,美国不愿单方面承担美元贬值的代价,势必要求人民币升值。随着升值预期的增强,大量投机资本涌入国内,使我国的国际收支情况更为严峻,从而增加了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迫切性。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宣布放弃人民币盯住单一美元,转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公告主要内容包括:(1)从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一阶段的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的美元汇率,从而形成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2)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价格上升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并以此作为次日外汇市场上指定银行间外汇交易的中间价,单日交易价格在中间价上下3%区间内浮动。(3)人民银行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持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使国际收支平衡,维护国内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繁荣稳定。
自从2005年第一次汇率制度调整之后,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出现显著的持续升值。从2005年7月21日的8.28元/美元到2008年7月18日的6.82元/美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已经超过了17%。在随后的两年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稳定在6.83左右。2008年12月的第一个交易日即12月1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出乎市场意料大跌156个基点。6.85不仅创出自8月21日以来的最低纪录,也创下近一年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