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满园兰蕙开四窗
施蛰存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饱学之士,他涉猎的范围相当广泛,他是一名作家,也是一名编辑和翻译家。晚年的施蛰存移情于古典诗词,并专注于金石碑版的研究和考证工作,建树颇丰。正是因为这些金石碑版,施蛰存与开封开始了联系,他的故事在开封开始流传,他的鸿雁曾经翩翩飞往开封,他的步伐曾经矫健地踏人古城。那些绝代的风华,那些传世的友情,那些如风的岁月,都曾在开封惊鸿一瞥。
施蛰存,原名施德普,1905年12月3日生于浙江省杭州水亭。他的父亲施亦政,与马叙伦同窗。施家虽是书香门第,奈何当时已罢科举,没有了晋身之阶,家道清贫的施亦政无钱人大学堂,只有以教书为生。1909年,施父才被邀至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作文牍,兼掌管藏书,于是,全家迁往苏州。1911年的元宵节,父亲为施蛰存举行了开蒙仪式后将其送入私塾。施蛰存喜欢读书,上了高等小学后,常将母亲给的零用钱积攒起来买书看。中学时代,受老师影响,他读了许多宋诗,斗胆写了一首七律,被人称赞“神似江西”,于是萌生了做诗人的野心。五四以后,他开始写新诗,用了各个不同的笔名写诗投到邵力子先生主编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去发表。后来开始写小说,并与同学戴望舒、杜衡、张天翼、叶秋原一起组织“兰社”,出版四开旬刊《兰友》。1922年考进杭州之江大学,次年人上海大学,开始文学活动和创作。从此,世上多了一个文艺的施蛰存。他以修辞绵密瑰丽的语言演绎情节开合有致的故事,终于成为弗洛伊德思想在中国文坛上的“双影人”。他和九叶派诗共同构建了现代文学史上履痕不及西土、而西风自然风行水上的独特风景。
施蛰存曾说:“我的一生开了4扇窗子。第一扇是文学创作,第二扇是外国文学翻译,另外则是中国古代文学与碑版文物研究两扇窗子。”他对碑版文物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从1957年到1977年,他没有发表过文章,但是他也没有空闲过。他曾说:“那个时候,白天不是我,晚上才是我。一到晚上,我就爬上阁楼做我的工作:校读书籍,研究碑版,读书写札记……”北山楼是施蛰存的书房,所谓楼也就是极小的阁楼。施蛰存在上世纪70年代居住在一座朝北的只有几平方米的小房子里面。当时的陈设是:左边是一张单人木床,床前是一张旧木方桌,桌子的另一边就是抽水马桶。有时候,他就坐在抽水马桶上伏案写作,条件相当艰苦。然而,就是这样艰苦的岁月,施蛰存却不坠青云之志,“竟日抄写金石遗闻”。施蛰存收集碑拓近30年,藏有大小拓片2300余张,唐代的碑拓就有1500多种,几乎囊括了历代珍贵碑刻。
……
展开