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劳恩出生时他的国家正处于动荡之中。在他两岁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战争一直持续到1918年德国战败。为了重建国家秩序,德国人抛弃了传统的贵族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这就是魏玛共和国。1920年维西兹被划归波兰,布劳恩一家迁到柏林。这时的柏林是个科学巨匠聚集的地方,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迈克斯·普朗克(1858-1947)以及埃尔文·席洛丁格(1887-1961),这些人经常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
一边是浓厚的科学的氛围,一边是深刻的社会变革,布劳恩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接受教育。当时火箭科技已经有很大的发展。布劳恩和他的哥哥西吉斯蒙德常常兴高采烈地买一些焰火回家来玩。后来哥哥西吉斯蒙德对这些焰火厌烦了,但布劳恩却兴致不减。火箭和它的潜力深深吸引着布劳恩。在13岁的时候,他把一束焰火拖在马车的后面,然后在林荫道上疾驰,结果引起了大火,布劳恩也因此被逮捕。
在他上小学的时候,他总被别人叫作整天做白日梦的人。他的音乐和艺术课成绩很棒,但是物理和数学的成绩就很差,这不是因为他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而是他对此根本没有兴趣。后来有一天,当他在教堂行了坚信礼回到家中,母亲送给他一台望远镜。布劳恩拿着望远镜,对着夜空望啊望,同时他的想象也在夜空中驰骋。对星空的热爱开始激发了布劳恩对物理的兴趣。
与众不同的眼光
自从收到望远镜这份礼物之后,布劳恩开始对科幻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对他后来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读了很多描写太空旅行的小说,比如朱尔斯·凡尔纳《从地球到月球》,H.G.威尔斯的《世界大战》。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德国太空航行理论家赫尔曼·朱利叶斯·奥波森发表的《飞入太空的火箭》(1923)。1925年,在读过了奥波森关于太空旅行的理论,看过书中火箭的图片之后,一个奇思妙想在他的脑海里闪现出来。这个想法影响了他未来的种种决定。他想到可以建造一枚火箭,然后人类乘着它飞向太空。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布劳恩知道眼下他最需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精通物理学。
1928年,巴龙·冯·布劳恩让他的儿子进了一家叫作赫尔曼·黎兹寄宿学校,这所学校位于德国中心魏玛附近的爱特斯古堡。在爱特斯古堡,学校课程不仅仅涉及各类学术知识,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诸如木工和瓦工类的技能培训。白天,学校生活让布劳恩机灵的大脑很畦碌,到了晚上,他总是要花一两个小时来摆弄他的望远镜。
1930年,布劳恩进入柏林理工大学(BIT)。在那里,他于1932年取得了工程学士学位。在柏林理工大学学习期间,他成为一名业余的火箭爱好者,还参加了一个新成立的太空旅行协会,就是人们熟知的VF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