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弦断有谁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0710849
  • 作      者:
    陈为人著
  • 出 版 社 :
    海天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翻阅中外文学史,就会看到有一大串文豪大师自杀的名单:天才诗人叶赛宁自杀、红色经典诗人马雅科夫斯基开枪自杀、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上吊自杀、芥川龙之介自杀、三岛由纪夫自杀川端康成自杀、茨威格自杀、海明威自杀等等。为什么这些才华横溢内心丰富热爱生命的作家们,却“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地走向死亡? 这些作家们的“死亡情结”,值得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弦断有谁听》通过研究这些作者的作品及其生长生活的社会环境去挖掘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展开
作者简介
  陈为人,原籍上海。曾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山西省青联常委、太原市青联副主席;山西省青年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等职。第五届山西省人大代表。著有《唐达成文坛风雨五十年》、《马烽无剌——回眸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视角》、《最是文人不自由——周宗奇叛逆性格写真》、《恶人韩石山——对一种文化现象的解读》、《那颗熄灭的红星——苏维埃现象思索》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弦断有谁听》是一部文化随笔,从作家的身世、生活的年代以及其作品流露的思想轨迹去探寻理解这一奥秘,通过选取了来自东西方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世界著名的文豪大师作为标本,去发现其相通的共性。
  产生自杀念头的人一定对绝望有过深刻的体验。为什么为我们提供巨大精神启迪的,总是那些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绝望者?
展开
精彩书摘
  《弦断有谁听》:
  
  法捷耶夫与斯大林的关系,爱伦堡一针见血地说过这样一句话:法捷耶夫认为,他同斯大林的关系是“士兵同权力无比的总司令的关系”。在法捷耶夫心目中,斯大林就是党的化身,斯大林的意志就是党的意志。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把执行党和斯大林的决定看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法捷耶夫1901年12月24日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早在学生时期就参加了地下革命活动,17岁加入布尔什维克党,接着参加了反对外国干涉者和白军的武装斗争,不到20岁成为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某部代理旅政委。1921年出席俄共(布)十大,在参加镇压喀琅施塔得的叛乱中受了伤。国内战争结束后复员,上了大学,成为作家。
  法捷耶夫在《答巴西进步报纸记者问》时说:“ 在成为作家之前,我先成为革命者,当我执笔写作的时候,我已经成长为一个布尔什维克。毫无疑问,正是由于这一点,我的创作才成为革命的创作。” 法捷耶夫在《论苏联文学》一文中又说:“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在领导着人民前进?……他们是和所有的人一样的人,但他们是人民的优秀儿女。”他懂得“党对于人民命运的重要性 ”。
  法捷耶夫在《论苏联文学》一文中还说:“作为一个作家,我的诞生应该归功于这个时代。” 法捷耶夫在“绝命书”中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我生来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从事具有重大意义创作的人。我从16岁就同党有了联系,我同工人农民生活在一起,上帝赋予我非凡的才华,我也充满只有人民的生活才能产生的最崇高的思想与感情,而人民的生活是同共产主义理想结合在一起的。
  法捷耶夫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党性原则。
  苏维埃的历史进入到1930年代,斯大林取得了对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布哈林等政治派别斗争的决定性胜利,开始把目光转到了对文化艺术的关注和控制上。1926年,《新世界》杂志刊登了皮利亚尼克以国防人民委员伏龙芝死在手术台上为背景的小说《不灭的月亮的故事》。伏龙芝的死一直是苏联政坛一个扑朔迷离而又讳莫如深的话题,小说发表后,被敏感地认为是影射了斯大林,“开了以小说反党的先河”。于是,刊登小说的《新世界》杂志被迫停止发行,皮利亚尼克多次检讨和认罪仍得不到宽恕,到1930#:代终于被镇压。
  此后,一连串的噩运降临文艺界头上: 叶甫盖尼·扎米亚京是内战和新经济政策时期最有独创精神的作家之一,1917年创作的《岛民》引起很大反响,一举成名。
  1922—1928年六年间,创作了《北方》、《马麦》、《最重要的故事》等作品,展现了其严谨而完美的“表现主义”才华。他意味深长地把大一统专制独裁国度内,人们整齐划一的生活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不仅“人人平等”,而且按号码分配对象。
  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我们》,是20世纪第一部反乌托邦的作品,他具有前瞻一生的眼光,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有这样价值取向的作家遭遇的命运是不言而喻的——逮捕、入狱、流放…… 安·普拉东诺夫是十月革命后从事文学创作的新秀,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成为著名作家。法捷耶夫主编的《文学报》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起疑心的马卡尔》,受到当政者的指责,从此遭受厄运,淡出文坛。后来普拉东诺夫很有价值的作品《地槽》、《切文古尔镇》,都没能得到出版的机会。
  安娜·阿赫马托娃是中国读者熟悉的女诗人。她不仅是诗歌方面,而且也是伦理道德方面的标志性人物。她作品中所展现出的“人性深度”,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她的《黄昏》诗集面世以后,就被列入俄罗斯第一流诗人之列。但在20世纪 20年代中期以后,她的新诗就被停止出版,以前的诗也不再重印。
  1946年,苏共中央作出《关于(星)和(列宁格勒)两杂志》的决议,诗人阿赫玛托娃与作家左琴科一起,又成为一场批判运动的靶子。
  马雅可夫斯基创造的“楼梯诗”,成为中国诗人争相效仿的样板。他的两部长诗《列宁》、《好!》,一直被视为苏维埃诗歌的经典。然而,就是像马雅可夫斯基这样“呼唤革命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的海燕”,不仅饱含热情为革命写诗、歌功颂德,而且到通讯社和宣传部门从事别人不屑干的琐事,甚至为宣传画作题词、为商业做广告。就是这样一个“阵营中的人”,由于在大量“莺歌燕舞”的颂诗之外,也写了一些反映社会生活中“阴暗面”的作品,诸如1928年、1929年写的讽刺剧《臭虫》和《澡堂》便遭到批判。
  剧社被解散,杂志被停刊,已准备好在报刊上刊出的肖像也被撤下来,正在上演的《澡堂》话剧也被停演。作家在不堪重负的精神压力下,于1930年4月14日,开枪自杀了。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知识分子现象。马雅可夫斯基一生在诗歌与政治之间穿梭彷徨。他一方面以一个未来主义者的热情和速度,宣传和鼓动革命,而另一方面,他又以他的战斗性诗篇,包括短文和戏剧,批判和否定新政权对革命理想的遮蔽、歪曲、弃置和背叛。
  在他写作长诗《好!》之后,还曾有过写一部名为《坏》的长诗的打算。法捷耶夫在他死后致信斯大林说:“马雅可夫斯基的一生和全部伤口过去是,并永远是应当如何改造而改造又如何困难的例子。”
  ……
展开
目录
法捷耶夫 在革命文艺的祭坛上
酒精中毒的社会背景
绑在了斯大林的战车上
成为作家之前先成为革命者
苏维埃倒骑毛驴的张果老
墙倒众人推,鼓破众人捶
充满了绝妙辩证哲理的《玄妙的杰作》
美谛克成为法捷耶夫的写照
海明威自杀是塑造英雄形象的绝笔
“硬汉”的自杀令人瞠目结舌
与生俱来的“英雄情结”
战场是英雄展示的舞台
斗牛成为命运拼搏的象征
对战争的反思:从《永别了,武器》到《丧钟为谁而鸣》
“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写作是拳击台上的一场较量
自杀是塑造英雄形象的绝笔

马雅可夫斯基 精神分裂缘于深刻的内心矛盾
零落成泥碾作尘
爱情不是生命的杀手
红色经典诗人的政治隋结
最为悲哀的是梦醒之后无路可走
走向死亡是追求新生
马雅可夫斯基广场上那尊骑马的铜像
杰克·伦敦乌托邦幻灭之后的绝望
热爱生命之人自行了断了生命
贫穷是产生激进革命的土壤
一个少年社会主义者的革命激隋
杰克·伦敦版的“知识就是力量”
社会主义乌托邦的试验
流星的辉煌是生命的最后燃烧

茨威格 自由与专制抗衡的绝望灵魂
“灵魂的猎者”遭遇灵魂的拷问
灵魂深处进行的一番殊死搏斗
灵魂故居的失落
芸芸众生对领袖人物误读的悲剧
“苍蝇撼大象”所流露出的绝望情绪
自杀实现了梦寐以求的“魂归故里”

川端康成 唯美主义者的告别仪式
弦断有谁听
嵌入幼小心灵里的死亡记忆
初恋对人生的刻骨铭心
不断迷惘是不懈追求的折光反照
梦境是现实的海市蜃楼
人生旅程中的“迷失自我”
宗教禅境对生命观的影响
死亡获得的“另一只眼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