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花红别样:杨万里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374569
  • 作      者:
    聂冷著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作者以凝重而生动的笔触为南宋时代一位理政能吏、敢言直陈、自觉修炼的有道者,多情而才识超迈的诗人画像谱史。这位传主风尘仆仆地从中华文化的深处走来,勇敢沉着地承载起时代的重负,以自己毕生的顽强努力,为多难的南宋解忧,为中华历史与文化添彩,促我们沉思,令我们感奋。这就是《杨万里传》的精髓和贡献。
  文史专家 董乃斌


  诗人用隽永的诗文写自己如铁如石的生命;作者以秀美的文笔写诗人刚正却褊狭的一生。
  文学专家 程步涛

展开
作者简介

  聂冷,本名聂洪才,男,1952年生于江西宜春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曾任《宜春日报》副总编、副社长及宜春市文联主席。主要作品有:长篇传记文学《辫子大帅张勋》《吴有训传》《补天——袁隆平的精彩人生》,长篇历史小说《宋应星》等。曾获江西谷雨文学奖、江西社科优秀成果奖、山东《时代文学》奖、江西新闻奖等共二十余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花红别样:杨万里传》按时间顺序对杨万里的人生轨迹进行了一次深入浅出的梳理。对杨万里的性格、才情、诗词论著、为官文人之道、以及与南宋名家周必大、范成大、陆游等人的交往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也比较恰当地提出了一些自己评价,并且本书的作者比较熟悉宋代的历史,对宋代的官场制度了解比较深入,因此在对杨万里这样的沉浮官场的传主叙述起来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也能为读者了解南宋吏治提供很多帮助。

展开
精彩书摘

  公元一一二七年,对于中国传统的汉族主流政权来说,绝对是一个风雨飘摇、金瓯残缺的倒运之年。这一年,北宋的徽、钦两代皇帝及其全家老小,已被去年一路风风火火杀进汴京的女真反叛政权废为庶人,并被押送到他们的东北老家大本营严密看管。一些侥幸逃脱了金军斧钺而不甘宋朝灭亡的朝廷大臣,不得不匆匆推举同样是刚刚侥幸逃脱金军魔掌的徽宗赵佶的第九子、钦宗赵桓的弟弟、“康王”赵构于商丘登上皇位,改元建炎,后来取庙号为高宗。于是,一个完整统治中国一百六十七年之久的北宋王朝就此完结,而一个江山半壁、苟且偷安却被朝臣们自欺欺人地称颂为所谓“中兴”的南宋王朝也就从这里开篇了——是为南宋建炎元年(1127)。
  而就在这年的九月二十二日午夜子时,江南西路吉州吉水县湴塘(又称南溪)村三十二岁的穷秀才杨芾,陪伴着他的原配夫人毛氏,在他们蜗居的茅屋里生下了他们的首胎第一个儿子。
  秀才杨芾也许不会注意到他的儿子恰恰与一个半旧半新的南宋王朝同步诞生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巧合,自然更难准确地预测他的这名长子将会有着一番怎样的人生历程,但他对这个儿子的期望之高,却是明确无误的。这只要看看他给这刚呱呱坠地的小家伙取“万里”为名,表字为“廷秀”就知道了。“万里”者,鹏程远大之谓也;“廷秀”者,出类拔萃之谓也。的确,这个衰落已久的家庭太需要赶快出一个能够重振家声、光耀门楣的显赫人物了!
  吉水县的湴塘杨氏本是一个仕宦迭出的名门望族。据族谱记载,吉水杨氏的先祖为春秋时晋武公的儿子伯侨。伯侨的第四世孙号羊舌氏,食采于杨。故羊舌氏的儿子伯石(字食我),遂以封邑为氏。这就是吉水杨姓的来历。后来杨伯石的后裔迁居华阴;在战国时,其后代有杨章;章生款,入秦为卿,再传若干代,便出了一个杨震,在汉朝为太尉。杨震的三十五世孙杨承休在唐朝为刑部员外郎,遇朱温篡逆,于天祐元年(904)举家逃到吴越,在杨行密割据的江南安家。杨承休的后代杨辂在南唐累官为门下侍郎,出守吉州,下乡巡视时发现位于吉泰盆地北部边缘赣江西岸的吉水湴塘这个地方山清水秀,田庐丰美,是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于是便卜居此地,这就成了吉水杨氏的始迁祖。
  到宋朝,杨辂的后代中已是人才济济,家族声望日隆。截至杨万里父辈,光考中进士的就有十几人。其中史上著名的就有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中进士,累官为屯田员外郎,知康州,并以清廉勤谨著称的杨丕。真宗皇帝曾把他和另外两名江西籍官员的名字写在殿堂的柱子上,称为“江西三瑞”,作为众官楷模,予以表彰。仁宗皇祐初年又出了个文名显赫的著作郎杨纯师;纯师的儿子杨存又考中元丰八年(1085)进士,初为仁和县令,升任洪州通判,不畏强暴,大胆抗拒宰相蔡京之命,虽仕途受阻,但其高风亮节广为朝士赞誉。而此刻,还有一个进士出身的杨邦乂,正在建康府里当着通判……
  不过,整个杨氏大家族虽则兴旺,但杨万里的父亲杨芾这一支脉却已经四代都没有人入仕当官了。杨万里的高祖名堪,字不详;曾祖名希开,字先之;祖父名格非,字元忠;父亲名芾,字文卿,都没有取得功名。据后来被杨万里尊为师座的庐陵名宦胡铨为杨芾所作的墓志铭上说,杨芾自父辈以上“三代业田”。但从他的这几代祖先都有名有字,而名字也颇为古雅这一迹象来看,他们应该都是有文化的读书人,而“业田”也不一定是亲身种田。较大的可能性是他们原本就是所谓“耕读为本,诗书传家”的官宦后代,只是由于后来几代没有当上官而家给不足,而又放不下读书人的体面去自耕自种,不得不一代代靠卖田卖屋补贴家用,到杨万里的祖父这一辈已经把土地房屋全都卖光了,完全成了一户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因而杨万里的父亲杨芾只好走乡串村去给人家当私塾先生。
  当年的乡村塾师报酬一般都以实物支付,有的略给一点现金。据墓志铭记载,杨芾当年的收入,除若干米、豆、油、盐、苎布等实物之外,以现金支付的部分每年都只有铜钱二十贯(约合银二十两),仅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由于家里房屋卖光后无处可住,杨万里的父亲不得不在村边的南溪北岸搭建了三间茅屋,可是茅屋盖好后却没钱做门。他只好去向他的族兄弟杨元卿和杨昌英请求接济。结果元卿和昌英在资助他做门的同时,还各送给了他一首诗。元卿的诗曰:“三间茅屋独家村,风雨潇潇可断魂。旧日相如犹有壁,如今无壁更无门。”而昌英的诗则曰:“碧玉寒塘莹不流,红蕖影里立沙鸥。便当不作南溪看,当得西湖十里秋。”这两首诗,前者直写杨芾家的贫寒情状,并把他与汉代司马相如发迹之前的困境相比,既客观实际,而又毫无贬义。而后者则反用赞美的口吻说杨芾的茅屋及其周边环境可与杭州西湖媲美。这两位族兄弟的善意调侃,不能不令人莞尔一笑,但其中的苦涩,也就只有杨芾自己心知了。
  不过有了三间茅屋,好歹也算是个家了。这样,杨芾才终于在三十一岁头上娶得了一位才十八岁的妻子。到他三十二岁时,他的妻子毛氏就在他艰难建起的茅屋里首胎生下了长子杨万里;过两年,又生下次子取名万山。
  然而,添丁的喜悦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多久的欢乐,国破家衰的命运如影随形,挥之不去。长子杨万里三岁、次子万山才一岁的时候,就碰上了金虏入侵家园之大难。建炎三年(1129),金军分两路大举南侵;十一月,其中一路攻陷建康,吉水湴塘杨氏的英雄儿郎、杨万里的族叔祖建康通判杨邦乂战斗到最后被俘不屈而英勇就义。噩耗刚刚传来,另一路金军就紧紧追踪着高宗的伯母隆祐太后直下洪州、抚州、临江、袁州、吉州,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由于江西诸州县根本就没有正规军守备,只有若干平日只充当劳役而根本没有进行过军事训练的地方厢军,而且多为老弱病残者,根本不堪一击,而暂时驻跸吉州的隆祐太后一万多护军则早已成了惊弓之鸟,所以金军一路所向,如入无人之境。吉水处在金军攻取吉州的必经之路上。金军要洗劫吉州必先洗劫吉水。因此,吉水百姓一闻金军正自洪州溯赣江而来,便如逃避洪水猛兽般抛家弃业,没命地四散奔窜。杨万里的父母自然也和乡亲邻里一道扶老携幼躲进了深山。
  ……

展开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寒门书香
第二章 名师高徒
第三章 升斗小吏
第四章 探究治道
第五章 深入政坛
第六章 州路差遣
第七章 宠辱不惊
第八章 也有性气
第九章 彻底看透
附录一 杨万里年表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